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香料大進擊】臺灣香莢蘭:維持品質與穩定性,可望放眼外銷市場

深綠飽滿的香草莢。(攝影/KRIS KANG)

文/段雅馨 攝影/李文揚

進口的香草莢其香草醛含量大約在2.0%上下,而臺灣不同地區產出的香草莢,香草醛含量皆有2.0%甚至到3.0%,也代表著,臺灣生產的香草莢不僅不輸國際知名產區,而是更勝於進口香草莢。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簡稱桃改場)副研究員葉志新主要研究蘭科植物,臺灣聞名世界的文心蘭和蝴蝶蘭都曾是他專攻的作物,2006年因緣際會之下從印尼引進20株香莢蘭,香莢蘭同為蘭科,於是決定在桃改場試種。葉志新說,「一開始是因為興趣,殊不知經過兩三年就開花了,結莢成果也不錯。」他便正式投入在臺灣種植香莢蘭的研究。

香莢蘭栽種要點 溼度高且需人工授粉

葉志新解釋,香莢蘭種下去之後大概第二年會開花,到了第三年開始有可採收的香草莢,第四年就可以到盛產的產量。以臺灣來說,每年4月初開始進入大約一至二個月的花期,到了6月中就可以開始採收。不過香莢蘭的平均壽命約為十年,且產量會隨著時間逐年降低,因此計畫性、分配不同農地與時間種植,是種植香莢蘭一開始就必須注意的事項。

葉志新解說香莢蘭的特性與栽種要點。

在栽培方面,香莢蘭和觀賞蘭花擁有許多共同點,其中「遮蔭」和「水分充足」是兩大重點。葉志新說明,香莢蘭不喜歡太多的日照,設備上需要有足夠的遮蔽性;而充足的水分更是香莢蘭生長好壞的關鍵,「很多人認為水分足夠就是把土澆溼,其實不是這樣,水分足夠是指整個空氣溼度都要夠。」葉志新特別強調,所有的蘭科植物都喜歡溼度高的環境,但土壤部分卻不能夠太潮溼,而要讓香莢蘭長得好,還得製造出每天的乾溼變化。白天期間噴水使其保持溼度,到了傍晚就必須讓整棵植株維持乾燥,「如果一直處於潮溼的狀態下,會很容易招惹病害。」另一項種植香莢蘭的重要條件則是設備。中南部氣候較溫暖的地區,以溫室或網室為基礎,即能創造適合香莢蘭生長的環境,若是北部地區則需要加上遮雨棚。以中南部地區為例,1分地的種植面積,葉志新估算,搭設強固型網室和立柱這類基礎設備約需要20萬臺幣,加上噴灌系統和種苗費用,1分地整個算下來大約需要投入60萬到70萬臺幣之間。

設備固然重要,不過最耗的還是人力。葉志新進一步解釋,蘭科是單子葉植物,由三個萼片和三個花瓣組成,雌蕊和雄蕊在同一株花上,是雌雄同株。翻開花瓣仔細瞧,會看到淡黃色的雄蕊在上方,下方短短突起的就是雌蕊,雄蕊和雌蕊中間隔了一個「蓋子」,一般稱為「蕊喙」。正是因為蕊喙擋住了雄蕊和雌蕊,使得香莢蘭無法自體授粉,因此「人工授粉」是種植香莢蘭相當重要的一環。

將蕊喙往上撥開,再將雄蕊朝雌蕊往下壓完成授粉。

完成授粉的花朵便會闔起往下垂,長成飽滿的香草莢。

香莢蘭的花朵。

香草醛含量高 匹敵國際知名香草產區

如何選擇香草莢?外觀、飽滿度、香草醛含量及水分含量是四個參考指標。依據國際上的標準,一個香草莢當中香草醛約占其重量的2%,標準值在1.6~2.4%之間;而含水量的理想範圍落在25~38%,較高等級的香草莢水分則是35~38%,葉志新解釋,水分含量得宜能夠使香草莢看起來既飽滿又油亮。

而其中,香草醛含量的多寡,更是國際間評判香草好壞的一大標準。葉志新分享去年分析國內香草莢的香草醛含量經驗,他發現,進口的香草莢其香草醛含量大約在2.0%上下,而臺灣不同地區產出的香草莢,香草醛含量皆有2.0%甚至到3.0%,也代表著,臺灣生產的香草莢不僅不輸國際知名產區,而是更勝於進口香草莢。

而臺灣香草莢能夠更勝國外香草莢的關鍵為何?葉志新認為「人工管理的細心度」是我們的優勢。

他進一步解釋,香草莢在成熟時尾端容易裂開,一旦裂開就會被視為瑕疵品而無法使用。國外產區皆位於熱帶氣候,高溫度容易使成熟香草莢裂開,為了避免這個狀況,許多產區會提前採收,有品質參差不齊的可能。而臺灣為亞熱帶氣候,相對於國外產區,溫度並沒有那麼高溫,香草莢的成熟可以拉長一點,裡頭的香草醛成分也自然會跟著提高一些。再加上國內目前多是小面積且在溫網室內種植,農友也較能夠掌控香草莢的成熟度,讓品質穩定一致。

香草形成如雪花般的結晶。

加工完畢的香草莢收藏至真空袋中,可保存約兩年。

穩定品質與產量 香草產業放眼國際

從2012年推廣至今,目前國內香莢蘭種植面積已有20公頃,也持續有許多農友想投入香草產業。葉志新表示,國內有部分業者已經建立起種植、加工到銷售一條龍的模式,是有機會形成產業的,不過重點在「穩定性」和「外銷」。

在產能方面,葉志新解釋,依據近幾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統計資料來看,香草大國馬達加斯加與印尼的單位面積產量,分別為1公頃40公斤和1公頃150~250公斤,臺灣要發展成產業,估計1公頃需要產出500公斤的香草莢,而目前國內業者皆有達到此門檻。「以小面積生產來說,我們是很不錯的。」葉志新說。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改良場種植的香莢蘭園。

產量看起來具有潛力,品質經過量化測試後也能和國際匹敵,葉志新點出,若要殺出重圍,「穩定」其實是最重要的關鍵。葉志新和許多使用者了解過後發現,他們碰到的問題不是購買到的香草莢品質不好,而是每次買到的香草莢品質不一,或是要購買時產地卻沒有貨源。他認為,接下來的重點應該放在「加工技術」上,持續生產品質一致並且供貨穩定的香草莢,就能和國際其他產區做出區別。

至於潛在市場,葉志新也建議應該放眼國際,鎖定外銷出口。他分析,臺灣近幾年進口香草莢的最高峰在2016年 和2017年,進口量將近8,000公斤,就算加上努力行銷推廣,內需市場頂多就是2萬公斤,而依照目前國內種植面積來計算,20公頃的生產量就已經達到5萬公斤。他進一步補充,日本野菜協會以及一家日本香草公司來臺交流把桃改場種植的香草莢拿回去分析,皆給予正面回饋,他認為,日本和韓國處於溫帶氣候,不易種植香莢蘭,再加上他們對品質有一定要求,若是鎖定兩國家為外銷對象,他認為會是一個相當好的機會。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