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一世代,走一小段種子存續的路

黃永光 魏趨開

文字/張曉慈 攝影/張家瑋

種原保存,是無法立見成效,卻能傳承後代、延續未來,打造諾亞方舟的重要工作。魏趨開與黃永光都在這項少人觸及的專業上,累積了35年以上的資歷。這天晴朗的午後,兩人相約在臺中霧峰的作物種原中心展開對談,他們雖分屬不同單位,卻長期相互支援,難怪一見面就顯得熟稔友好。對於種子,兩人又有什麼異同的看法呢?

Q:兩位的工作內容有哪些?請簡述一下兩個單位的人數、分工狀態

黃永光(以下簡稱光):亞蔬是1973年開始運作的,1975年建立種原庫,種原庫裡除了主要的行政負責人外,共有五位作物負責人、兩位研究助理,還有一些技工及田間助理,依採種的淡、旺季共約15到30人不等。我負責的是所有的蔥屬植物像蔥、蒜這類,還有葫蘆科,就是絲瓜、冬瓜、黃瓜等各種瓜類,還有十字花科,所有的卷心菜類像高麗菜、白菜,還有各種花菜類、白蘿蔔啦……。

魏趨開(以下簡稱開):哇,那不是餐桌上看得到的蔬菜都是了。

光:沒有啦,還有很多別的蔬菜啊!我從生態性調查的資料蒐集、更新到繁殖,也就是播種、育苗、採收、取種到保存這些田間作業都要包辦。還有所有硬體設備及冷藏庫,也是我負責的。

開:種原中心從1990年籌備,到1993年蓋好開始運作,現在共有六位職員,分別負責不同的作物,有水果、組織 培養、香蕉、香花及種原資料管理運用等 等,加上技工和臨時工,淡旺季約有到 人。那我是專職種子庫的,主要負責大豆和水稻這類糧食作物,一樣是要做種原的蒐集、更新與繁殖,平常最主要得監控相關報表數據,看有沒有出差錯的。此外還要掌管各種設備,所以你看到種原中心很多大小設備上,都貼了我的名字。

種原的保存,是為了永續以及後代的傳承而進行著

Q:亞蔬和種原中心的種子來源?

光:亞蔬目前約藏有六萬份種子,共174個屬、439種,來源國內外都有。臺灣是亞蔬的總部,在韓國、泰國、印度、非洲也還有其他分部,除了我們自己採集的,這些分部也都會送種子過來。

開:我們的來源大多是各地的農改場、老師,像農業科系的教授,這些是國內的來源。全國的種子商我們也蒐集過一遍,他們的來源就國內外都有。亞蔬也是來源之一。現在我們的種子量總共大約八萬份。

有些國家經歷了大規模的天災、水患,種原都找不回來了,我們提供的種原就很有幫助。

Q:種原中心和亞蔬有何合作關係?兩個單位在臺灣保種工作上的定位有何不同?

光:種原中心有80%的蔬菜種子都來自亞蔬,我們每年都會提供蔬菜種子到這裡來。不過亞蔬就只有蔬菜類作物,不包括糧食和水果。

開:種原中心這裡保存的從糧食、蔬菜、水果、經濟植物,還有其他像林業作物也都有。這些種子會提供給臺灣的研究者、育種家申請,看能否找出各種原間的不同特性,來育成更耐旱、耐濕、抗病蟲害的品種。

光:亞蔬的六萬份種原會提供到世界各地,目前已送出的國家就有202個了。這些國際申請的作物項目,若在種原中心和亞蔬有重疊,就會以亞蔬為主。有些國家經歷了大規模的天災、水患,種原都找不回來了,我們提供的種原就很有幫助。

種子的確代表了整個世代的承先啟後。

種子的分類與保存需要細緻的人工作業,此為羅勒種子

Q:請用一個淺顯的比喻說明為什麼需要保種?它和一般人有什麼關係?

開:人一代約30年,作物一代3個月,昆蟲一代可能只有1、2個星期,細菌一天就有好幾代,病蟲害快速變異,就需要保存變異速度較為緩慢的作物種原,提供隨時可回復的機會。人類要代代相傳,靠的就是種原。

光:種子的確代表了整個世代的承先啟後。族群延續的基礎就是農業,當我們這一代不在了,它還可以傳承三、 五百年給未來的人使用,是非常長遠的事業。

開:保種在食物上跟每個人都相關,像洋蔥、胡蘿蔔這類這麼常吃的蔬菜,在臺灣的氣候條件下是很難開花結果的。所以雖然它們的產量很多,可是卻沒法取種,這就要靠國外提供,國際合作持續保存種原,才能再生產蔬菜糧食。

