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瑞芳(新良食.淨土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KKF自然農法於2012年推廣至臺灣,如今已有不少農民提倡與實踐。它源自1980年代的泰國,其名源自發展此農法的「KKF基金會」(Khao-Kwan Foundation, มูลนิธิข้าวขวัญ),中譯為「米之神基金會」。微生物的應用與培養是KKF自然農法的核心,同時強調對土壤、病蟲害等知識的掌握,採取經濟上可負擔又友善環境的農法,既保護作物也修復環境達成永續。
泰國KKF基金會執行長Daycha Siripatra在2012年受邀來臺,教導KKF自然農法技術。上完課後,很多學員開始利用自己的農場做實驗,當時我們並不確定這個農法是否可以成功將慣行稻田轉為有機耕作。但經過12年來的觀察,這種農法確實是有效的,它不但省工省時、易學易操作,而且成本低廉。
自己培養微生物菌種 添加有機質恢復土壤健康
以臺灣為例,水田是全臺總面積最大的濕地,可是當我們將農藥化肥施用到土壤中的時候,會殺死、影響土壤裡的微生物。微生物種類減少及死亡之後,農作物無法從不健康的土壤裡得到較有效的生長能力,例如吸收、轉化及催化形成自體養分的功能,因而無法抑制病蟲害侵犯。如果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就要思考,如何從自然界取得土壤本該有的多樣性微生物菌,幫助土壤恢復原有的健康狀態。
後來我們從沒有汙染的山區,拿一把樹下落葉形成的腐植土,再加上一把米糠和1公斤糖蜜(或黑糖),在20公升的水中培養,經過3~6週、複製3次,就可以增產出8,000公升的微生物菌水。我們把20公升微生物菌水添加在1分地的水稻田中,經過4~6週,可以分解稻稈、小麥稈、玉米稈等所有的有機農業廢棄物,使它們成為農作物的基礎肥料。這些在水田裡的微生物有了有機質作為食物,便會繼續繁殖;有機質在根部形成團粒結構,更利於微生物長久留在土壤中,並且和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礦物質產生催化作用,幫助植物吸收與轉化形成養分,促進植物自身的抵抗力。
我們可以利用培養好的微生物菌水,將有機農業廢棄物收集起來,把它做成堆肥和液體肥料,再添加到植物的根部,或是混入土壤裡面成為天然的肥料。甚至可以利用在自然界容易找到的資源,例如雞蛋,牛奶,蔬果皮,魚內臟,雞蛋殼,豆渣,把它浸泡在微生物菌水中30天做成液體肥料;或是把它們放在樹下,噴上微生物菌水及一些清水,用透氣膠布蓋著,經過2、3個月也可以形成堆肥。這個方法可將有機農業廢棄物循環再利用,達到零農業廢棄物的目標,減少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成本和汙染。
不同農場都採用 自製堆肥達成循環永續
在過去12年來,我們用這樣的自然農法技術種植稻米、蔬菜、水果都有很好的成效;另外我們也可以用一些有機資材控制蟲害。從慣行農田轉型成沒有任何農藥的有機耕作,需要時間營造良好的農田生態環境,才能夠有效地控制病蟲害。
觀察在臺灣用KKF農法所種植的稻米和蔬菜田,經過前期在田裡添加微生物菌水3到4年,土壤已經達到很好的健康平衡狀態。水稻除了插秧之前分解田裡的稻稈作為肥料,幾乎不用再額外購買任何肥料,稻子收成可以達到慣行農法的60%。如果農夫再加上自己做的液肥,依照稻子的生長期添加天然肥料,那麼稻子的收成可以提高到慣行收成的80%。
有9位臺南菁寮地區的農友,在2014年將原本用慣行農法耕作30年的土地轉作KKF自然農法,不但成功地轉型,而且完全沒有適應期;雖然菁寮農友的農田裡一樣會出現危害稻子的二化螟蟲和稻熱病,但是數量非常少,並沒有危害到稻子的成長和收成量,而且疾病都不會擴散。
