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芳魁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不同顏色、混合生長的臺灣藜能使田野呈現色彩繽紛的景象,但這也代表作物品種或者生長情形並不一致。過往臺灣藜品種選育尚未成熟,常面臨花穗籽實顏色混雜、植株生長高度不一、成熟期不均,造成農民採收與行銷販售的困擾。臺東區農業改良場新育成早熟、豐產、成熟度一致且適合機械採收的臺灣藜品種「臺東2號」、商品名「早橙」,橙紅色系有別於一般最普遍、廣為人知的紅色種類,提供農友種植新選擇。
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俗稱紅藜,是臺灣原生種植物,也是原住民族重要傳統作物,主要栽培於臺東縣與屏東縣。在植物分類上,臺灣藜是莧科藜亞科藜屬植物,與穀類作物禾本科不同,但因食用方式相近,故稱之為擬穀類(pseudocereal)或類穀物。
臺灣藜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礦物質鉀鈣鎂等營養及機能性成分,除了一般食品,還可作為醫療保健或美妝保養品的原料;此外,臺灣藜的花穗顏色鮮豔且多樣豐富,有紫紅色、橙紅色、橙黃色等主要色系,其花序頂生呈圓錐狀,彎曲下垂如彩色流蘇,故常作為頭飾或當花材使用,在觀賞應用方面也極具發展價值。
臺灣藜品系純化具挑戰 產品均一性主導價格高低
田間常見不同顏色的臺灣藜混合生長在一起,若不是生產栽培刻意分開種植採收,少有完全單一顏色的紅藜田。然而,農產品的均一性十分重要,作物收成若大小不一、顏色不均、品質不定,皆會影響後端商品售價。為此臺東農改場從2009年進行育種,蒐集臺灣各地不同顏色的臺灣藜品系,依顏色區別並選拔出豐產又早熟的品系,純化後使其性狀表現一致並能穩定遺傳。
在臺灣藜品種選育的過程中,「純化」可謂最具挑戰性的工作。因為臺灣藜屬於「常異交作物」(often crosspollinated crops),不同品系種在一起,很容易發生雜交;再加上臺灣藜抽穗之前長得都一樣,開花轉色後才知道顏色不同,因此很難提早進行去偽去雜的工作,一旦發生雜交,後代不純,性狀就會不一致。
2022年臺東農改場歷經13年終於選育出橙紅色系臺灣藜品種,並將其命名「臺東2號―早橙」,為繼2019年紫紅色系臺灣藜「臺東1號」之後新育成的品種。「臺東2號―早橙」已於今(2024)年5月15日獲得植物品種權(證號A03068),未來將辦理非專屬授權,以保障新品種申請業者與農友的權益。
未經純化的地方品系遺傳歧異度高,顏色不均一,即使一開始播種時同樣顏色,花穗長出來後也會出現不同顏色,而且成熟度不一致。為提高商品價值,顏色不均的地方品系,需人工區分顏色採收,使產品具一致性;而純化後的品種,本身顏色一致,無須區分顏色採收,因此適合機械採收。未經純化的地方品系即使顏色相同,成熟期仍有較大差異,從播種至成熟約90天至130天不等,人工採收需要分2至3次進行;若是純化後的品種如臺東1號、臺東2號,由於成熟度一致,可以一次性採收,因此適合機械採收。
兼具觀賞、保健功效 產銷媒合穩定農民收益
臺灣藜「臺東2號―早橙」具早熟特性,播種至成熟僅90天;具高收穫指數,脫殼籽實占全株乾重的34.6%;其株高中等,平均166公分且成熟度一致適合機械採收。對農友而言,臺東2號豐產意味著產量高,收益多;早熟則表示生長期較短,田間投入的時間成本相對減少,面對氣象災害的風險亦能降低;適合機械採收也意味著生產面積能夠擴大,增加收益。
在園藝業者眼中,臺東2號花穗呈少見的橙紅色,並彎曲下垂如流蘇,花形花色具新穎性,可增加切花材料的多樣性。針對一般消費者,臺東2號具有9種完整的必需胺基酸組成及豐富的亞麻油酸,籽實中每100克脂肪就含有53.2克的亞麻油酸,是人類必需脂肪酸極佳的植物來源。
而對生技業者而言,臺東2號的籽實外殼(花被片,即花瓣、花萼的統稱)為橙紅色,所含各類甜菜色素是不同品系中最為均衡的。臺東2號屬橙紅色品系,同時含有甜菜苷(betanin)、異甜菜苷(isobetanin)與甜菜黃素(betaxanthins)等不同甜菜色素,其中以甜菜黃素占最多,甜菜苷次之,可作為醫藥保健開發的植物原料。
甜菜色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抗癌等生理活性,一般常見的紫紅色品系僅生合成紅色至紫色的甜菜紅素(betacyanins),主要有甜菜苷及異甜菜苷2種營養成分;而橙黃色品系則主要生合成黃色至黃橙色的甜菜黃素。此外臺灣藜植物性多酚類含量高於一般穀物,同樣具有抗氧化效果,可抗發炎、抑制動脈硬化及血栓症、降血壓、促進胰島素分泌等,極具生技產品發展潛力。
臺東2號在產品定位與行銷策略方面,需先從其原料或商品的需求端著手,藉由需求帶動生產,農友才有穩定的收益與持續種植的意願。目前臺東農改場主要提供植物品種權及非專屬授權的保障,維護農友或生產業者權益,並透過供需兩方的媒合,凸顯臺東2號―早橙的商品獨特性,加倍提升產品價值,進而開拓新的雜糧市場。
生育前期充足水分供應 轉色後兩週內最適採收
- 播種適期
植株生長期忌淹水、喜冷涼,11月至隔年1月為播種適期;建議行列栽培,行距約50公分,株距15~20公分。可利用播種工具進行條播作業,以提高效率。須注意播種不宜過深,深度勿超過1公分。另外,去殼種子的發芽率及整齊度優於帶殼種子。
- 田間管理
生育前期須注意水分供應,過於乾旱將影響根部發育及莖部生長。田間須注意夜蛾類與螟蛾類等害蟲為害,並適時進行防治。為避免其他品種與臺東2號―早橙混植,隨時去除非橙紅色花穗的植株,以維持品種純度。
- 採收適期
果穗完全轉色至顏色黯淡變黑之前,即完全轉色後約2週內的時間是最佳採收期。太早採收,籽實不夠飽滿,籽粒偏小;太晚採收,籽實容易於採收前脫粒,且易遭受蟲害及鳥害。採收期可視整區的成熟度決定,在80~90%的植株都完全轉色時進行收穫,並配合天氣狀況彈性調整。
- 採收方式
傳統以人工方式割取藜穗,機械採收可使用雜糧收穫機,並直接脫粒。
- 採後處理
採收後應儘速進行乾燥,避免一次採收過量,堆積導致發霉產生異味。果穗烘乾後,進行脫粒、過篩、風選,得到帶殼籽實(含花被片)。若以穀粒形式販售,建議先進行籽實脫殼後,再包裝儲藏。包材建議用不透水透氣的塑膠袋,隔絕外部空氣與水分,採真空密封的方式可延長保存時間;宜儲藏於低溫低溼環境,以確保產品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