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遊樂2】農委會輔導處處長陳俊言 改善休閒農業體質,迎接報復性旅遊熱潮

採訪.整理/陳慧萍 攝影/王志元

雖然國際旅客短時間內不會來,但是我們應持續朝向國際化努力,改善雙語環境、提供穆斯林友善環境等,都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今年疫情爆發之初,由於國人減少外出旅遊,臺灣休閒農業受到很大衝擊,不僅國內外團體旅遊接連取消,原本推廣食農教育的學校團體,也都暫停安排校外教學,1~3月間,遊客人次可以說跌至谷底。這段期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一直與業者充分聯繫,陳吉仲主委在2月底至3月上旬,辦了三場座談會,深入了解業者需求,並指示輔導處積極規畫紓困措施。

除了提供紓困貸款解除業者燃眉之急,農委會投入資源,提供業者「場域補助」,每個農場補助50萬元,輔導業者利用這段沒有遊客的時間,優化場域,進行軟硬體升級;我們還依農場大小給予農場員工薪資補貼,最多六個月每人每月1萬5,000元,希望農場能「不放無薪假、不裁員、不停業」,同時我們輔導員工參與教育訓練課程,開發出具有特色的優質農業旅遊規畫,提升旅遊內涵,強化農業休閒產業的體質。

幸好農委會利用這段空檔做好準備,在疫情舒緩後,臺灣各地休閒農場、田媽媽餐廳可以迎接暑假的「報復性旅遊」熱潮,許多業者告訴我們,遊客已經多到「應接不暇」,疫情期間努力開發的新菜色、伴手禮,正好派上用場。

在政府推出「振興三倍券」後,農委會也推出每人250元、總金額達12億元的「農遊券」,並輔導業者推出很多優惠遊程及大小福袋,希望民眾能夠搭配三倍券,帶著家人到各大農場旅遊;目前500萬張農遊券都已順利發出去,希望民眾兩個月內用完,如果有民眾領券卻沒有使用,農委會將再釋出,鼓勵大家盡量出去走走。

未來我們將根據農遊券實際消費情形,利用大數據分析,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和想法,例如民眾對哪些農業遊程感興趣?哪種伴手禮較受歡迎?做為未來輔導改善休閒農業的參考。

現代人不喜歡傳統「進香團」式的國內旅遊,我們希望業者能夠結合在地特色,推陳出新,提供各種不同農產業主題的農業體驗,讓消費者感受到收穫滿滿,這次來了,下次還想再帶其他朋友來,這樣休閒農業才能持續發展。

臺灣休閒農業已發展20幾年,現在也積極吸引國外遊客,去年有71.7萬人次外國遊客來到休閒農業;雖然國際旅客短時間內不會來,但是我們應持續朝向國際化努力,改善雙語環境、提供穆斯林友善環境等,都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