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力省15倍勞力!全臺首部太陽能乘坐式播種機問世

文、攝影/ 林宜潔 首圖提供/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靠日光就能跑!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研發出全臺第一台適用臺灣藜、小米的太陽能單人乘坐式播種機,不僅比人工條播快上15倍,而且在啟動期間零排放污染、無噪音,年減超過1萬公斤二氧化碳,堪稱農機界的特斯拉,也適用高麗菜等種子粒徑較小的十字花科作物。未來臺東場將投入研發適用不同作物的機型,造福環境,也提升農民工作效率。

全臺第一台,速度提升15倍

臺灣黎和小米若用人工條播,每公頃作業時間需要30小時,使用臺東場研發出的太陽能單人乘坐式播種機,速度可望提升15倍,每公頃只要2小時就能作業完成。而且有排障、播種、覆土跟畫線定位四種功能合一的播種專利功能。

臺東場表示,臺東縣目前臺灣黎跟小米的總種植面積大概3百公頃,主要靠人工耕作。臺東場副場長陳昱初表示,人工播種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人工撒播,速度較快,每公頃作業大概要5小時,但後續田間植株生長位置混亂,增加除草成本,病蟲害的發生機率也提高,管理不易。

另外,則是現行較多農民使用的人工條播方式,雖然作物生長會比較整齊,但每公頃作業時間至少要30小時,速度慢,人力成本高昂。陳昱初指出,全新太陽能乘坐式播種機每公頃作業時間只要2小時,而且種子用量只需撒播的兩成、條播的三成,作物生長整齊,後續管理也非常方便。

太陽能乘坐式播種機由臺東場技佐曾祥恩研發,有排障、播種、覆土跟畫線定位四合一的功能,播種效率可達人工15倍。

年減超過1萬公斤二氧化碳,零污染無噪音

「國際上目前現行的太陽能機器不多,也沒有進口到臺灣」陳昱初強調,這是全臺第一台用太陽能運作的播種機械,陳昱初說明,太陽能乘坐式播種機跟傳統曳引機比,每年可減二氧化碳排放量12,714公斤,工作同時不會產生污染,不像大部分的農機使用柴油汽油引擎,造成環境負擔。而且操作時沒有噪音,震動也非常小。

負責研發太陽能乘坐式播種機的臺東場技佐曾祥恩表示,這台機器搭配300W單晶矽太陽能板,且保證使用年限20年都還能有80%的電力輸出。根據他在臺東縣與花蓮縣田間試驗累計7個月的統計結果,「每個月只靠太陽能源就能完成19.62公頃的播種作業。」

只靠太陽的話,日照不足時機器就不能用了嗎?曾祥恩解釋,這台機器為了使用彈性,也有附電瓶,農民也可以使用插座插電。他補充,其實太陽能板在陰天也會充電,只是速度較慢,而且在田間工作時,日光照射也會同時充電,能源不足時,就可以用電瓶來供給動能。

體積小使用方便,長期推廣可望降低種植成本

「重量只有250公斤,而且體積很小,很容易上下3.5噸的小貨車。」曾祥恩表示,這台機器適合小農操作,也適合產銷班或合作社合買使用,經臺東場計算,如攤提成本以一年為限,只要種植超過80公頃,就比原本使用人力來得划算。

曾祥恩表示,過去臺東場針對臺灣藜跟小米曾經推出手推式小粒徑種子播種機,機型也很輕巧,但是農民必須跟在後面邊走邊推。「農民反應推兩分地就必須休息了。」

曾祥恩說明,這台新機型是上一台機型的進化版,不只環保使用太陽能,而且是乘坐式,大大減低農民的工作量。「這台可以大規模機械化,輕巧、快,而且不會累。」他表示,這台機器可望降低種植臺灣藜跟小米的人力成本,作物售價親民,也能造福農民與消費者。

不過這款機器也有限制,曾祥恩指出,機器必須在坡度7度以內才能運作順利,建議在平緩的耕地使用。

臺灣黎、小米種植跟管理需投入大量人力,臺東場研發全臺第一台太陽能乘坐式播種機,兼顧環保,也提升農民工作效率。

開放技轉預計明年上市,未來將研發其它作物播種機械

曾祥恩指出,原型機造價將近20萬,目前正尋求技轉廠商,順利的話明年就會上市,售價希望降到15萬之內。

他表示,這台機器也適合十字花科的蔬菜種子,像是高麗菜等作物使用。未來將針對不同作物研發新機種,兼顧環保也提升農民工作效率,符合未來智慧農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