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洪與成 攝影╱吳尚鴻
「我一開始也很迷茫,但遇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之後,真的可以好好思考是不是未來要走這條路。」農校教育如何讓學生對農業萌生興趣,進而思考持續投入的可能?畢業於虎尾農工畜產保健科的賴政彥,在高中生涯接觸畜牧實務,由此點燃投入相關產業的火種,並經過一連串嘗試確認自己熱情所在。目前在中興大學畜產試驗場工作8年多的他,已將畜牧業當成志業,活用工作所學也自我精進,朝「擁有自己牧場」的夢想邁進。
從高鐵臺中站驅車往東,沿著市道127往南行駛約10分鐘後,往西轉進一條小巷,道路兩旁的景觀從透天厝、鐵皮工廠,逐漸轉為一畝畝綠油油的稻田。再往前駛約1分鐘,見到一堵黑色鐵門,門旁寫著「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畜產試驗場」。往內望去,映入眼簾是一幢純白的二層樓水泥建築,後方有占地約5公頃的牧場,飼養雞、鴨、鵝、豬、牛等禽畜。
甫下車走進場內,便看見皮膚黝黑的賴政彥帶著燦爛笑容,揮手迎接來訪的記者。賴政彥雖未屆而立之年,在興大畜試場已服務超過8年,「我19歲的時候就來了。」他目前擔任興大畜試場家畜組組長,主要照顧場內120多頭乳牛。
跟隨賴政彥腳步走進場內,約莫5分鐘便聞到淡淡牛糞味與草料味,偶爾傳出一陣陣牛鳴聲。花色各異的乳牛正在場內緩慢行走,或低頭吃草,相當愜意;再行幾步路來到以3~4個月大的小牛為主的畜舍,小牛相當親人,見賴政彥微微揚起手,便將頭靠上去磨蹭。
飼養乳牛例行工作細節多 控制體態、掌握健康是關鍵
不同於多數畜牧場採人工榨乳,興大畜試場透過機器人作業,讓乳牛自行決定榨乳時機,搭配電腦輔助判斷,不只節省人工,也讓乳牛更舒服。賴政彥說明,當乳牛想榨乳時,可以自己走向通往機器人的自動門,由電腦判斷牛隻狀況,確認適合榨乳才會放行。即使有自動化設備,賴政彥每天仍需在清晨5點多起床、出門,早上6點左右抵達興大畜試場,大約傍晚下班返家;雖然能夠週休二日,但每天場內皆需有人輪班,如遇到牛隻準備分娩或身體不舒服,即使休息日也要趕回場內處理。
「我會先觀察一下牛隻,之後去拔草、刮大便、鑢(lù,刷洗)大便。」賴政彥介紹自己每日例行工作,看似輕描淡寫,當中卻有許多鋩角(mê-kak)。例如,為了讓乳牛懷孕效率提高、順利泌乳,需透過草料調整乳牛體態,並掌握牛隻攝食狀況,「有時候我們放在(牛欄)前面的草牛會去挑,牠如果真的不吃,我們的草就全部都要換掉。」
另外,牛是耐受性很強的動物,當生病的牛隻顯露症狀時「基本上就是快救不起來」,因此平時要留意牛隻是否發燒、不停喘氣、流口水或鼻涕等,搭配電腦監測掌握牛隻健康。即使時時注意,仍會遭遇特殊突發狀況,「像前陣子有一頭牛突然站不起來,老師也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問題?後來那頭牛我們淘汰掉了,到現在都還不知道(生病)原因。」
照顧牛的身體狀況之外,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要確保整座牧場正常運作。「我們其實很怕颱風。」記者到訪時,凱米颱風即將登陸,賴政彥就要備好發電機,讓牧場不致因為風雨斷電;平日清理環境時,無預警被牛隻的排泄物「攻擊」是工作日常,「新手就是不要怕被大便跟尿噴到。」
畜試場工作乍聽之下繁瑣,突發狀況也多,賴政彥卻樂在其中,並在學長姊鼓勵下,利用時間攻讀中興大學農業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增進自身專業技能,「在這邊工作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可以一邊唸書一邊工作,收入和學經歷都有,我覺得這滿重要的。」
體驗飼養動物萌發從農志趣 多方嘗試確認志向、充實工作技能
畢業於虎尾農工畜產保健科的賴政彥,並非一開始就想走農業這條路。國中時他參加技藝競賽得名,取得保送進入虎尾農工的機會,「男生嘛,就對什麼機器啊電子還滿有興趣。」不料未能如願進入電機、機械科,於是抱著「試個1年,如果真的不行再轉科」的心態,成為畜保科的學生。