今(2024)年11月即將在臺灣舉辦的有機世界大會(Organic World Congress, OWC),共有來自127個國家的會員。我們為此規劃3天的生態之旅,預計參訪4座採取KKF自然農法的友善農場,包括宜蘭三星鄉吳寶玉的「玉禾園」,6年來完全用KKF農法種植水稻和蔬菜,都不需購買任何有機肥料,僅使用自家農場的農作物殘餘及家庭廚餘製作液體肥料和堆肥,是可以完全自給自足的農場,農產品則自產自銷。
第二個例子,是桃園「和平濕地生態農場」,這5年來用自己培養的微生物菌水,添加到所有的生態池中改善水質,並且營造更好的生物多樣性環境,種水稻、蔬菜同時種植200多種水生植物,其中約有一半是臺灣原生植物,並提供動物保育的棲地。
新竹的農友嚴啓夢,10年來從慣行轉作KKF農法,經營數甲的友善水稻田,只在插秧之前將收成後翻起的稻桿放到水田裡,並加上微生物菌水分解作為農田的基肥,插秧之後就不再放任何的肥料。收成是慣行的60%。稻子的特性基本上相當需要肥料,在沒有額外施肥的情況之下,這樣的產量是正常的。
雲林縣四湖鄉的「億豐昌畜牧場」,牧場主人蘇翃緯採用密閉式厭氧醱酵的化糞池,將3,000多頭豬的排泄物分解轉化成零排放、零汙染、零廢棄的沼液沼渣液肥。他用這些液肥,加上自己培養的微生物菌水種植大蒜,種出的大蒜根系比慣行農法更茂密,表示它的根系可以在土壤裡面吸收更多的養分,讓農作物長得更健康;而且豬糞尿經過熟成之後就是最好的肥料,非常安全。
利用山上一把腐植土培養其中的微生物菌,用來修復土壤,水源,如同複製一座原始森林放到你的農田中修復地球。微生物存在這個地球已經幾十億年的歷史,它是大自然之母給我們的禮物,只是我們忘記他們的存在,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認識微生物如何幫動植物和地球工作。
從我們吃到腸道裡的食物如何被消化吸收成身體的養分,以及植物如何從土壤中吸收養分來茁壯,還有所有死掉的植物和動物如何在土壤、空氣、水中分解,最後回歸到土壤,這都是微生物參與的工作。所有的植物從土壤裡面吸收養分,才得以成長,其他的動物就以這些植物為食物。最後所有的生命都會死亡,被分解,最後再回歸到土壤,這就是生命的循環,也就是地球如此得以生生不息。
認識微生物的重要性之後,如果農夫能用這樣的自然農法技術,轉型成有機農田,那麼所有的農田都可以受到保護,我們人類才能得到安全又健康的農產品。
友善農法過渡、進階有機農業 各種環境皆可施作促成永續願景
KKF自然農法的技術、操作方法適合居住在偏遠地區的農夫學習,他們並不需要根據昂貴的機器分析出來的數據或是科學報告,才能學習如何進行有機耕作,只要持續實作5年以上,獲得的成果就是最好的數據。我們可以將這個技術運用在農田,完全不使用農藥,將農業廢棄物轉化成肥料,也將雞豬的糞便分解轉化成安全的肥料。還可以減少使用抗生素,就達到淨化水池、魚塭、汙水池、化糞池、養雞場或養豬場的目的;臺灣的農友已經實踐有所成果。
自然農法是有機、無農藥的友善環境耕作方式,是實作技術層面,有機農產品則需要經過當地政府驗證,我們認為這是兩件事。有的國家驗證手續麻煩或費用太高,因此降低農民取得有機驗證的動力,這些沒有取得政府驗證、實際上透過友善自然的生產方式收穫的農產品,我們稱為「友善農產品」。在臺灣,農業部鼓勵成功轉型後的友善耕作農田,進一步取得「環境友善標章」甚或有機驗證,若從慣行農法改起這通常需要幾年時間,但我們要有耐性,等待土壤恢復良好的生態狀態,再生產有機農產品就不會是問題。
現在全世界最熱門的議題,就是農業永續、生活永續,但是要達到這個願景,最重要的就是向全世界提出有效的有機、無人工化學藥劑、操作簡單的自然農法技術,無論科技發達的國家,還是偏遠山區的農民都可以使用,讓地球成為美麗安全的地方,共同維護人類的健康及生產有機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