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舍改建軟硬兼施,建構最強防護罩 蛋雞產業生物安全教戰指南

防檢局動物防疫組組長林念農。

防檢局動物防疫組組長林念農強調,生物安全防護是保護蛋雞產業最重要的環節。

文/蘇妍希、楊雋珩、葉小慧 攝影/吳尚鴻

各國禽流感疫情觀察結果顯示,候野鳥為第一波跨境傳播各國的病毒載體,且本身攜帶多種不同的基因型,又透過人員、車輛、器械等進行境內傳播,因此在美國、歐洲、亞洲都造成嚴重的災情。維持蛋雞的健康方能穩定雞蛋供給,預防更勝治療,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改建禽舍以提供蛋雞溫度適宜的環境刻不容緩;從禽流感防疫的角度而言,除了物理性的隔絕,更要做好軟體上的生物安全,杜絕傳染的途徑。

「蛋會少那麼多,就是因為禽流感。」蘴鈿畜牧場場主、本業為獸醫師的陳清靜,在彰化大村和芳苑飼養管理30萬隻白肉雞,和代養場20萬隻蛋中雞,這波疫情他未受到太大影響,卻接到不少雞農哀號的電話。

臺灣地處候鳥遷址帶 跨境傳播全球遭殃

臺灣位處候鳥遷徙帶,氣候變遷、全球升溫,導致候鳥來臺數量越來越多,而候野鳥往往帶有病毒,易在其排遺或與在地禽鳥接觸時傳播病原,最後傳至當地禽場,造成禽流感發生。

「與2015年的禽流感疫情相比較,2022~2023年這一波疫情是比較嚴重的。」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服務已17年的動物防疫組組長林念農,參與過近年來臺灣動物防疫大小戰役,同步觀察世界各地的禽流感疫情,發現美洲如美國、加拿大、南美國家,歐洲如法國、荷蘭、義大利,亞洲包括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都有案例。

「而且2022~2023年這一波疫情都是以H5N1為主。」林念農指出,2021年全球禽流感中H5N1病毒株大約占49%,2022~2023年時占比已超過95%,可見這一株病毒傳染的傳播力,比以往的禽流感病毒強,不過禽傳人的風險則相對低。而且,短時間內有多種基因型的H5N1入侵,臺灣從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便發現4個基因型,應是候野鳥帶原跨境傳播造成多點不同處的感染情形。

針對候野鳥,防檢局透過臺北市野鳥協會協助做監測預警,觀察其進入臺灣的時間點並提出預警,供養禽業者防範。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禽流感疫情冬天達到高峰,到夏天便會趨緩,歐洲發現這波H5N1到夏天雖有下降,卻仍有一定傳播力。因此養雞業者須保持警覺,注意禽場內防疫相關的軟硬體措施。

全球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案例發生區間2022.01.01~2023.04.06)。

禽流感病毒傳播途徑多元 密閉水簾式環境防控有力

禽流感病毒的演化和擴散年年不定期上演,今年尤其嚴重,陳清靜相當有感,身為雞農,做好環境防控是基本,除盡可能升級密閉水簾負壓式禽舍,區位選擇上若無法避開四周有傳統式禽舍,「病毒透過空氣傳播,感染機會還是很大。」

蘴鈿畜牧場場主、本業為獸醫師的陳清靜。
陳清靜認為禽流感疫情起起伏伏,病毒株始終存在,因此平時就要做好禽舍環境衛生與人員的教育訓練。

林念農分析,這次禽流感第一波主要透過候野鳥,候野鳥本身對病毒已有抗性,因此病毒隨著遷移入境,中途排遺或與在地家禽接觸,就可能將病毒帶到禽場。接著第二波透過境內的人員、車輛和器械,做境內傳播。

他表示,臺灣飼養禽種多元,雞分肉雞和蛋雞,肉雞又有土雞、白肉雞,另外有鴨、鵝等水禽,甚至有鵪鶉、鴕鳥等,每一種產銷形態不同,「白肉雞直接從禽場到屠宰場,土雞是中間會先到一個理貨場,理貨之後到北禽(臺北市家禽批發市場)或新北禽(新北市家禽運銷合作社附設屠宰場),再到北部行口理貨一次,過程當中接觸病毒的風險相對高。」水禽則有傾向露天飼養的問題。

以蛋雞為例,據防檢局統計,從2022年至今年4月16日共有6家蛋中雞場、14家蛋雞場通報染疫。到染疫禽場現場調查發現,禽場染疫原因可能是複合性因素,除了圍網設施沒做好造成候野鳥排遺感染,人員、車輛或器具進出時未做好管制與消毒,或是人員進場沒有更換場內雨鞋或手部消毒,或蛋箱沒有消毒,都很容易將病毒帶到場內。

林念農指出,密閉水簾式禽舍較傳統禽舍更能防止候野鳥排遺及野鼠等小動物的進出,避免帶入病毒,也可做好圍網,且在禽舍周圍種植非高大樹木的綠籬,防止候野鳥進入禽場甚至棲息,做物理性的隔絕。「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因應氣候的變遷。」

