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土雞品種雜亂未有系統性的明確定義,就產業、農政的觀點而言,凡白肉雞、蛋雞以外的雞種皆會稱為「土雞」。
封面故事
土雞產業轉型!連結加工 熟食、地方文化煥發新生機:持續推動產銷鏈整合 助企業、雞農共享共贏

「我們希望喚起國人吃土雞的回憶,小時候媽媽都會盛一隻土雞雞腿給你吃,這是腦海中不會磨滅的記憶。」農業部畜牧司副司長李宜謙有感而發。他與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秘書長王建培認為,土雞產業現況亟待轉型,將積極開發土雞加工熟食品,並結合地方產業文化,開拓多元產品型態和通路,未來也會朝產銷鏈整合目標邁進,輔導土雞契養主引領契養戶大手攜小手展翅起飛。

徐仲說明飲食文化有其共識性,臺灣多數人會認為土雞的風味佳、口感層次更豐富。圖為土雞白斬雞。
封面故事
定義土雞好滋味 認識品種、雞齡與公母 美食家徐仲:清晰定位打造堅實產業推廣路線

作為臺灣傳統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土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市面白肉雞販售數量遠多於土雞,除非到臺菜餐廳或上傳統市場尋找土雞肉販、熟禽攤,不一定吃得到土雞。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理事長徐仲帶領大家從餐桌美食認識臺灣土雞,他說,「民眾想要了解臺灣土雞,首先要知道三個要素,品種、年齡與公母。」品嘗土雞好滋味,靠的絕不是誤打誤撞,而是對影響土雞肉質風味要素的充分理解與掌握。

李淵百(右)、陳志峰(左)師徒傳承,為臺灣土雞的種原保存及育種工作奠定基礎。
封面故事
育種保種兼顧 臺灣土雞風味薪傳:李淵百攜手陳志峰 40年師徒守護臺灣土雞

臺灣土雞味道鮮美,上世紀1976年至1985年可說是臺灣土雞黃金十年,在肉用雞市場幾乎每年達70%市占率,但早年尚未建立土雞種原與品系的資料,市面有各種各色土雞,無法確認臺灣土雞品種特色,以及在育種與配種制度不健全下,土雞無法發揮雜交優勢,市場競爭力下降。

現年74歲的中興大學名譽教授李淵百,1981年首開先河投入臺灣土雞育種研究及推廣工作。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院長陳志峰傳承師門,跟隨李淵百腳步40年,從學術到實務的執行力強。兩人暢談土雞保種及育種的重要使命。

進入碳有價時代,減少碳排、增加碳匯的農法也受到重視,低碳農法如草生栽培、免耕農法已在各地實驗乃至落實。圖為不整地栽培的硬質玉米田。(攝影/吳尚鴻)
封面故事
農業碳匯關鍵字

進入碳有價時代,搞懂碳匯、碳權有幾個重要關鍵字。減少碳排、增加碳匯的農法逐漸受到重視,而在土壤碳匯之外,屬於廣義農業部門的森林、海洋亦為重要碳匯,相關減量方法學已在建立中。

紅樹林碳匯能力優異,也具備濕地生態系等多項價值。(攝影/Chan Richie on 123RF)
封面故事
自然碳匯、碳權走到哪?國內正跟上國際趨勢:跨國組織「漂綠」爭議、方法學更新值得借鏡

碳抵換權讓農業部門受到關注,植樹造林等以自然為本(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方法屬於碳抵換權,可自大氣中移除或固定溫室氣體的造林固碳,更能帶來莫大的生態與社會效益。但新植造林有碳匯,並不等於碳權,還要透過國家設立或認可有效方法學,各國地理環境不同,尚須建立「各地區適用」的碳抵換權計算方法,也就是適合該國使用的自然方式移除溫室氣體之方法學,且須通過主管機關核准施行。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 莊老達 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碩士,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副署長、氣候變遷調適與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執行長、企劃處處長。
封面故事
農業碳匯優質在多重效益 碳權只是功能之一:2040增匯千萬公噸 淨零、農業永續攜手企業ESG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巴黎協定》首揭「淨零排放」(Net Zero)概念,並在2021年COP26定下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臺灣在同年「422世界地球日」由總統蔡英文宣示2050淨零排放,並在去年8月7日揭牌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推動碳交易。

全球如火如荼推動淨零排放,國內不僅坊間「碳權開發師」、「碳權交易師」相關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家中有塊地的農民也紛紛期待能經營碳匯取得碳權,多一筆收益。

田建中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 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碩士畢業。擁有中華民國會計師、內部稽核師、證券投資分析人員、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等證照。
封面故事
碳交易上路 碳交所田建中:農業將成重要碳權來源 國外自然碳權將上架 臺灣自然碳權加速推進

