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混血」臺灣藜新品種「屏科1號」育成 籽實大、產量高且不易倒伏

臺灣藜俗稱紅藜,具有優質的營養及機能性成分,但籽實小、千粒重只有1公克,且成熟期若遇到大雨容易倒伏,屏東科技大學利用「臺灣藜」與南美「藜麥」進行「種間雜交」,選育出外型趨近藜麥的臺灣藜新品種「屏科1號」,籽實大、產量比臺灣藜更高,且不易倒伏,現正申請品種權,未來將推廣農民種植。

紅藜
農業經營
紅藜的加值應用趨勢分析 穀類紅寶石的璀璨商機

臺灣藜擁有「穀類紅寶石」之稱,營養及機能成分豐富,有潛力作為保健及健康食品的原料,帶動國產特色雜糧產業發展。因全球市場的產品大多並未標示使用的紅藜品種,較難區分南美紅藜與臺灣藜產品,本篇以紅藜(含臺灣藜)進行加值應用趨勢分析。

新聞
開發多樣性芻料、特色畜產品 小米、樹豆、臺灣藜製作青貯料品質佳

原鄉供人食用的特色作物如小米、樹豆與臺灣藜,含有機能性成分、經濟價值好,其植株產量大,製成牛羊食用的青貯料品質也好,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嘗試開發為餵養牲畜的芻料,可增加芻料來源多樣性,進而發展出特色畜產品。

新聞
臺灣藜收穫不「過熟」 採收timing很重要

臺灣藜果穗「過熟」才收成,不僅採收時容易落粒,過熟的穀粒會轉為黑色,賣相不佳,脫殼後的籽實也會變黑,且容易破碎,嚴重影響品質,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建議,把握果穗轉紅後10至14天採收,才能收穫最佳品質的臺灣藜。

新聞
用電力省15倍勞力!全臺首部太陽能乘坐式播種機問世

靠日光就能跑!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研發出全臺第一台適用臺灣藜、小米的太陽能單人乘坐式播種機,不僅比人工條播快上15倍,而且在啟動期間零排放污染、無噪音,年減超過1萬公斤二氧化碳,堪稱農機界的特斯拉,也適用高麗菜等種子粒徑較小的十字花科作物。未來臺東場將投入研發適用不同作物的機型,造福環境,也提升農民工作效率。

新聞
【飽讀好書】《走一條藜家不遠的路》

再次投入農業,魯瓦的心態和策略都與過去不同了。在部落多數人不看好的情況下,他先是租來一甲地嘗試種植,第一年因為經驗不足,紅藜田受焚風吹拂,收成時便慘不忍睹。但他很沉得住氣,投入更多心力,甚至終止其他工作專心栽種,第二年收成順利了,他不因此而滿足,繼續實驗各種栽種方式。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揮別風災,彩虹藜重建部落產業

五顏六色的紅藜,近年席捲養生市場,也掀起搶種熱潮,很多人不知道,紅藜原是原民部落常見的作物,因為莫拉克風災而失去家園的佳暮部落,重新種植昔日門前院裡的紅藜,不僅形塑賴以維生的產業,也找回了一度失落的生活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