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傳統蛋雞舍大多透過帆布做溫度調節,下雨帆布就蓋起來,但現在可能下雨完就突然出大太陽,一旦沒注意到而未拉起帆布,雞被悶在裡面,就會造成緊迫,不管是產蛋或抵抗力都會有影響。密閉水簾式禽舍能透過溫度感應器、風扇和水簾,將溫度調控到適合雞生長的溫度條件,有效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

傳統開放式禽舍。
傳統開放式禽舍四面無遮蔽,僅靠帆布調節,夏天降溫和冬天保溫功能不佳,蛋雞緊迫及染病的風險較高。

彰化芳苑曙光畜牧場既有密閉水簾式禽舍,也有傳統開放式禽舍,第二代負責人、彰化縣養雞協會西區聯誼會會長洪樵逸說明,蛋雞健康與產蛋質量的關聯,一般在成熟母雞開啟反覆吃飽、下蛋的循環後,母雞身體緊迫度較高,產蛋率從50%逐漸上升,「養到產蛋率80%、約40週齡前後,是雞最虛弱、最容易被病毒入侵的時候。」除了體質因素,夏天易發生的熱緊迫或冬天的冷緊迫,也常導致雞群採食量減少,進而影響蛋殼品質、產蛋率甚至死亡,對雞農而言皆大意不得。

他表示,相較起來,開放式禽舍較難隔絕野生禽鳥或鄰近雞場疫病傳播風險,場內溫溼度等環控條件也較差、產蛋率較低,他思考未來極端氣候挑戰加劇,未來也計畫逐步改建舊場。

彰化芳苑曙光畜牧場第二代負責人、彰化縣養雞協會西區聯誼會會長洪樵逸。
洪樵逸表示,這波禽流感特別凶猛,一隻染疫就帶走全部,籠子空了沒雞,要補到有蛋可撿,至少等半年以上。

硬體做好軟體也要到位 生物安全防護關鍵都在細節

但即使是密閉水簾式禽舍,沒做好生物安全也脫離不了禽流感。「很多養禽業者想說硬體蓋好後就不會有問題,實際上軟體是裡面最重要的部分。」落實生物安全防護,要盡量減少人員進出,有必要進出時須確實清潔消毒,如進場時可戴口罩、護目鏡,並換工作衣、工作鞋,注意手部、車輛輪胎及器具的消毒等。林念農舉例,飼料車可以不進入禽場,透過禽場周邊設置的飼料槽提供,「嚴謹地做好這些程序,可以大幅降低病毒帶到場內的風險。」

軟體方面往往易被忽略,成為一大破口。他以COVID-19防疫類比,要求戴口罩、勤洗手,可是一沒注意,感染COVID-19的比例還是不低。套用在禽場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只要禽場裡面的工作人員哪天想說運氣不會那麼壞,沒有依照SOP進行,就剛好把病毒帶到場內,造成疫情發生。而一旦染疫便須全場撲殺、消毒,且建議應淨空四周,維持場內乾燥28天,讓病毒沒有宿主、無法活化,並在淨空完畢後再次消毒,確認場內沒有監測到病毒後,才能完成復養程序。

「自身員工也要特別要求,」林念農指出,禽場如果有員工,應做充分的教育訓練,督導他們確實依照生物安全原則,「畜主可能不在,雞場交由員工管理,一定要叮囑員工依照前面的步驟,人車管制還有進場更換鞋子等,有時候工作久難免有惰性,便宜行事,往往在這個步驟產生問題。」

他強調,生物安全部分盡可能內化成習慣,想著萬一發生,對自己本身財產是很大的損失,就會抱持謹慎的態度,留意做好每一個步驟;或把SOP貼在禽舍入口,每天提醒,透過方法去鼓勵員工落實軟體的生物安全措施,才能確實保障自己的資產。

防檢局動物防疫組組長林念農。
林念農提醒,夏天疫情壓力較小,但禽流感病毒仍存在臺灣產銷環境當中,呼籲養禽業者夏天盡快補好防鳥設施破損的地方。

在政府政策面,防檢局除了加強消毒部署與生物安全查核,也將疫情資訊透明化,在「禽流感資訊專區」公開染疫點位及區域,對業者進行預警以加強防疫;專區內也提供歷年疫情資訊、防疫規定與措施及禽場生物安全手冊,供業者參考。

其次是疫情監測。除了防檢局主動監測,「農民自己主動通報的被動監測,才是最快速掌握疫情的地方。」為了鼓勵養禽業者主動通報,防檢局提供禽流感案例場,大約市價6成的撲殺補償,以及加入家禽禽流感保險時約2成補助;胡蘿蔔之外也有棍子,透過化製場及屠宰場的把關、回溯及《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的管制機制,盡可能第一時間掌握疫情。

農委會防檢局禽流感疫情資訊展示介面。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3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