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關心 產業界期許
封面故事
新局新氣象,產學共期許

農委會將於2023年8月1日正式掛牌升格為農業部,《豐年》邀請了七位產學界人士分享他們的看法: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英國牛津大學植物科學系博士黃裕銘、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退休轉兼任教師林如森、中華民國鵪鶉協會秘書長商毓銘、臺南市鹽水區農會總幹事邱子軒、雲林縣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彰化縣和美鎮農會家政指導員謝佳純。不論學界、產業界對於此事都有共同的祝福,也各自帶來不同的期許。

三保一金福利政策將「傷害給付」和「職業病」納入農民職災保險給付範圍,也開辦高接梨、釋迦等不同作物保單。
封面故事
兼顧農業三生 運用科技創新加值 「新農業政策」施政亮點

2016年開始的新農業政策,其中包括建立三保一金與四大農民福利體系、農田水利會改革、撲滅口蹄疫、推動畜產業轉型、移除遠洋漁業的黃牌警告、提升農產品品質、推動食農教育、擴大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提升到底產業競爭力與國產雜糧供給、強化產銷體系、推動農業省工機械化、降低農產品出口的單一市場風險、推動綠色照顧、提升農家所得等,期望臺灣農業能越來越好。

糖廠火車經常奔馳在蔗田與糖廠間,是日治時期臺灣特有的景象。
封面故事
臺灣農政體制時光機 升格農業部 回首前行路

臺灣農業的行政體系始於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設立了殖產部、米穀局等單位。1948年,美國與中華民國合作成立農復會,推動數項土地改革政策,其中也包括創辦農業雜誌《豐年》。1979年,改組為農發會承接其業務。1984年,農發會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為農委會。2023年,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為因應未來農業挑戰,加入社區營造、永續經營、動物保護等觀念,以期可以與時俱進,帶領臺灣農業更加進步。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為國本」的基礎再有農民生產。
封面故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吉仲 農業永續國家才能永續 農業部全面啟動

農委會將於2023年8月1日將正式升格農業部。在組織面上,將山水土林統籌於農業部,使分工與專業能夠一體化;因應未來的農業挑戰,規劃八司七署使農業部的架構跟職能發揮的更完善;農業的生產與保育並重,在農村的發展上更加兼顧生產與農民的權益,秉持永續概念,改善農民收入來保留務農的意願;對外貿易上,更積極開發新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度。

蛋雞。
封面故事
雞糞躍轉聚寶盆!發電吸金又滋養地力 農科企業艾貝科的綠金願景

香甜的玉子燒、珍珠奶茶及醬燒烤鴨,生活中處處可見引人垂涎的畜牧產品,但生產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動物排泄物,卻被視為惡臭與髒亂的源頭。「連結土地、環境友善,不只是一個口號與學術研究項目,更需要實際行動的場域。」擔任逢甲大學綠能科技暨生技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秘書的賴奇厚教授,深耕畜糞沼氣發電研究,偕同校內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汪浩教授、會計學系張森河教授等跨領域專家,齊心將學術轉化為實務,並於2020年邀請百大青農劉震鋐擔任董事長,成立逢甲大學衍生企業「艾貝科農業科技公司」(簡稱艾貝科)。不僅有效解決畜糞處置問題、創造綠電收入,還將剩餘產物製成農田肥料,供給作物生長、成為畜牧動物的餵養飼料,為小農開創了循環經濟的綠能商機。

農友王添貴使用特克斯的腐熟雞糞有機肥,作為茄子田區的有機質補充資材。
封面故事
創造產業、農民、環境三贏 大統和特克斯的點糞成金術

增加碳匯與循環再利用是達成2040農業淨零碳排的重要策略,其中雞糞產業鏈如何化糞為金,結合先進的肥料製程、設備與微生物技術,使雞糞去化流程對環境更友善、更具生產力、終端產品更能與作物端緊密鏈結,是近年各家農業生技業者積極競逐的目標。正如大統生物科技集團(以下簡稱大統)董事長林振發所說:「我們不只定義自己是肥料公司,而是在循環經濟底下,與禽畜糞肥、農作生產相關的全方位服務供應者。」

經過充分醱酵的雞糞粉劑。
封面故事
讓蛋雞產業和地球永續轉動!隆昌牧場樹立雞糞資源化新標竿

臺灣產蛋大縣彰化的蛋雞飼養隻數占全臺逾45%,位於彰化縣北斗鎮的隆昌牧場,初抵時只見整潔的太陽能密閉雞舍和優遊於草地上的馬匹,空氣中沒有絲毫糞味。創立於1969年,隆昌牧場以豐富化籠飼飼養蛋雞並長期供應雞蛋給微熱山丘、摩斯漢堡、Mo-Mo-Paradise鍋物店等品牌,2000年全面改為自動化密閉式雞舍,3年前開始自建雞糞資源化設備,生產雞糞粒肥、液肥和沼氣,努力為蛋雞產業和環境永續找到發展的最佳方程式。