光:現在氣候不穩,很多旱災、水災、病蟲害……都會影響食物的品質與產量,這也要靠保種工作,才能找出種原中可以對抗這些環境因子的生態特性。

開:還有作物栽培一定要有多樣性。1960年代,開發中國家利用雜交育種技術,提升了糧食作物的產量,在這個「綠色革命」時期,臺灣水稻育種專家有到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所」,與該中心的育種專家研究出一種比較低矮、不容易倒伏的品種,如果大家都種同一種稻米,雖然產量增加,但遇到同樣的災害也就完了。品種上的多樣性,也要靠種原的保存才能進一步開發研究。

沒有珍藏的品種,所有種原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有無窮的潛能。

不易產生種子的植物,透過組織培養能快速培育苗株,甘藷苗即是如此。

Q:亞蔬和種原中心有沒有珍藏的鎮館之種?

光:對育種家來說,可能會依自己需要的特性來分別種原,但對我來說,所有的種原都有無窮的潛能,都可能藏有改變品質和產量的特性。所以答案是,沒有珍藏的品種,所有種原地位都是平等的。我舉個例子,1975年木瓜輪點毒素病入侵臺灣,當時幾乎全臺都沒有木瓜了,最後靠保存種原的育成,大家才又有木瓜可以吃。

開:還有棉麻業因為塑膠製品的興起,一度消失,如果數百年後石油少了,棉麻的需求量再度回升,靠得也就是當初保存起來的棉麻種原。所以結論也是一樣,每種種原都是平等的,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得上它。

種子跟人一樣是有靈魂的,靈魂還在種子就是活的;靈魂走了就代表種子死了。

Q:採種或收集種子過程中是否有印象深刻或有趣的事?

光:我印象最深的是收到了洋蔥的種子。要知道洋蔥在臺灣是很不容易開花結果的,第一年在田間沒有成果,就移植到盆裡放著,過了二年、三年、四年,它依舊不開花、不結果,但也沒有枯沒有死,就任由它放在那兒。長著長著,某一年它終於開花收到種子,但已經過了十幾年了。

開:我以前都認為紅豆就是紅色,綠豆就是綠色。工作後才發現,綠豆也有黃色、黑色……什麼顏色都有。還有近幾年紫色、黑色這些雜色米又受歡迎了,很多人開始種,但沒想到它會休眠,很多種子先躲在土裡,跟著下一批的稻子一起長,結果整個田區就被染色,這個問題還解決不了。所以種子會打破你的印象,什麼狀況都有可能會發生。

光:所以說植物的力量太驚人了,真的無法用常理猜透。

開:種子如果外表沒有損傷,是看不出死活的,非要拿去栽培看有沒有發芽,才能確定存活。可是種子發芽後,也就不能保存了,目前又還沒有機器可檢測。我在美國參訪時,他們認為種子跟人一樣是有靈魂的,靈魂還在種子就是活的;靈魂走了就代表種子死了,所以他們研究時會用靈魂指標來判定種子的存活,這是很有趣的。

接觸了形形色色的種原後,再看回這個世界,眼光就會不一樣。

Q:對兩位而言,種子是什麼?

光:種子代表的是希望。能夠支持人類生存的基本,是農業;而農業未來的希望,就是種原。也可以說種子就代表著人類延續的希望,它像是建築裡的地基,平地上看不到,卻很重要。

開:我再補充,Seed在英文的解釋中,也有尖端的意義。所以體育界中實力比較好的會有種子球員、種子選手、種子球隊這種稱呼。現在人為開發過多,環境問題也多,因而新品種也一直開發,越來越多;我們所做的,就是保存這些材料,讓後代子孫不管面臨怎樣的環境,都可以確保穩定的食物來源。所以種子的確是人類的希望。

Q:從這份工作中獲得的最大收益是?

開:就是有一份穩定的收入(笑)。這份工作讓我知道,種子是什麼可能性都有的,有句話說十室九空,用來形容流行病大爆發時死傷慘重的景象,而種子的知識就是這些逝去的生命換來的。

光:接觸了形形色色的種原後,再看回這個世界,眼光就會不一樣。比如芥菜的種子跟其他蔬菜種子比起來非常迷你,可是種出來的菜個頭卻很大。所以不見得種子小,長出來就小。它讓我想法不再狹隘,也開啟了很多人生的頓悟。

PROFILE

黃永光 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簡稱亞蔬)種原組負責人,中興大學園藝系畢業後就進入亞蔬,期間獲得聯合國世界種原中心的獎學金赴英國進修。種原保存,是黃永光第一份工作,也將會是一輩子的志業。

魏趨開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作物種原中心(簡稱種原中心)技佐,中興大學農藝系畢業後,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負責大豆種原,而後赴菲律賓、美國參訪學習種原保存。在種原中心硬體建設初期就加入團隊,一路從事種原保存工作至今。

種原中心展示並保存不少的林木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