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與太空包的奇遇 從一朵香菇見證國產材新價值:永在林業的林業創新練習曲

永在林業副總經理林家鼎看見了菇業的危機,卻也看見了林業的轉機,提出了不同於傳統林 業的經營模式——太空包。

文/李佳芳 攝影/梁偉樂

林家鼎始終認為,森林的核心價值就是傳統林業,只有把「本」顧好才有籌碼談森林經營。

異想天開的森林太空包

永在林業成立於1971年,早年主要承辦林務局造林工作,後期轉型為苗木培育事業,成為臺灣最大的造林苗圃廠。1990年代臺灣實行天然林禁伐政策,禁伐聲浪連帶影響人造林,使得臺灣林業走向蕭條,包括永在林業在內的老字號也面臨解散或停擺狀態。大約2011年左右,永在林業下定決心轉型,奮力投入嶄新的森林事業,最有意思的是,主持新事業的副總經理林家鼎,提出了不同於傳統林業的經營模式,而那關鍵字就是「太空包」。

究竟森林與太空包有何關係?這構想大大跳脫森林人的邏輯,但林家鼎強調他的想法絕非是天馬行空,只是從來沒有人這樣做過而已。本身也是製材廠第二代的林家鼎,從小生長的南投水里正是臺灣香菇的大產區,小時候他就天天看著工廠把木頭打成木屑,為的是把木屑賣給菇包廠做太空包,好賣給菇農去種香菇。當長大投入林業之後,林家鼎回到故鄉又見運轉不停的木屑廠,忍不住感到好奇,私下研究探討了一番,結果卻是令他大感驚訝。

「曾有數據顯示,臺灣一年種植菇類共需要5億個太空包,而一個太空包重約1.3公斤,大約含有1公斤的木屑,也就是說臺灣生產太空包一年就需要50萬噸的木屑。」林家鼎粗估推算,若以管理良好的森林為例,一公頃林木可生產200噸木屑,這意味著臺灣每年必須砍伐2,000公頃林地才足夠供應太空包生產。可是臺灣的伐木量遠遠不夠,這些太空包的木屑究竟從何而來?

臺灣一年種植菇類共需要5億個太空包,而一個太空包重約1.3公斤,大約含有1公斤的木屑,也就是說臺灣生產太空包一年就需要50萬噸的木屑。

在這筆龐大的數目下,林家鼎看見了菇業的危機,卻也看見了林業的轉機。他思考著,如果能提供符合FSC驗證(木材產品的追溯驗證)的木屑給菇農,就可以生產出從頭到尾符合食品溯源標準的香菇,那不只是可以幫助菇農提升產品價值,甚至還可以發展從育苗到下腳料的「林木全利用」經濟模式。

林相更新啟動FSC驗證

在永在林業老闆蔡瑞鴻的支持下,林家鼎首先在屏東車城成立生產合作社,瞄準造林計畫已屆滿20年的林班地,區域遍及獅子鄉、牡丹鄉、車城鄉以及恆春鎮,總計面積超過900公頃;其中許多都是被外來樹種銀合歡盤據的山頭。

林家鼎解釋,早期為了造紙原料,在地林農選種銀合歡,不料造紙收益並不如期,而銀合歡多年生長也無法成材,就連伐木賣給火力發電當燃料也不符效益,於是便放任林地自由發展,沒想到銀合歡生長快速又密集,嚴重壓迫原生樹種的生長,成了屏東半島有名的生態殺手。自2015年起,林務局積極推動銀合歡移除復育造林計畫,永在林業的新事業也順應政策,首先進行第一階段的林相更新工作,在適地適木的原則下,選種適合製作太空包的臺灣闊葉木,以相思樹、苦楝與無患子為主。如今,經過管理後的森林,樹木依著等高線生長,整座山谷遠遠望去,仿若被梳子理順過,看來相當舒坦,尤其是走在產業道路上,一側雜木叢生的舊林相,一側是樹林綠地的新林相,更是顯見有無森林管理的成果差異。

朝著申請FSC驗證的目標,永在林業在作業上盡可能降低環境與生態衝擊,大量保留具有利用價值的特殊樹種,例如:九芎、黃絲、七里香等,兼顧水土保持、生態棲地與保護幼苗的功能,而經過三至四年的觀察監測,森林巡守員發現當地野生動物依舊活躍,時有大冠鳩、山羌、山豬出沒,也曾巧遇保育類的食蟹。

針對近年特別重視的「社區關係」原則,永在林業也保持著共好思維,設法為地方創造收入。舉例來說,傳統管理法為了避免除草誤砍樹苗,在樹苗旁插上竹竿做記號,而永在林業則決定把購買竹竿的費用,轉而僱請地方居民成為林務作業隊,直接走入林地用人工撥苗做記號。「一支竹竿要兩塊錢,一公頃種三千棵苗木的話,買竹竿的費用至少要500~600萬,省下來轉成社區收入豈不是更好!」

永在將FSC驗證結合奧丁丁區塊鏈技術(OwlTing Blockchain Services™)的成果,消費者只要手機拿起來一掃,就能清楚得知香菇從生產到加工的所有細節。

小徑木也能立大功

六年前,永在林業試種第一批苗木,時值臺灣林業的最谷底,大家都看不到未來,根本不敢踏出腳步。林家鼎不諱言,林業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所投入的資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回收,但是一家公司能有多少資本可以等待?「光是造林就要1,000萬的開銷,買地蓋木屑廠又花了7,000萬左右,前前後後花了五年時間準備,才終於可以開機生產。」可想而知,初期根本無法預見成效,林家鼎簡直被罵得狗血淋頭,而他只好硬著頭皮繼續運轉了半年,直到感覺資金好像有回流的趨勢,大家才終於相信他不是詐騙集團了!

彼時,林家鼎也同步與農業試驗所、臺中香菇農展開密切合作,研究太空包的調配、滅菌、介質差異,並混合不同樹種的木屑,找出培育特級品的最佳混合比例。「雖然菇菌不挑樹種,但是含有精油成分的針葉樹還是要避免,坊間許多菇包廠不了解樹種特性,亂調亂配的結果就是賣給菇農一堆空包彈。」林家鼎對自家出品的太空包很有自信,因為相思木屑至少加足了50%以上,養出的香菇肥厚鮮嫩,產值也比其他家太空包好上太多。講至此,身旁同仁不約而同贊聲,「我們家的香菇會上癮,吃過就回不去了!」可見美味已掃除所有疑慮,大夥對於林家鼎用雜木換香菇的構想再也無任何反對。

林家鼎慎重展示臺灣首包FSC驗證香菇乾,他特別指著包裝上的QR code貼紙,那是他將FSC驗證結合奧丁丁區塊鏈技術(OwlTing Blockchain Services™)的成果,消費者只要手機拿起來一掃,就能清楚得知香菇從生產到加工的所有細節。「這包香菇要賣到國際市場不是問題!」有了區別市場的招牌之作,林家鼎宣告永在林業的下一步就是建設環控菇廠,把林業到菇業的生產上下游串接起來。

這部四百型的木屑機一天平均可生產40~50立方公尺的木屑,產值已經年破千萬。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