臺灣碳權交易所首批國際碳權去(2023)年底掛牌交易,上架7個碳權專案,類型包括再生能源、潔淨水源,臺灣終於踏出碳權交易第一步,宣告碳有價時代來臨。第二批將爭取引入國際自然碳權,以森林專案為主,預計每公噸價格約20美元,高於首批碳權,近期即將上架交易,備受農業界高度重視,本土自然碳權推出時程也引人關心。

位於將軍巷埔里的玉米田。
封面故事
土壤碳匯潛力高 改善土地管理農業有韌性:「不整地」讓農地好起來 池上米減肥作淨零

土壤是地球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自然碳匯,適當的農業土地管理,不僅可減少肥料及人工成本,生產更有利潤,也能減少碳排,累積有機質,進而增加土壤碳匯。

臺南北門農友劉榮友操作不整地栽培,讓作物與雜草共生,即使還沒有賺到碳權,他生產的硬質玉米更具氣候韌性、產量穩定。宜蘭二期休耕綠肥改種「滿江紅」、臺東池上以「點肥」農機深層施肥,可減少水稻田的甲烷排放及施肥量。

封面故事
龍崎竹業復興 莿竹林碳匯再造地方創生契機:增匯、減量、循環 龍崎要做全臺第一淨零農會

臺南市龍崎區農會是員工僅20人的地方小農會,卻也是國內少數涉足林產業的農會。龍崎農會自2007年起發展竹炭產業,造窯燒炭,生產竹炭包、竹炭皂、竹炭麵、竹醋液,並運用竹炭纖維做襪子、圍巾、衣物及枕被等產品,每年可創造6、700萬元營業額。

竹炭微細多孔結構勝於木炭,可調節溼氣、吸附異味、抗菌防蟎,釋放有益人體健康的負離子、遠紅外線,相關產品廣受民眾歡迎,竹炭儼然成為「黑金」;但又不只是「黑金」。

竹山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
封面故事
竹山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 森林碳匯專案全國首註冊:水利署四河分署整治東埔蚋溪 造林創造多重價值

2019年環境部通過國內第一個「自然碳匯」方法學「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後,由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搶到頭香,率先成功註冊「東埔蚋溪綠美化場地(2022)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東埔蚋溪為濁水溪支流,主要流經南投縣竹山鎮、鹿谷鄉,第四河川分署於竹山交流道旁的東埔蚋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種下5,500株樹苗,預計可得到1,008.63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碳匯。

封面故事
紅樹林、海草床碳匯效益高 供育生態、漁業資源:航向碳匯藍海 本土藍碳方法學送審

因應國內2050淨零排放政策,屬於藍碳之二的海草床、紅樹林減量方法學在今年3月由海洋委員會送入農業部審查。計畫主持人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藍碳可貢獻碳匯是森林的1.5至2.5倍,計每年約貢獻3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紅樹林與海草床除了是固碳高手,也是許多生物的庇護所與哺育地,澎湖中心投入海草床復育多年,未來將協力社區發展碳權交易方案,讓碳匯挹注社區發展。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 林華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林務局局長、國立臺灣博物館副館長、文化部專門委員兼媒體公關組長、科長、林務局保育組技正、臺北市立動物園副研究員、組長、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封面故事
本土森林植物精油 吸吐臺灣山林香氣:精油產業活化林業 剩餘枝葉可去化、林農有收益

2017年是臺灣「國產材元年」,隔年全國農業會議訂出十年後——2028年國產材自給率達成5%的目標,增加至五倍。距離目標達成時間,今年來到期中考階段,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積極推動可相輔相成的非木質產業發展,轄下全國八個地區分署將在今年全部各自推出不同風土的特色本土植物精油原料生產,衍生精油、純露及香水等相關產品。

封面故事
林產類加工大變革 邁向森林精油初級加工里程碑:林業保育署領軍 輔導林農「萃」出香氣與產值

「玉桂出雲山」土肉桂精油及純露、「解碼柳杉」精油創新商品陸續問世,引起愛好者注目。本土森林精油今年更將百花齊放,為推動國產精油的產業鏈,農業部去(2023)年下半年新增「森林精油」為林產品初級加工項目,鼓勵林農或林業合作社一起投入生產臺灣香氣行列,將每年約3千公噸的莖葉、枝梢殘材等林業剩餘資材萃出精油。結合產官學的合作,將以往不受重視的林業剩餘資材多元利用,創造最終木材收穫前的額外收益。

王升陽認為臺灣森林精油已有具特色、品質的產品原料,只要進一步健全產業鏈,未來可朝國際發展。
封面故事
王升陽:打造產業鏈 尋找馥郁臺灣特有香氣:國產精油檢測中心穩健產業發展

