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70種臺灣小米種原 5月底入庫北極全球種子庫異地備份

中央大學、外交部、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原民會、原名代表、阿之寶公司及農試所共同策畫將臺灣小米備份至北極圈末日種子庫的計畫。 (照片來源/農試所臉書)

臺灣原住民傳統作物小米,已經在臺灣栽培達5千年,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在國立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的推動下,臺灣研究團隊將在5月底前進北極,將首批170種珍貴臺灣小米種原,送到位在挪威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作為異地的安全備份,維繫小米基因多樣性。

小米為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有重要的文化意涵,但隨著時代變遷,小米品種在原住民部落幾乎流失,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於2011年自美國國家種原庫,引回美國學者Wayne Hazen Fogg博士,1977年在臺灣收集的小米種原100個品系,使流失的傳統小米品系得以失而復回。

農試所所長林學詩(左三)及遺傳資源與生物技術組組長陳述(右二)與國家作物種原庫同仁合影。(照片來源/農試所臉書)

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指出,這次任務透過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的帶領,將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的國家作物種原庫,以及民間團體阿之寶的能量整合起來,以及感謝郭華仁名譽教授、種原提供者張松彬教授夫人邵芳嫻女士、第一批栽種者布農族人全忠和、全慈豪,以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集大家共同努力,將珍貴小米種子送至北極做異地安全備份。

5月29日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將舉辦「臺灣參與全球種子庫計畫」入庫典禮,包括李家維、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遺傳資源與生物技術組組長陳述、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地科學院院長許樹坤、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倪春發和副主任錢樺,以及臺灣原住民代表,排灣族的Tjamautjung Vikiyan 、Upaw Tjarupeljan 和 Lamesan Paljaveljav 等一行人將親自參與。

農試所所長林學詩表示,「首批入庫的170種小米,有100種來自國家種原庫,70種來自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臺灣參與全球種子庫計畫,推動極地科學和農業永續,除了今年的入庫任務,未來也將分批入庫,總計達400多種小米,確保在自然災害、疫情和戰爭等全球性危機中,提供安全的保護場所。

位於臺中霧峰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的國家作物種原庫,數量達10萬份之多。(照片來源/農試所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