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香料大進擊】考慮族群意識,適性發展臺灣原生種香料作物

俗稱刺蔥的食茱萸是近年頗受關注的臺灣原生種香料。(攝影/楊為仁)

文/段雅馨

談起香料,許多人腦中會先浮現香草、胡椒、咖哩等充滿異國色彩的作物,然而臺灣其實也擁有相當豐富的香料作物。

從既有作物出發 適性發展特色香料

長年研究臺灣原生植物的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坦言,現在談臺灣原生種香料產業其實還太早,目前首要應該從「部落傳統生活」的社會層面盤點與思考,這種香料符合哪些生長環境?部落通常怎麼使用香料?先以「人」出發,透過行之有年、不易改變的傳統生活習慣,把香料保存下來,下一步才是看要如何加入經濟因素,發展產業。

山胡椒、土肉桂、食茱萸和月桃是近年備受討論的臺灣原生種香料,董景生進一步解釋這些香料在部落裡頭扮演的角色。他說明,傳統的部落生活並不會「刻意」栽種香料,通常是在秋天打獵之際,為了準備充足且美味的打獵糧食,才會「順便」採收香料加以用到料理之中。他舉例,土肉桂是布農族烹調料理的心頭好,而阿美族則是將其用在檳榔食用上;大多種植在房屋旁的食茱萸,因為鮮葉儲存時間短,通常會將其乾燥後,製成葉用香料。

這些臺灣原生種香料多從原住民部落發跡,近年來,原民會也陸續推動特色農產計畫,以期保留部落文化且帶動經濟。原民會經濟發展處科長高文斌說明,從2014年開始,原民會與農糧署合作「原鄉特色作物計畫」,以部落原有的作物為基礎,進一步協助發展成具有經濟價值的模式。高文斌舉例,像是紅藜,就是曾經輔導過且相當成功的例子。

以香料作物來說,新竹尖石鄉那羅部落的「那山月桃」是即將啟動的計畫。高文斌說明,部落傳統會使用月桃葉來編織工藝品,是那羅部落當地既有且隨手可得的作物。而在計畫當中,預計開發月桃精油的萃取,進而開發市場接受度較高的洗滌系列用品,為月桃增添另一項經濟價值。

那羅部落當地隨手可得的月桃。(攝影/張家瑋)

部落傳統使用月桃葉編織工藝品。(攝影/張家瑋)

發展小而巧的部落農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改良場(簡稱花蓮農改場)原住民農業研究室主持人全中和表示,無論是野菜或是香料,這些部落原生作物目前依然屬小面積栽種,而若是部落想要發展原生種香料,可以用野菜山蘇作為借鏡。

全中和說明,在種植技術上山蘇門檻相對低,且不需要很大的土地,只要有苗幾乎都能栽種成功;加上各鄉鎮公所及產銷班的通力配合,在肥料與相關農業資材上提供補助,讓農友們能方便地取得資源;最後則是消費市場需求大,許多餐廳會主動與農友配合,臺北第一、第二果菜批發市場也見得到花蓮山蘇的身影。全中和表示,「不只因為有需求,更因山蘇每天都能採收,有採就有錢,比起一年一穫的馬告,相對『受歡迎』很多。」種植門檻好入手,再加上穩定的產銷,皆是發展原生香料必須通盤思考的環節。

目前臺灣原生種香料尚未具有規模,董景生點出當前的難題。他說明,木生種植與草生種植有相當大的差異,像是近年很夯的馬告,從樹苗種植下去到可以收成,至少三、五年跑不掉,在短期內經濟效益回收不來的情況下,是很難形成產業的。再加上這些原生種大多為「採集型林業」,與定居型農耕相當不同,既有法規如何套用到部落農耕,以及如何形成一套SOP進而促成產業,也是一大值得思考的問題。

原民會盤點部落四大優勢產業,包含了特色農業、生態旅遊、文化創意及溫泉產業。針對特色農業,高文斌以2014年開始推動的「原鄉特色作物計畫」進一步說明,中央方面,農委會在技術上給予支持,在地方層級,農糧署與各區農業改良場再做進一步的相關輔導,而原民會在補助方面也會加碼提供。例如溫網室,針對原住民地區,農糧署的補助到六成,而原民會再補助三分之一;另外有些農委會不列入補助的資材(例如芽管),這部分原民會則提供補助。

而針對部落農耕的調整,高文斌也坦言是可以有討論空間的。他以飼養畜禽為例,在部落生活裡飼養雞鴨十分常見,數量大約10隻到20隻,依照現行法規規範,必須擁有畜牧場登記才能進行買賣,然而飼養規模必須達到500隻以上,對部落來說,無論是在空間層面或是傳統生活方式上,要達到此規定是具有難度的。因此他認為,在討論部落特色農業發展的同時,法規其實可以更有彈性,他提出,若是在食安規定的框架裡,適時調整法規,針對部落放寬飼養規模標準,更貼近部落生活模式一點,也許能更適性發展出具有經濟價值的模式。高文斌表示,這部分也在和農政單位討論中,期望未來能夠研擬出更適合部落的林畜產業。

山林農耕期望在未來發展出更適性的模式。(攝影/陳志華)

特色香料發展關鍵:自發性與社區凝聚力

高文斌說明,目前並無主力針對某類作物推廣,最主要還是依據「自發性」與「既有作物」為輔導條件基礎,「我們會希望以空間去推動產業,而且這個產業是原來就有的。」那山月桃即是例子之一。董景生也強調,臺灣原生香料還是得回歸到部落,不能單從經濟層面去看,必須將「族群意識」納入發展考量。

「臺灣面積不大,但物產非常多元豐富。合理地發展每一種物種都是十分必要的,意義不只是物種保存,更重要的是對於使用方面能夠提供更多選擇。」高文斌鼓勵部落針對既有的作物主動提出申請,不僅能在原有的模式之下發展,更能藉由社區的凝聚力推動。像是刺蔥,許多部落會料理成刺蔥蛋、刺蔥豆腐和做成刺蔥茶,不過目前都還沒有走到後續的加值開發。他也透露,今年與林試所將啟動馬告的開發研究,針對馬告的精油萃取,做進一步的探討。藉由部落的主動性與適性發展,加上各單位輔導,期望臺灣原生香料在未來大放異彩。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