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市場搬遷期間,我不斷告訴夥伴:這是我們一起永久生存的地方。

我從小在建國市場長大,有四個兄弟姊妹。我的媽媽從麵廠起家,婚後自己出來在臺中老城區的綠川旁經營素食材料行,之後因綠川整治工程,才遷入舊建國市場。剛開始伯公先借我們錢買下攤位的永久使用權以及一間土埆厝,主要賣麵類跟豆類製品,後來品項越來越豐富。直到我接家業,經歷建國市場搬遷,我們一直都在建國市場。

人物
都市酵母×叁捌地方生活:想像市場的未來,打造2.0版本的菜市仔

市場裡可以開電音派對、辦市集,還有上課?臺北的「都市酵母」與高雄的「叁捌地方生活」蹲點舊城,領人翻玩老市場;在連鎖通路、網路購物當道的現在,他們不只舉辦吸睛的活動,更將市場日常的質地,打磨成從小學生到創業青年都親近的生活場域。他們說,市場裡有食物、朋友,還有聽不完的趣事,像這樣能同時滿足身心的地方,哪有不讓它繼續存在的道理?

人物
真心愛油——尋訪、料理與生活

羅幼真旅居多國,踏查異國油品發展出的飲食文化;涂斐文深根臺灣,嚴選在地原料,慢工壓榨鮮純油液。兩人帶來生活中的愛用油,交流故事與應用方法。真心愛油的她們,認真而扎實的推廣油知識,希望油品的好可以被更多人知道。

炭烤蚵仔
人物
用蚵仔釀酒,以酒說土地的故事

以牡蠣為原料釀成的啤酒會是什麼滋味?催生臺灣第一支牡蠣啤酒「黑琵樂穀」的關鍵人物——蟹兒創意公司執行長張文誠與人稱蚵男的蚵農黃翊誠,連線遠在上海的釀酒師熊大維,三人隔著螢幕舉杯暢談。

北管_新聲閣
人物
少年北管團的嘻哈直播

比起知名大廟,老鎮窄巷裡的小廟,總在地方亮起了火光,指引著居民信仰,也為在地青年點亮一盞傳承明燈。鹿港牛墟頭的景靈宮前,這群嘻嘻哈哈年方二十出頭的青年因著好奇與熱情,拾起傳統樂器,復興過去活絡於此地的北管軒社,吹吹打打地踏上文藝復興之路。

農村詩人吳晟_創作歌手吳志寧
人物
吳晟×吳志寧——從埤圳湧流出來的信念、詩和音樂

初夏梅雨季,從彰化溪州市區沿著圳溝往上游走,眼前滿是今年第一期的金黃稻田。這條圳是乾隆年間開始修築的「莿仔埤圳」,將濁水溪水引進稻田灌溉,幹線有39公里長,灌溉面積遼闊。

調酒師吳韋德_調酒師侯力元
人物
侯力元×吳韋德——吧檯裡的水果酒藝術家

臺灣以水果王國聞名,水果農產品一年四季都精彩,也成了調酒師最接地氣的創作素材。

從一杯MIT的水果調酒裡頭,看見調酒師走訪產地了解風味形成源頭的投入,也重新爬梳品飲文化的細節。

李育昇
人物
劇場服裝設計界的陰陽師

採訪這天,李育昇帶我們來到大龍峒保安宮,身著寬鬆服裝,頭頂帽子後方垂掛兩條裝飾帶——古人稱那為「帽翅子」,搭配下巴那撮留了十年的濃鬚,剎時還以為有人穿越時空。

顧瑋 王盈發
人物
【王盈發X顧瑋】用品牌和產品記錄生活

長期耕耘品牌策略的王盈發,遇上深究食品與生活的顧瑋,兩人在伴手禮誕生的路途上,一個守在前端自創品牌,不斷尋覓物產開發新品;一個在後端把關,讓產品與理念整合出具辨識度的品牌形象。他們熱絡的對談中,更從伴手禮點出了社會文化的演進脈絡。

陳瓊惠 朱培綺
人物
在乾物的世界裡探索人與土地的豐美

乾物是保存生鮮食物最自然簡單的方式,又可以變奏成醃漬或發酵食等多樣型態。喜愛吃也研究吃的尋味獵人陳瓊惠(Lisa)與雜學者朱培綺(Peggy)將家中乾物的「冰山一角」帶來,各擺滿一整個桌面,興奮地互換乾物以及旅行各地的乾物見聞。

黃永光 魏趨開
人物
傾一世代,走一小段種子存續的路

種原保存,是無法立見成效,卻能傳承後代、延續未來,打造諾亞方舟的重要工作。魏趨開與黃永光都在這項少人觸及的專業上,累積了35年以上的資歷。這天晴朗的午後,兩人相約在臺中霧峰的作物種原中心展開對談,他們雖分屬不同單位,卻長期相互支援,難怪一見面就顯得熟稔友好。對於種子,兩人又有什麼異同的看法呢?

