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薊馬怎防治?少量直播、黃色黏紙、疏葉通風,多方突擊害蟲藏身處

內容提供/ 豐年雜誌 文、攝影/ 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陳明吟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又名四季豆、敏豆,為一年生豆科植物,原產於中美洲、南美洲,栽培歷史悠久,16世紀末《本草綱目》即有記載。依其生長特性,可分為蔓性、半蔓性及矮性種,蔓性菜豆約於1905年引入臺灣作為水田秋裡作,矮性菜豆則於1956年引進臺灣,在南部與甘蔗、番茄等作物間作,因在臺灣的栽培適應性佳,故各地普遍栽培。

早年取食鮮嫩豆莢外,外銷冷凍青豆仁亦為重要的加工蔬菜,但因近年社會經濟結構改變、農村人口流失與老化、加工出口市場減縮,使得栽培面積逐漸減少。依據2016年農委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調查顯示,全臺灣栽培面積約1,365.8公頃,主要產地集中於南投縣、屏東縣、高雄市,栽培面積分別為492.8、321、246.2公頃,是目前生產面積僅次於毛豆的豆類蔬菜。

高雄、屏東地區以秋、冬季較適合種植菜豆,一般採直播栽培,每穴播5~15顆種子不等,進入採收期時進行疏葉,適時摘除中老部位葉片,除可增加光線、通風性以降低病蟲害外,亦能讓藥劑較易觸及病蟲害而提升防治效果。此外,疏葉亦可增加側蔓生長空間,促進植株開花結莢以提高產量。

「蚊子嘴」豆莢,豆花薊馬惹的禍

菜豆於田間常見病害有幼苗猝倒病、白絹病、銹病、病毒病、線蟲等,蟲害則有斑潛蠅、蚜蟲、葉蟎、夜蛾類、螟蛾類等。由於菜豆為連續開花結莢作物,為探討菜豆開花結莢期的主要病蟲害,2016年在屏東縣高樹鄉、九如鄉、里港鄉、高雄市旗山區、美濃區、杉林區及六龜區等菜豆產地進行田間調查,皆發現農民俗稱「蚊子嘴」的豆莢,農民、農藥行對於發生原因眾說紛紜,包括疑似椿象、薊馬、蚊子或果蠅危害、生理問題、肥料問題等。

為探究其發生原因,大量採集蚊子嘴豆莢,經實驗室鏡檢及觀察,發現幼嫩豆莢斑點處仍殘存小型昆蟲的卵,經飼養並送請鑑定,確認為豆花薊馬產卵危害所致。

豆花薊馬所造成的菜豆蚊子嘴問題,幼嫩豆莢常見徵狀為水浸狀斑點(左),近成熟豆莢常見徵狀則是木栓化斑點(右)。

豆花薊馬於豆莢產卵危害,甚少被記錄。在菜豆開花結莢期,不論豆莢大小皆有可能發生蚊子嘴問題,其初期徵狀為豆莢不規則處,就像被蚊子嘴刺吸般而呈現水浸狀,傷口並逐漸木栓化。幼嫩豆莢較常發現水浸狀斑點,近成熟豆莢則易發現木栓化斑點,有時斑點附近會伴隨一些不規則的褐色線條,是剛孵化的豆花薊馬取食痕跡,這些水浸狀嚴重影響豆莢採收時的品質、外觀。

豆花薊馬深藏不露,遺害下一期作物

喜愛群集於心梢、葉背的豆花薊馬(Megalurothrips usitatus(Bagnall)),為豆科植物上極為普遍的薊馬,在高雄、屏東地區豆類作物開花期,常可發現大量豆花薊馬聚集於花苞內。薊馬的若、成蟲於植株開花前,已少量存在尚未展開的幼嫩葉片夾層中,或已展開的葉背上。

雌成蟲可產卵於葉背組織中,孵化後的若蟲喜群集於未展開的新葉,銼吸汁液導致心梢葉片皺縮不展或黃化,嚴重時葉色褐化或植株矮小。當作物開花時,大量成蟲匿居於花瓣間來往穿梭,或群聚花器內吸食花粉粒,此時藥劑不易觸及,增加防治困難。若族群密度太高,則會嚴重破壞花瓣,造成落花或植株授粉不完全等現象,進而影響結莢與產量。