永順興牧場將生雞糞化為肥料。
封面故事
雞糞化為黃金肥料,揭示畜牧永續新方向 從廢棄物到循環資源

散發臭味、容易引來蚊蟲的生雞糞,是養雞業者每天都得面對的問題。過往雖有曝曬、醱酵等方式能處理生雞糞,但人力短缺、曠日費時、味道濃重等種種考量,讓位在臺南六甲的永順興牧場,決定引進乾燥設備處理生雞糞,不僅能大幅降低環境問題,在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簡稱畜試所)合作研發「雞糞加值產品處理套組」後,雞糞不再是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還能轉化為有機質肥料,友善土地之餘,也讓養雞產業能永續發展。

畜試所研發雞糞加工肥料。
封面故事
雞糞造粒點糞成金,加速去化一舉數得 雞糞處理現況與加工肥料介紹

目前臺灣雞糞再利用方式以醱酵製成堆肥為主,然而醱酵過程耗時且占空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2020年起推動雞糞加工肥料政策,由畜產試驗所(簡稱畜試所)研發雞糞加工肥料,將雞糞用乾燥與造粒處理,免去醱酵時間並降低空間需求,同時避免氮素於醱酵過程逸散,保留較完整的肥分;此外,造粒後成品水分在20%以下,有助壓縮體積,減少運輸成本並利於保存,乾燥顆粒也能減輕田間施用時所造成的粉塵、臭味與蒼蠅問題,可謂一舉數得。

臺灣省農牧資源回收再利用協會理事長陳文豪。
封面故事
生雞卵有,放雞屎也有 蛋雞糞轉為有機肥的歷程與現況

雞糞有多臭?其實新鮮雞糞不若想像中臭氣熏天,但在靜置的過程、水分逐漸蒸散且醱酵,阿摩尼亞濃度會越來越高。但與其說阿摩尼亞很臭,熏和嗆或許是更貼近身體感的用詞,且易停留在體表與毛孔,不易自然散溢。然而,生物分解過程中,密度高的氣味分子需要與環境做交換,不論是生雞糞臭在田裡,還是生雞糞在熟化過程中盡量處理臭味,即便做沼氣發電有成,沼液也還是有臭味問題,畜牧業者只能考慮要投入多少成本去降低臭味濃度。《豐年》走訪傳統養雞場,了解禽糞堆肥的現況,提供農友參考。

蕭庭訓。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委會畜試所研究員兼組長 蕭庭訓 循環糞金:臺灣雞糞再利用轉型升級之路

早期臺灣農業多為小型家庭農戶,利用剩餘勞力與物資從事副業式的家畜禽生產,屬於少量飼養、不具產業規模,養殖模式則採取自給自足的循環利用方式,透過農民種田的作物供應生活所需後,剩餘的農業資材拿來養育家畜禽,農家再以畜禽糞加上果菜殘渣等農業資材自製堆肥後施用於農地。當時禽畜糞大部分都回歸農地,並且以堆積的方式儲存於「糞堆」,作為農作物最主要的肥料來源。

大成斥資十幾億與日本昭和產業合作打造的旗艦級洗選廠。
封面故事
大成改寫雞蛋品質新標竿!走訪旗艦級洗選廠,溯源可生食級雞蛋

近年臺灣陷入蛋荒輪迴,除了禽流感、飼料成本上漲等全球性因素,也凸顯國內養雞場轉型長期遲滯、產業鏈不同環節業者各擁山頭、市場供銷機制失靈等結構性困境。值此同時,臺灣糧畜食品大廠、雞蛋市占率第一的大成集團,持續專注將生產一顆好蛋做到極致,在建立飼料、養殖、洗選、冷鏈運銷的完整供應鏈後,今年大成於彰化新建的旗艦級蛋品洗選廠亦將正式投產,想吃到最高食安標準的國產可生食級雞蛋,指日可待!

玲瓏小巧的鵪鶉蛋,富含卵磷質、鐵及維生素B2等諸多營養成分,有益於強身健體。(攝影/陳建豪;攝於鵪鶉之家)
封面故事
鵪鶉蛋起飛 不只是雞蛋後援,更是開疆前鋒

一顆顆嬌巧滑嫩的鵪鶉蛋,擁有靈活百變的多元應用,不論是臺灣夜市「煎鳥蛋」、觀光零嘴「鐵蛋」,抑或佛跳牆、輕食沙拉等中西式料理,處處可見鵪鶉蛋低調的身影。2022年臺灣面臨雞蛋缺席風波,促進鵪鶉蛋銷量節節攀升,正當鵪鶉產業歡騰迎接新氣象,卻接連發生鵪鶉牧場爆發禽流感的危機。從街頭小吃到國外饗宴,鵪鶉蛋有什麼樣的魅力?臺灣鵪鶉業者如何挺過這一波考驗?此刻正是這些小巧白玉大展身手的回合。

