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的日常飲食少不了阿嬤湯
封面故事
阿嬤湯裡的豆子文化,推動部落農作復育保種

前些日子回山上老家,特別去拜訪了豆子奶奶夫妻倆,非常熱情好客的豆子奶奶伊布(Ibu)端出一鍋豆子湯說:「Heza di 阿嬤湯`un, dia moza!」(這裡有阿嬤湯啊,來吃吧)
有趣的是,最近伊布奶奶經常會把豆子湯說成「阿嬤湯」,這在我的部落裡形成一股流行,許多人也會脫口說阿嬤湯,部落有一間年輕夫婦經營的野菜風味餐廳,其中一道餐就叫作「阿嬤湯風味餐」,據說相當的受歡迎,許多人慕名而來。

封面故事
用菜子,度量時代

小小的種子,是狩獵採集邁入農業時代、食物供應穩定的根源。農人播下種子悉心照顧,盼能豐收讓全家溫飽。

空心菜果實
封面故事
空心菜蔓裡的菜子產業

節氣白露後,嘉義縣的田間盛放一朵朵形似牽牛花的白色小喇叭,正悠悠吐露一曲地方栽培菜子的故事。近年來,這片雪白花海常引人朝聖、成為地方打卡熱點;不過,許多人來了才知道,這其實是栽培空心菜種子的農田─整片空心菜花晒著南部和煦的冬陽,逐漸凋萎、結實,熟成一顆顆小種子;又經連串翻晒及篩選,才成為空心菜農手中的一把菜子。

封面故事
在陸與陸、海與海之間的種子

種子店裡數不盡的一顆顆小種子,它們有些是在臺土生土長的父母到異國繁衍出的子孫,過了鹹水又回到臺灣農民的手中;也有的是徹頭徹尾的外國種

花椰菜授粉
封面故事
從臺灣走向世界的種子

種子落入土壤,是希望也是力量。主營花椰菜種子的慶農種苗公司,60年來透過育種,讓這源自地中海的蔬菜口感更豐富多元,並能順應不同地區與氣候生長。

黃永光 魏趨開
封面故事
傾一世代,走一小段種子存續的路

種原保存,是無法立見成效,卻能傳承後代、延續未來,打造諾亞方舟的重要工作。魏趨開與黃永光都在這項少人觸及的專業上,累積了35年以上的資歷。這天晴朗的午後,兩人相約在臺中霧峰的作物種原中心展開對談,他們雖分屬不同單位,卻長期相互支援,難怪一見面就顯得熟稔友好。對於種子,兩人又有什麼異同的看法呢?

種子
封面故事
採集飲食文化的種子

新竹竹北的「新社農藥種子行」成立於1970年,彼時竹北為蔬菜專業區,供應臺灣北部的小葉類蔬菜,種子農藥行應運而生。1990年後竹北因人口老化,專業區逐漸移至桃園,種子行的銷售型態也從零售轉為批發。不同於多數種子行專注大宗蔬菜品種,第二代經營者陳奇峯蒐集許多竹北地方品種,不僅支撐了當地的飲食文化,也吸引食材文化研究者前來探訪。

鄉間小路菜子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19年1月號 菜子tshài-tsí

廣告詞「青菜佇遮啦」耳熟能詳,但我們更好奇「菜子佇佗位」?追溯菜子的產地, 反而冒出更多疑惑:為什麼專門耕作的農人沒有菜子,得向種子行購買?種子公司如何生產種子?稀有品種又要到何處尋?到生產現場揭開菜子的身世之謎──菜子雖然是作物生命的原點,卻已經歷了漫長的旅途,身負傳承的重任,等待落土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