饗食自然,實踐有雞生活 從缺蛋省思母雞的動物福利

7日齡外出放風的小雞。

7日齡外出放風的小雞,對外界充滿好奇心。

文.圖/李盈瑩

有雞的生活邁入第8年,我至今仍對於身邊這些滑稽萬分的動物,感到興味盎然。從每隻雞的性格差異、動物行為,到其所組成的社會結構及互動,都值得玩味再三。然而,縱使我在飼養路上深切感受到牠們為生活帶來的滋潤,在面對近年缺蛋風潮下各地吹起的養雞浪潮,依舊想跳出來呼籲諸君三思!養雞這坑有苦有甜,在縱身躍入之前,不妨先理性思考與評估,尤其在養雞資源相對不足的都市地區,那更是一份難以回頭的飼育責任。

貼近土地養雞,看見物質循環

回想我在宜蘭員山養雞的始末,當初因小面積種稻,碾米過程產生周邊碎米與粗糠,又無意間看到農友家中黃澄澄、毛茸茸的小萌雞,我的母愛之魂瞬間爆棚,於是在租賃平房的側院填土、蓋雞舍,每日浪擲大把時間觀察並記錄牠們的動物行為,不但為雞寫書,還逼迫伴侶譜寫雞歌,更揹著吉他到各大校園分享養雞與生命教育講座。

在農村養雞的過程是流暢的,你能看見各種物質的循環流動―― 碎米作為雞的主食,在母雞產蛋後,佐以蛋雞飼料補足營養,而從菜園採收來的蔬果周邊剩餘物、野草及香草,也能為雞加菜;雞群在院子裡看見紋白蝶飛舞,會跳起來啄食,其他還有蚱蜢、黑棘蟻、雞母蟲、蜈蚣……任何會動的東西都能吸引牠們的注意。在農村方便取得的粗糠,可利用其良好的吸水特性,鋪設為雞隻活動區域與吸附雞屎的墊料,時間久了再將混合雞屎的墊料挖起來堆肥,回到菜園施作為肥料。

田地裡的農作給雞吃,雞的糞便與剩餘養分再返還給土壤,過程中母雞為我們生蛋,我們則為牠張羅食物、提供遮風避雨之地。待母雞老到不能生蛋了,我們在午夜帶雞隻到屠宰場,一刀結束牠們短暫的雞生,並心懷感恩料理雞肉的各部位。

日本矮雞。
日本矮雞。
圖為日本矮雞,趁小雞時期多加互動,成雞後會較為親人。

跳島養雞,讓小地方食物自給

養雞是一門飼育的技藝,在觀察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微調。在農村居家養雞,顯現的是日常生活裡的物質循環,2020年我受邀到馬祖東莒島的大浦聚落帶養雞課程,在循環之外又多了一層在地歷史意義。回溯馬祖早年軍管時期,四鄉五島分布了不少養雞場,其中位於東莒島的「正泰養雞場」,補足了當時島上軍民的蛋白質來源。荒廢多年,如今透過社區營造活化歷史空間,進駐一隻隻活跳跳的新生命,養雞場終於再次傳來響亮的雞鳴。

由於這座蕞爾小島上沒有遊蕩浪犬的問題,雞舍延伸的放養區域可運用在地採集的漂流竹木及漁網搭建而成。來來去去的聚落居民將剩食作為雞群食源,而母雞日常所產的雞蛋再回饋予聚落。對於動輒天候問題而關島、日常物資極度仰賴臺灣本島供給的馬祖而言,食物自給的能力更顯重要。

在馬祖的東莒島就地取材打造的雞舍。(圖片提供/李聿軒)
在馬祖的東莒島就地取材,利用漂流竹、魚網及尼龍漁繩打造的雞舍。(圖片提供/李聿軒)
外出散步、覓食的母雞們。
外出散步、覓食的母雞們。
母雞蓬鬆羽毛的背影。
母雞蓬鬆羽毛的背影,像身穿泡泡褲。

再次聚焦回到臺灣本島,近年來由於禽流感肆虐,蛋雞產能供應不穩,加上部分民眾恐慌囤蛋、不肖中盤哄抬價格,加重了供應鏈短缺的情況。如果民眾因缺蛋風波而考慮投入居家養雞的行列,我認為大可不必。在所有的技藝之中,飼育大抵是最困難的,畢竟任何動物都是鮮活的生命,一旦踏入便是難以回頭的飼育責任。唯有你對飼養本身真具有濃厚的興趣及耐力,否則僅為了雞蛋收穫而貿然投入,過程裡的諸多挑戰未必能熬過。

都市養雞挑戰多,需三思而行

由於居家養雞屬於低密度的少量飼養,雞群得到禽流感的機率極低,不像大型養雞場需統一注射疫苗。若提到居家養雞容易面臨的問題,反倒是噪音與後續宰殺。

以噪音為例,公雞不僅在清晨報曉,也時常於午夜凌晨鳴叫,因此不建議飼養在公寓;母雞天亮起床後,則會在生蛋前後發出聒噪的連續報產音。倘若飼養者居住的公寓大廈,連在白天都不能製造聲響,可能就得再評估養雞的可行性。

至於後續宰殺處理,我覺得是都市養雞最棘手的層面,若以雞蛋收穫為目的,不論飼養一般土雞或商業育種的蛋雞,均具有產蛋功能。前者能產蛋到3、4歲,但生性活潑好動,適合較寬敞的飼養環境;後者產蛋率較高,只是約莫飼養2年,產蛋率就會下降並逐漸停產。