7日齡外出放風的小雞。
封面故事
饗食自然,實踐有雞生活 從缺蛋省思母雞的動物福利

有雞的生活邁入第8年,我至今仍對於身邊這些滑稽萬分的動物,感到興味盎然。從每隻雞的性格差異、動物行為,到其所組成的社會結構及互動,都值得玩味再三。然而,縱使我在飼養路上深切感受到牠們為生活帶來的滋潤,在面對近年缺蛋風潮下各地吹起的養雞浪潮,依舊想跳出來呼籲諸君三思!養雞這坑有苦有甜,在縱身躍入之前,不妨先理性思考與評估,尤其在養雞資源相對不足的都市地區,那更是一份難以回頭的飼育責任。

年近70的福壽實業董事長洪堯昆。
封面故事
布署蛋雞未來市場,建構永續循環 百年福壽打的一手好算盤

天然色澤、蛋香濃郁、無腥味的美味牧草雞蛋,來自福壽實業董事長洪堯昆對環境與動物友善的堅持。源於歐美現代農畜概念,福壽生態農場採用無拘無束的放牧飼養、平飼和傳統籠飼並行,作為國內飼料大廠,福壽悉心調配蛋雞飼料配方,讓雞蛋營養組成更健康。邁向永續農業願景,近年福壽也將觸角延伸至共好糧農生態圈的經營,希望能實踐對生態、產業及消費者的負責態度。

防檢局動物防疫組組長林念農。
封面故事
禽舍改建軟硬兼施,建構最強防護罩 蛋雞產業生物安全教戰指南

各國禽流感疫情觀察結果顯示,候野鳥為第一波跨境傳播各國的病毒載體,且本身攜帶多種不同的基因型,又透過人員、車輛、器械等進行境內傳播,因此在美國、歐洲、亞洲都造成嚴重的災情。維持蛋雞的健康方能穩定雞蛋供給,預防更勝治療,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改建禽舍以提供蛋雞溫度適宜的環境刻不容緩;從禽流感防疫的角度而言,除了物理性的隔絕,更要做好軟體上的生物安全,杜絕傳染的途徑。

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副院長陳志峰。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興大農資學院副院長陳志峰 氣候變遷下蛋雞產業的轉型升級

危機也是轉機,未來幾年加速改建禽舍或是讓不適合的地方離牧,主要是因應氣候變遷,在某種程度也可以改善生物安全。但如果再有更頻繁的禽流感病毒進到臺灣,光藉由禽舍改善,並非預防禽流感的萬能解方,除了硬體建設,雞農在生物安全防護意識的提高,以及產業鏈上游生產的掌控,都必須配套性的強化,把真正的缺蛋原因找出來,對症下藥才是轉機。

圖為生力茶業一門雙傑,黃昶銪(左)、黃昶升(右)兄弟檔。
封面故事
用年輕人的視角感受茶 阿里山亮點茶莊兄弟檔,銪茗堂茶園與飲山郁茶館

近年來,茶席文化逐漸形成風潮,不論是嘉義縣政府舉辦的博茶會,還是阿里山四季茶旅,都頗受遊客喜愛,這根基於大阿里山地區歷史悠久的茶產業文化。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簡稱農糧署)自2014年開始評選「亮點茶莊」,仿效歐洲葡萄酒莊,鼓勵業者從生產、製造、銷售,進一步發展兼具觀光、文創、體驗的六級茶產業,至今選出36家,嘉義縣番路鄉就占了2家,由隙頂在地茶農世家生力茶業的第二代黃昶銪、黃昶升兄弟檔包辦。自小打下的基本功,加上不同發展方向,兄弟登山,卻各自努力出不一樣的風景。

臺灣原生山茶層次豐富,每一年都能喝到不同的風土魅力。
封面故事
寶島原生茶提煉自然韻味 啜一口芬芳,發現臺灣山茶的詩情禪意

春晨冬霧、清風颯爽,一棵棵挺拔的山茶樹,將綠野翠林裡的四時氣韻,濃縮在一心二葉的嫩芽中。臺灣原生山茶屬共有12種山茶屬植物,其中只有1種能製茶飲用,即「臺灣原生山茶」(又稱「臺灣山茶」,學名為 Camellia formosensis),目前發現於南投縣、嘉義縣、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其中以高雄六龜山茶廣為人知,而臺東山茶則以茶改場臺東分場所培育「臺茶24號山蘊」著稱。風味百變的臺灣原生山茶,既是「臺茶18號」紅玉紅茶的育種親本,也在愈發講究滋味一致的飲茶市場裡,闖蕩出一條跳脫常規的獨特茶道。

紅烏龍晶瑩剔透的茶湯。
封面故事
紅烏龍,鹿野茶區的再起之光 新興特色茶翻轉老茶區

近年提到臺東鹿野高台,人們想到的無非是繽紛的熱氣球嘉年華。「那片大草原早年其實都是茶園。」博雅齋的老闆暨焙茶師吳秋伶回憶,1990年前後,高台上許多人家都在做茶,「整座山都是茶的香氣。」而製茶師出身的君玉茶園老闆蔡岳君也表示,年輕的時候,整個鹿野還有占地近千甲的茶園,「最少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100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