回憶高中生涯,賴政彥說自己「非常不愛唸書」,「每天就是上課睡覺,下課尿尿或者是去合作社」,畜保科老師知道賴政彥不喜歡讀書,於是安排他請公假,到虎尾農工的二校幫忙餵養雞、豬、羊等動物,意外激發賴政彥對農業的興趣,「餵那些動物我覺得非常地快樂,」賴政彥笑著回憶,「沒有什麼壓力啊,就是看看牠們,然後還滿舒服的,我也不覺得牠們臭。」
即使覺得餵養動物有趣,高中畢業後的賴政彥仍未將從農當成職涯第一順位,而是投身志願役,之後發現「不是我要的生活」,經與家裡溝通,賴政彥服役10個月餘後選擇退伍,並選擇延續高中時期萌芽的興趣,與動物為伍。他先在家附近的養豬場工作,後來虎尾農工老師告訴賴政彥興大畜牧場開缺,建議他應徵,「面試完當天我就知道我已經錄取了。」一待就是8年。
當年賴政彥虎尾農工的同學中,畢後仍從事畜牧業的,包含賴政彥在內「一隻手數得出來」,「我們那一群人算是當時班上的頭痛人物。」賴政彥笑著說,他們之中許多人不但在畢業投入畜牧產業,養雞養豬的都有,甚至繼續攻讀碩士,成就完全不輸其他同學,「像有一個常常被老師罰站的,現在從嘉義大學研究所畢業了。」賴政彥認為,帶著一技之長在社會奮鬥,有需要再回頭補足學歷或其他能力,也是很好的事。
為何選擇養牛,而不是雞、豬、羊?賴政彥說,養牛雖然需要早起,但比起養豬、雞,牛場的工作環境味道相對沒那麼重,也沒有太多毛屑粉塵,是他比較喜歡的工作環境,且早起工作也能早點休息,「比如說我中午還可以再去看電影、吃個午餐,下午再來工作,相對滿彈性的。」
在興大畜試場工作也讓他獲得私人畜牧場難有的技能與經驗,「一般外面的牛場不會讓員工配種,不會讓員工為牛打針、吊點滴。」比起私人牧場以省工為考量,在興大畜試場各種工作都有機會嘗試,「可以學滿多學理,以及一些現場的狀況。」遇到各種問題還有獸醫、學長姊可以請教,「到後來我也學會了配種,再來就是一些簡單的像吊點滴等。」
現場實務才是產業真實面貌 虛心求教、勇於發問掌握從農要訣
「如果想踏入這個行業,不要怕髒,不要怕早起,如果有學長姊很認真教你,不要怕被唸。」在興大畜試場8年多的時光,賴政彥接觸過不少前來實習的學生,他說學生的態度會左右經營者傾囊相授的意願,「學生如果只是抱著來玩玩的心態,管理者或經營者知道他不是真的想來學習,就不會講更深入的東西。」
賴政彥也提醒,書本上的知識和農場實務往往有距離,「有些學生覺得我大學4年都在學這個,甚至研究所也唸這個,所以我什麼都會,結果一到現場完全被打臉了。」即使曾在其他牧場實習,也應該尊重現在實習場域的安排虛心學習。
近年從其他產業轉投農業的年輕人逐漸增加,賴政彥的哥哥也在近年繼承岳父田地,離開汽車產業改種蔬菜。賴政彥指出,農業部與畜產試驗所開設許多培訓課程,如想轉行投入農業,可以先透過這些課程確認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一行,增加對農業的認識,「畢竟隔行如隔山嘛,一下子要跨進來真的是什麼都不會。」甚至尋求到農場實習的機會,認識產業的真實樣貌與辛勞,「可能1年365天,甚至生病、颱風天的時候他都在工作,所以這些必須克服,而不是看人家光鮮亮麗的地方。」
如果是有意轉換跑道從農的「農二代」,上一輩更是珍貴的請益對象,「他們這一輩子都在做這份工作,當然最熟悉這片土地、土壤甚至動物。」如能結合父母的經驗與新的觀念、技術,融會貫通後可能「10年甚至5年就超越爸爸媽媽」,重點是立定志向,不要游移不定。
即使已在目前的工作崗位做出心得,對賴政彥而言,興大畜試場並不是從農生涯的終站,下一步怎麼走,他已有明確方向,「我未來一定還是會從事農業、還是會養牛。」他篤定表示,只是未來他想「找到屬於自己的牛場,自己當老闆」。
「我大約兩三年前就有這個想法。」為此賴政彥已開始打探合適的場址與條件,也計畫針對自己不足之處繼續學習,「到現在我還在學,也不敢說全部都會,但是人就是這樣,做中學、學中做。」他舉例,身為牧場管理者,考慮的事情一定跟他現在工作的內容不同,需要考慮成本管控,以及廢水處理、敦親睦鄰等問題,「廢水如何改善真的是滿困難的。」在找到自己的牧場前,賴政彥希望能繼續從興大畜試場的工作吸取養分,期待學習操作更多新式的自動化設備,有機會也想到酪農業發達的歐美,認識當地產業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