母雞停產後,飼養者面臨的便是雞隻宰殺問題。2013年政府為防範禽流感傳播,已全面禁止市場私宰,除非飼主有能力在家中自行宰殺,否則只能事先聯繫屠宰場,並到鄉公所取得「家禽健康切結書」與「健康證明書」,接著在屠宰場午夜開張後、準備進行大批作業前,請對方協助做零星的屠宰處理。

雞是十分易感且神經質的動物,假如不宰殺舊雞,直接併入新一批雞群,容易產生舊雞欺負新雞、大雞欺負小雞的霸凌問題。在農村養雞,常面臨貓、狗、老鼠等天敵侵擾,需加強防範;都市養雞則因缺乏充裕空間,一旦發生併雞或團內衝突的情況,飼主難有區隔雞隻的彈性,加上屠宰場分布少、飼料及墊料取得不便等種種因素,建議飼養前多方考量不同面向的影響。

雞為群居動物,會自然形成小型的雞社會。
雞為群居動物,會自然發展位階關係,形成一座小型的雞社會。
在農村養雞腹地開闊,首重貓狗等天敵防範。
在農村養雞腹地開闊,首重貓狗等天敵防範。

經濟動物也需要被愛與關心

一位在臺北近郊以天然友善的方式養雞、時常舉辦食農體驗活動的雞友,日前收到民眾私訊,表示鄰居受不了家雞頻繁發出噪音,詢問農場是否願意收留,更有甚者提出「若收留希望能承諾不宰殺,一路養到終老」的請求。

雞的平均壽命約7~8年,若照料得宜可養到十多歲。以蛋雞為例,牠們2歲停產,距離自然終老還有一段長路,期間耗費的飼料與照養心力難以計量。或許有人覺得,替雞隻取名、觀察互動並記錄牠們的故事,是將雞寵物化的過程。但我認為,只要我仍有吃蛋、吃肉的一天,就應該將雞視為經濟動物。無論親疏遠近,眾雞平等,不能只對親自飼養的雞有差別待遇。因此,當我的母雞停產,我期許自己能忍痛送宰並食用牠們。

即便雞被定義為經濟動物,仍可像寵物一樣獲得人類的疼愛與關心。對我而言,只要小雞活著的時候,是被陽光與風、泥土與蟲所圍繞,那這一年半載人雞相處的時光,最終也是圓滿結局。爾後一刀結束這段關係,再次迎接新的生命,如此循環。除了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我們在雞隻臨終時也可選擇事先電暈、相對人道的屠宰方式,或許才是一趟完整且負責任的飼養旅程。

剛出生的小雞。
剛出生的小雞怕淋雨吹風,建議先於室內飼養,待滿1個月後再外移。
天生就喜歡洗沙浴的雞。
天生就喜歡洗沙浴的雞。
下蛋後略顯疲態的母雞。
下蛋後略顯疲態的母雞。
籠飼的母雞無法盡情曬太陽,在經濟條件許可下,不妨選購平飼或放牧蛋。
籠飼的母雞無法盡情曬太陽,在經濟條件許可下,不妨選購平飼或放牧蛋。

人類真的非蛋不可嗎?

假如有人受制於居家養雞的高門檻,無法實現雞蛋的自給之路,那麼在缺蛋時刻該如何自處?養雞的8年時光,我觀察到每逢寒流或酷夏時節,母雞的產蛋量便會下降。對此我的理解是,任何自然之物本就具有無法穩定量化的特性,諸如菜園裡那些因水分不足而末端彎巧的小黃瓜,或是授粉不均導致苞片拆開來僅有兩粒牙齒的玉米,任何有機體都具備不確定性,若要走向標準化,背後勢必有著高強度的人為介入與外力控制。

既然大自然有其流動與起伏,那我們是否能接受,母雞有時就只是天氣燥熱想罷工?從營養學的角度檢視,雞蛋是動物性蛋白質,而在缺蛋時期,人們可補充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作為替代,如豆漿、豆腐、毛豆與四季豆等等。回頭來看,蛋雞飼料的大宗成分為玉米與大豆,當動物所需的營養源於植物,植物所需的養分來自於土壤各種微量元素,那我們可以把動物肉想成是一座「行走的buffet」。動物的身體猶如一間濃縮的自助餐店,人類在吃肉的同時,就是在吃這隻動物生前所吃的各種動、植物。

沒有什麼營養成分是不能相互替換的,蛋很美味,但我們也不是每天都非吃到蛋不可。或許在缺蛋時刻,我們更應該做的是一起關注並提升母雞的動物福利,盡可能讓每隻母雞都擁有曬太陽、洗沙浴、接觸泥地的自由,將經濟動物從商品化、工業化的框架跳脫出來,回歸到牠們本來的動物身分:那一隻隻溫熱且活靈活現、喜感十足的小動物。

作者介紹 李盈瑩

從臺北移居宜蘭後,在自家旁邊空地養起雞,從此一路栽進養雞的迷人世界。擅長以細膩的日常觀察,敘說農耕生活裡人雞互動的趣味情事,著有《養雞時代》、《與地共生、給雞唱歌》、《台灣小野放》等書。

黃澄澄毛茸茸的北京油雞,約5日齡。
黃澄澄毛茸茸的北京油雞,約5日齡。
黃澄澄毛茸茸的北京油雞,約5日齡。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3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