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米
臺灣島因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多樣棲地生態,孕育出豐富的植物,地質時間軸則帶來了人類族群與民族植物。不論是農糧植物、在地適應學習獲得的民族植物利用知識,以及因民族遷移、交流,融合出的民族植物文化,這些資源都極為珍貴。
屏東原民部落,如排灣,遇到喜慶過節時常可見兩種重要食物,Qavay(阿粨)與Cinavu(吉拿富)。原料取材自上天餽贈部落的禮物──小米,搗成糊狀類似麻糬口感,即成阿粨;或保留原粒包入油脂飽滿的豬肉,類似粽子,便成口感截然不同的吉拿富。
為推動原鄉部落作物永續利用,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合作建立原鄉小米種原保存體系,一路走來近三年的時間,與原鄉的夥伴一起建立各地小米品系性狀調查及提昇種子品質與發芽率,同時實現「種子留在部落」的保存體系。
為推廣食農教育並扶持農村業者發展食農體驗活動,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臺東縣政府與當地各農會合作,辦理食農教育培訓工作坊,以臺東地區的特色作物進行食農教育的教案與教具規劃設計,以概念引導的繪本、情境操作的食遊盒,搭配農遊旅行,進行食物的產地巡禮,讓「全民」都能參與其中。
小米原本是原住民族部落傳統作物,但因原鄉人口向都會地區移居,部落不再種植小米等因素,使得小米種原快速流失,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自110年起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建立小米種原保存體系,近四年來成功自花蓮、臺東及屏東等原鄉部落收集216個小米品系,至今已成功繁殖更新178個品系,進而讓種子回歸部落在地保種。
臺灣原住民傳統作物、170種小米種原5月29日首度入藏位於北極圈內有「末日種子庫」之稱的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此行參與送達種子的農業部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主任陳述表示,有別其他國家方式,這次入庫儀式親自由北歐遺傳資源中心主任阿斯達(Åsmund Asdal)出面見證。
臺灣原住民傳統作物小米,已經在臺灣栽培達5千年,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在國立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的推動下,臺灣研究團隊將在5月底前進北極,將首批170種珍貴臺灣小米種原,送到位在挪威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作為異地的安全備份,維繫小米基因多樣性。
從山地陸稻、小米到油芒,中研院研究團隊以跨領域科學方法,持續探索臺灣傳統糧食作物的生命力,並成為未來糧食發展的新方向,而勾連這條研究路徑的關鍵之一竟來自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的考古遺址。南科考古團隊在南科發現的南關里東遺址,陸續出土大量的碳化種子,讓科學家得以一窺5千年前臺灣南島語族祖先的活動軌跡,為臺灣早期作物的研究留下重要指引。
聯合國農糧組織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雜穀類作物的重要性被世界看見。在臺灣談小米,就不能不談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與農耕文化。本期探索小米在臺灣的故事,也看見原民傳統作物的潛能與生命力。(按:封面為禮納里部落,魯凱族耆老李蓮珠與油芒田的日常即景。)
霧臺鄉魯凱族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巴清雄(Rungudru Pacekele)於2020年開始推動USR種子型與萌芽型計畫,帶領學生深入屏東縣霧臺鄉霧臺村的谷川、神山與霧臺部落,學習魯凱族傳統農業文化,並於休耕地進行小米混作栽培。巴清雄說,與2011年他負責的「小米回家」行動相比,中山大學USR計畫有一套完整規畫,能夠將學校與部落整體的力量有效整合,在原住民族傳統農業面臨人口外流、勞動力老化的情況下,開創小米復耕與保種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