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今年8月林務局推出「幸福.森在其中」天天行巴士,結合雄獅旅行社旅程安排和充足遊覽車資源,推出森林療癒概念的體驗活動,期許再次點亮森林遊樂區「健康、樂活、療癒」的品牌形象。
大小港邊熱帶漁林(以下簡稱大小港邊)的創辦人鄭佑軒笑道,他顛覆一般對於返鄉青年「捨棄」便利的繁華城市後回到人口老化偏鄉「重新開始」的印象,因為對鄭佑軒而言,返鄉從來就不是一對一的抉擇,而是一加一的效果。
薑麻園休閒農業區為苗栗縣大湖鄉的客家山村,因環境適合薑的生長,早年生產優質薑種,提供給下游薑農;亦種植桃、李,以較低價賣給盤商。因利潤微薄,加上山上缺工,為增加收益,1983年涂兆榮、彭麗貞夫婦返鄉創立該區首家觀光果園,鄰里紛紛跟進;隨著下一代陸續返鄉,慢慢轉型為整合一、二、三級產業的六級化農業。
桃園市長鄭文燦上任後,大膽訂下「10個休閒農業區、100家休閒農場」的目標,五年多來急起直追,截至今年(2020年)8月,已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劃定九個休閒農業區。桃園如何從無到有,逐步成為休閒農業明日之星?
近一波「臺旅大爆發」促進了國內旅遊風氣,然而如何不讓「報復性旅遊」曇花一現、長期穩定地發展休閒農遊?開休閒農業先鋒的宜蘭,大型休閒農場積極與國外市場接軌,小農串連社區資源共同把餅做大,全民一起動起來。
臺灣休閒農業已發展20幾年,現在也積極吸引國外遊客,去年有71.7萬人次外國遊客來到休閒農業;雖然國際旅客短時間內不會來,但是我們應持續朝向國際化努力,改善雙語環境、提供穆斯林友善環境等,都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您是否曾經被如絨毯般綿密且廣闊的新社花海震懾過,或者是否曾經在草莓盛產的季節,呼朋引伴相招到苗栗大湖採草莓?在每個人的Facebook、Instagram相簿中,或多或少都有幾張以稻田為背景的美照。放假時到休閒農場或是休閒農業區走走已然成為現代人經常選擇的旅遊方式之一。
臺南學甲區的農田以大面積、雜糧作物為特質,擁有300公頃田區的「幸福良食」創辦人劉育承從種植到採收,所需的農機全都自己購買、親力操作,偶爾也會從事代耕服務。他以大面積農戶的角度,談國內農機實務操作及如何一步步培訓駕駛農機人力,並為有意購買農機的農友列出幾項參考依據。
臺灣農田雖然規模小,然而務農仍並非單打獨鬥就能完成的簡單事,尤其農忙之際,有專業人力與農機支援前線,更能大大提高務農的效率。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簡稱桃青合作社)從農場主之間義氣「換工」而打開了「專業農機團」的發展契機,如今桃青合作社成為了農機派工的示範榜樣,縱向縝密訓練農務士,橫向連合水稻、雜糧、茶葉、葉菜和花卉等產業,為發展多年的農業代耕,寫下一頁新篇章。
臺灣農業如何走過每個農機發展階段?從以機器為主到以人為本,其中的學問又是什麼?面臨農機研發的新世代,身經百戰的前輩又得如何將智慧傳承給後浪,讓自主研發農機站上更高、更尖的浪頭呢?
農村勞動力不足、人口老化已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朝向自動化、智慧化發展的農業機械,被視為解決農村缺工問題一大利器,不過,臺灣農機研發界,事實上也和農村一樣面臨人才斷層危機,直接影響臺灣智慧農機研發,值得各界重視。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102年度主力農家(註1)概況調查」顯示,2013年6月底臺灣地區主力農家計14萬9,064家,其中經常從農主力農家計10萬6,419家,占比71.4%,2015年農林漁牧業普查從事農牧業72萬1,000家,從事漁業4萬家。當中從事自家工作者平均年齡為57.7歲,其中65歲以上的人數占34.4%,45~64歲的人數占46.1%,25~44歲的人數卻僅占17.3%。
臺灣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許多具有發展應用的潛力。豐富多樣的原生植物中,或許有因應氣候變遷的耐逆境種原、豐富的營養與機能性,以及營造農田生態的關鍵。其中也不乏具有香氣或特殊氣味的植物。大家若能認識了解、適度應用和永續利用,便是最好的保種方式之一。
臺灣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許多具有發展應用的潛力。豐富多樣的原生植物中,或許有因應氣候變遷的耐逆境種原、豐富的營養與機能性,以及營造農田生態的關鍵。其中也不乏具有香氣或特殊氣味的植物。大家若能認識了解、適度應用和永續利用,便是最好的保種方式之一。
綿密冰淇淋和誘人蛋糕甜點散發濃郁香草香氣,讓人愛不釋手!香草被譽為「香料之后」,在各國飲食當中都能見得到香草的影子。臺灣在2006年引進香莢蘭(俗稱香草)栽種,品質不輸國際的知名產區(例如馬達加斯加、印尼),甚至有望成為臺灣的外銷潛力作物。
隨處可見者,往往最容易被視而不見,卻在平凡中蘊藏著意想不到的非凡。月桃,正是這般耐人尋味的日常角色,亦是近年來在產業界與學術界之間掀起話題的潛力新星。
隨著越來越多人關注,栽種臺灣原生香料的研究與風氣也漸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原住民族委員會(簡稱原民會)以及行政院農糧署(簡稱農糧署)也漸漸投入相關資源,開啟臺灣原生香料的新篇章。
林家鼎思考著,如果能提供符合FSC驗證(木材產品的追溯驗證)的木屑給菇農,就可以生產出從頭到尾符合食品溯源標準的香菇,那不只是可以幫助菇農提升產品價值,甚至還可以發展從育苗到下腳料的「林木全利用」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