文.圖╱
李長沛 農業試驗所研究員
黃守宏 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副研究員
顏信沐 農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吳東鴻 農業試驗所副研究員 賴明信 農業試驗所研究員
稻米對於臺灣農業、臺灣人的飲食文化具有難以取代的地位,然而在風雨天災、氣候變遷與病蟲害等因素影響下,稻農的日子始終難以輕鬆。特別是遷移性極強的褐飛蝨,讓許多稻田從豐收的夢想變成了滿目瘡痍的「蝨燒」現場。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農業試驗所的研究團隊從野生稻中找到優異的抗性基因,歷經多年努力,終於育成能對抗褐飛蝨、環境友善且高品質的香米新品種——「台農85號」。
稻米是臺灣人餐桌上的重要主食,但近年來種植稻米的農民常受到病蟲害的困擾,尤其是褐飛蝨這種遷移性極強的害蟲。褐飛蝨會吸食稻稈的養分,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讓整片稻田枯黃壞死,這種情況被稱為「蝨燒」;特別是在颱風過後的第二期作,更是褐飛蝨可能肆虐的高峰期。
對抗褐飛蝨挑戰 台農85號應運而生
雖然以前有些水稻品種帶有抗褐飛蝨的基因,但由於褐飛蝨會隨氣流移動,由境外遷入臺灣且難以預測,隨著外來褐飛蝨族群不斷更新,早期的抗性基因逐漸失效。為了突破這個困境,農業試驗所的研究團隊從印度的一種野生稻中發現了新的抗性基因,可以抵抗不同來源的褐飛蝨族群,隨後以傳統雜交、回交並結合分子標誌輔助選拔,將抗性基因導入早熟香米品種「台農71號—益全香米」,成功培育出「台農85號」,於去(2023)年取得品種權,自育成命名以來已在臺灣北、中、南、東各區進行試種,舉辦多次推廣會。
台農85號具有與台農71號類似的株型、早熟性、產量及品質,經過多階段的抗性測試,展現出對褐飛蝨穩定且廣泛的抵抗能力,不僅在秧苗期與半成株期具有顯著抗性,對各地區收集到的混合褐飛蝨小種族群亦能有效抵禦。
台農85號對白背飛蝨也有中等抗性,由於具備良好蟲害抗性,台農85號能夠顯著降低農藥使用次數,尤其是在第二期作飛蝨密度較高的情況下,有助於環境友善的栽培管理,有機栽培推廣應用的潛力值得重視。
保有益全香米口味 稻穀容重量更佳
雖是與台農71號雜交、多次回交取得的新品種,台農85號的抽穗與成熟期仍比親本台農71號提早了1至2天,適合作為產銷專區進行收穫排程的契作選擇。而且,台農85號品種株高更為低矮,比台農71號矮約10公分,因而降低了倒伏風險,對於颱風多發的第二期作環境尤為有利。
從外型特徵上看,台農85號具備直挺的劍葉與適中的穗抽出度,稻穗成熟時自然藏於葉下,穀粒則帶有阻礙啄食的短芒,這些特性有利於減少鳥害風險,維持產量的穩定。台農85號稻榖容重量在多次試驗中表現優異,第一期作容重達585g/L以上,第二期作則超過600g/L,優於台農71號及目前多數推廣品種,完全符合碾米業者的高品質需求。
食味與香氣上,台農85號散發淡雅的芋頭香,在食味計測試與食味品評結果,都與廣受歡迎的親本台農71號相似,保有親本的米飯食味遺傳特性,口味上的熟悉與親切可助於市場布局。
適合二期作栽培 需防範稻熱病
台農85號在生育期、產量及品質等方面,與早熟台農71號非常接近,因此在栽培方法上可以直接參照台農71號模式。試驗數據建議,在第一期和第二期作中,最佳氮肥施用量為每公頃120公斤,這個標準基於親本台農71號的氮肥用量試驗結果。雖然增施氮肥有助於提升產量,但也會增加稻熱病的發生風險,因此建議農民避免過度施用氮肥,以免因小失大。
台農85號在葉稻熱病及穗稻熱病的抗性較弱,特別是穗抽出度相對較低,容易感染穗頸稻熱病。因此,第一期作抽穗前,必須特別加強稻熱病的預防與控制。為降低病害風險,田間管理上可採取寬植、疏苗及適量施肥等措施。
在病蟲害防治上,台農85號對褐飛蝨表現出卓越的抗性,同時對白背飛蝨也有中等抵抗能力。在第二期作中,這些特性能有效減少防治次數和化學藥劑的使用量,既降低成本,又達到環境友善的目標,建議將台農85號種植於第二期作,以充分發揮其抗蟲特性;產銷專區可考量蟲害防治等因素,把台農85號列入種植品種選項進行產區規劃。
在水分管理方面,雖然台農85號米粒透明度佳且具有良好的食味品質,但第二期作的未熟粒(即白堊質粒)比率略高於台農71號,在少數試種地區甚至出現未熟粒超過10%的案例,因此需重視生育後期的水分管理,藉此防範於未然。例如在生育後期可經常流水灌溉或夜間灌溉,降低夜間溫度,減少營養累積不均造成的白堊質出現,也應注意乾旱風險、避免太早斷水,以降低米粒白堊質發生,確保米粒品質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