紅豆、大豆及毛豆均為高雄、屏東地區重要秋裡作作物,於菜豆田間以黃色黏紙進行豆花薊馬族群密度監測,試驗結果顯示豆花薊馬族群數量於播種後第3週開始逐漸上升,並於連續開花期明顯大增,尤以鄰田若種植紅豆,則豆花薊馬族群攀升速度又較其他監測點快。

此外,由於農業缺工及老化問題,田間可發現同一塊地分批次栽培菜豆,若連續種植豆科作物時,第一期豆科作物大多於開花期因花器受害而減產,第二期作物則容易因前期大量繁衍留下的豆花薊馬侵入作物生長期,導致葉片萎縮或植株矮化,進而影響後期開花結莢,因此防治時須注意豆花薊馬好發時期與田間概況。

豆莢上的薊馬若蟲(左),初孵化若蟲顏色較淡,無翅,幼蟲口器與成蟲相同,皆為銼吸式。菜豆、紅豆皆為秋裡作,若彼此緊鄰,由於都是豆花薊馬的寄主,故可能使菜豆蚊子嘴更為嚴重,例如紅豆豆花薊馬(右)。

防治措施多管齊下,抑制薊馬藏匿特性

薊馬類昆蟲因體型小,又喜歡棲息於心葉或花器內,若未在適當時機施藥,常無法有效抑制,建議並行多種防治方式。耕作防治方面,每穴播種不超過5顆種子,除能降低疏葉工時,也能因通風性較佳,降低害蟲隱匿機會並提升藥效。物理防治方面,可於作物生長期懸掛黃色黏紙進行監測及誘殺。若鄰田種植毛豆或紅豆,建議於邊界搭設防護網,可降低害蟲侵入機率,亦可減少農藥飄移風險。化學防治方面,薊馬一天飛行活動時間以上午9~12點、下午4~6點為主,若能於此時間範圍內施藥,則可增加藥劑觸及薊馬的機率。此外,於菜豆開花前2週加強薊馬類用藥,亦可有效抑制開花期豆花薊馬族群急遽攀升。若能使用噴出藥劑粒子較小的機械進行施藥,則效果更佳。

目前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提供的《植物保護手冊》推薦菜豆防治薊馬類的藥劑,主要有2.5%賜諾殺水懸劑1千倍(作用機制IRAC 5)、5.87%賜諾特水懸劑4千倍(作用機制IRAC 5)、43%佈飛松乳劑800倍(作用機制IRAC 1B)、20%亞滅培水溶性粉劑4千倍(作用機制IRAC 4A)、2.5%畢芬寧水懸劑 1千倍(作用機制IRAC 3A)、9.6%益達胺溶液1,500倍(作用機制IRAC 4A)、2.46%賽洛寧膠囊懸著液2千倍(作用機制IRAC 3A)、10%百滅寧可濕性粉劑1千倍(作用機制IRAC 3A)、100g/L賜派滅水懸劑1,500倍(作用機制IRAC 23)等。可選擇不同作用機制藥劑輪替使用,以避免豆花薊馬產生抗藥性。

豆花薊馬擅長隱匿,透過疏葉維持通風,可促進豆莢生長良好。

豆花薊馬於豆科作物上的族群密度,受降雨量、氣溫等天氣因素影響外,最主要在於作物生長期不同,導致族群量變化很大。掌握適當防治時機,於菜豆開花前做好薊馬防治工作,並於進入連續開花結莢期後,選用賽洛寧、賜諾殺等安全採收期只有3 天的藥劑,除可提升藥效外,亦可降低農藥殘留風險。

此外,田間觀察發現,豆花薊馬的活動範圍及取食仍以花器為主,蚊子嘴豆莢只是表皮不美觀,鮮嫩豆莢的品質及風味不受影響。若消費者能充分理解蚊子嘴豆莢的成因,並了解其發生生態,或許可以降低農民於連續採收期噴灑農藥次數。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4月號。《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