小小一滴森林精油,需要1公斤木材萃取;提煉1公斤香杉精油,需要使用500公斤木材。一瓶精油,蘊含一大片滿滿森林力。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投入研發木土森林植物精油,與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院長王升陽合作,打造精油產業鏈,起步從2023年4月成立「國產精油檢測中心」開始。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轄內的出雲山苗圃,種有近500株土肉桂,作為物種保留與產品研發原料之用。
封面故事
土肉桂產業帶動經濟活化與林地永續:精油規模化生產 創造多方互利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以在地土肉桂葉為原料,推出「玉桂出雲山」品牌主打本土森林精油商品,更大力輔導林農種植土肉桂與學習精油萃取技術。從土肉桂的產地源頭、精油製作、商品研發再到市場推廣,土肉桂精油產業鏈正逐步成形,臺中分署分署長張弘毅認為,未來種植產量明顯提升後,土肉桂精油將迎來規模化生產,所帶來的收益,不僅能提升林農收入、活化山村經濟,更能提高林農將果樹替換成土肉桂的意願,讓林地得到保存,邁向永續發展的可能。

紅石林道深處的柳杉造林地。
封面故事
解碼山林 疏伐後林下環境更豐富、精油量更高:臺東分署攜璞草園 開發針葉木系列精油

走在臺東關山鎮及海瑞鄉、總長24公里的「紅石林道」,可鳥瞰花東縱谷平原美景,林道深處還可見聳立天際的孟宗竹林及柳杉造林地。栽植超過40年的柳杉造林地,林木生長良好,甚至出現競爭,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疏伐,留給林木更多成長空間,經疏伐的柳杉枝條與枝葉已萃出精油等相關產品。

「怎麼可以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這塊島嶼有哪些氣味?」璞草園創辦人許仁和8年前落腳臺東,這四年隨著原民腳步往山林裡走去,不斷找尋臺灣味,這股源自山林的芬芳,現在正逐漸擴散中。

劉掍山響應雲林縣平地造林計畫,並自創「千層述」精油品牌,是目前少數直接投入精油銷售端的農民。
封面故事
從林農跨界精油加工 平地防風林大變身:「千層述」淬鍊出對故鄉土地的盼頭

「風頭水尾」的雲林縣口湖鄉,貧瘠土地上矗立一排排防風林,12年前農三代的劉掍山響應政府造林政策,在家附近種下可抵禦強風、耐鹽旱的綠花白千層,面積達二甲,4、5月即將開花,他在林地裡將砍下來的樹木,把葉子和樹枝簡單分開,準備帶回萃取精油。

2016年劉掍山自創品牌「千層述」,透明的綠花白千層精油,細細嗅聞,有股不刺鼻,帶有天然甜味和木質的香氣,不僅造林、防風,還帶來有別於一般加工農產的高經濟價值產業。

封面故事
傳承百年「天皇米」 吉野1號啟動地酒新局:「這麼傳奇的稻米,一生當然要種過一次!」

近年日本清酒受國人喜愛,本土酒廠也嘗試釀造清酒,其實日治時期臺灣已有釀製清酒的歷史!稻米是臺灣主要糧食作物,但提及米製酒,往往只想到常用於料理的紅標米酒,臺灣稻米育種也一向以食用米為主,不似日本發展出專為釀酒栽培的「酒米」品種。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持續繁種在地傳承百年的「吉野1號」,並由歷史資料發現「吉野1號」曾被認證為「全島酒造最適米」。在遍地開花的地酒再生運動中,吉野1號再受全島注目,或將醞釀出臺灣稻米產業升級的契機。

陳千浩/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客座副教授農學博士、法國勃根地大學釀造學系、瑞士旅館公會旅館管理學院Les Roches畢業
封面故事
地酒再生,一釀不休 釀酒師陳千浩:再生不是復刻!從土地到米其林餐桌產業升級

「第一次聽說地瓜酒,帶給我非常、非常巨大的震撼。2014年在蘇格蘭一場烈酒研討會,遇見日本鹿兒島大學的吉崎由美子(Yoshizaki Yumiko)教授,他跟我說,番薯可以做酒──可是為什麼,我一輩子從來沒聽過番薯酒?」

我是學做酒的人,自然對酒很有興趣,臺灣到處都是番薯,那卻是我第一次聽到番薯酒。

封面故事
臺灣葡萄酒故鄉 二林酒莊醞釀亞熱帶美酒:專賣制造就釀酒葡萄盛世 新舊品種展現在地可能

國外釀酒葡萄園多以排水性佳的向陽坡地為主流,位於濁水溪沖積扇平原、土質排水較差的彰化二林鎮卻成功引種栽培,成為國內釀酒葡萄主要產區,至今仍酒莊林立。歷經專賣制度變動引致的產業巨變,風土條件迥異於國外的二林,卻有保存國內最多葡萄品種的果園,以及驚艷國內外的酒品,國內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史、可能性與現實面,在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