人物
【看不見的人】漁港冷凍廠的出漁工

在漁行口負責卸魚的碼頭工人,稱為「出魚班」,然而除了碼頭卸魚的工作之外,他們還要負責將漁獲運送到冷凍廠,並以人工搬運的方式搬入冷凍庫,所以又稱為「出入庫」。

養雞場
人物
【看不見的人】黑夜裡的抓雞師傅

在一個初秋微涼的晚上,和朋友約好前往位於屏東縣鹽埔鄉的養雞場,他們家經營多年的養雞場今晚有一個特別的工作事項——種雞場派師傅來抓種雞。原來種雞場除了有小雞的「性別辨識員」之外,也需要到養雞場挑選精良的種雞回去配種繁殖。晚上抓雞師傅們的任務是抓已飼養18週左右的雞僆仔(母雞),如果要抓公雞,就會利用白天來仔細辨識挑選最優質的公種雞。

顧塭人
人物
【看不見的人】沿海魚塭的顧塭人

平日經過養殖魚塭的空曠地區,通常都很少看到有人在活動,唯一有活力的就是塭池辛勤轉動的二葉水車,嘩——嘩——嘩——地攪拌著池水,偶爾會有一兩尾虱目魚或鱸魚躍出水面,還有護堤上看見陌生人就狂吠的野狗,以及因騷動而飛起的鷺鷥,魚塭是沿海靜謐的曠地。

陳玉箴 ╳ 謝仕淵
人物
陳玉箴 ╳ 謝仕淵:軟嫩鹹香,忘不了的臺灣味

臺灣人的食肉記憶始於豬,在古早的飯桌上,一碗淋上油亮肉燥的白飯,便是人間美味。如今吃肉變得稀鬆平常,舊時豬肉的料理,非但沒被日新月異的餐飲市場淘汰,反而成為深植饕客心裡的雋永滋味。謝仕淵與陳玉箴兩人探尋美食,也發掘飲食蘊含的記憶與技藝,他們從臺灣的吃豬肉文化出發,交流彼此的觀察,也分享記憶中難忘的豬肉料理。

人物
【看不見的人】種雞場的鑑定員

嘉義鄉鎮有許多培育雞苗的種雞場,在種雞場裡有一種特殊的工作,就是幫剛孵化的小雞做性別鑑定,他們必須在兩三秒內辨別出雞角仔(公雞)或雞僆仔(母雞);每天檢查可愛小雞的屁股似乎滿輕鬆療癒的,但其實從事這工作必須要有異於常人的耐心和細心,因為每天要長時間全神貫注地辨識數千隻小雞,且不能出差錯。

人物
【天然療癒力】雙世代水草玩家的相遇:徐志雄V.S.魏志閔

來到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勝洋水草休閒農場」,盡地主之誼的是從小在魚池旁長大,爾後帶領家族轉型做水草事業的徐志雄,另一位則是在新竹開設「墨耘水草造景」的新生代水草玩家魏志閔。眼前的五年級大叔與七年級生,兩人除了是供應商與客戶的關係,也在今昔截然不同的發展背景下,展開了跨世代的對話。

人物
【看不見的人】都會近郊的菱角田

以前念書在臺南市官田鄉大崎村住了一段時間,學校附近有許多菱角田,每到秋冬就是菱角採收的季節,省道上也有許多現炊菱角的攤販,假日偶爾會買幾包帶回老家,品嘗官田菱角的滋味,當時我就很好奇帶著斗笠與包巾的農婦們是如何栽種菱角?

人物
【看不見的人】漁行口的大鯤組

滿載的漁船進港後,由大鯤組奏起勞動的樂章,但卻完全看不見他們的身影,若偶然在漁港邊看見卸貨的場景,除了岸上工作的人之外,別忘記船艙底下還有一群人正揮汗賣力的工作著。

人物
【看不見的人】南大西洋的冷凍艙

5 月中旬過後,在西南大西洋漁場作業的魷釣船會開始陸續返航。駐留漁場三個多月的魷釣船,通常都會轉載三、四次,當大艙(冷凍艙)已達七分滿,船長就會聯繫運搬船來轉載,在大海上轉載作業可不輕鬆,而且需要 動員全船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