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34 頁
好美里農漁產文蛤加工存好味 魚塭觀光連結體感經濟再加值
八掌溪、龍宮溪出海口沖刷淤積而成的布袋鎮好美里,是嘉義縣西南隅的小漁村,因西臨臺灣海峽,身處淡、海水的交界,故浮游生物、礦物質、藻類等多元而豐富,擁有養殖文蛤的天然優勢。在地媳婦鄭怡雯返鄉創業,於2021年成立「好美農漁產」,選擇深耕文蛤產業在地創生,一步步堅定地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文蛤王」李宗燦的科學養殖與營銷心法 不吃飼料的冠軍文蛤
氣候變化直接衝擊養殖漁業,颱風、寒害、極端氣候等均影響水溫與水質,細菌伺機而動,稍有不慎,養殖就「泡湯」了;即使有各種變數,位於雲林台西的李宗燦還是把文蛤養成飽滿肥美9分大!養殖業者第二代的李宗燦自創品牌,推廣台西,以益生菌養殖法拿下全臺少見的無用藥「金標章」,更一舉拿下三屆文蛤比賽冠軍,被封為「文蛤王」——這是當年半夜睡海邊工寮顧蝦的青澀少年信念,「我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打寶蛤養出臺灣第一家有機文蛤 八年級青農姊弟返鄉
穿上青蛙裝,踩在及腰的池水當中,還在感受魚塭底層溫軟的土壤與水壓,但不能發呆,文蛤採收機可不會在原地等你!強力幫浦將水勢沖向底土,文蛤在鐵耙的翻攪中滾入網袋,連同網袋與文蛤大力掏洗掉泥沙,一顆顆閃耀著耀眼光澤,外殼圓潤的曲線彷彿也正微笑著。活跳跳的新鮮文蛤,上岸囉!
你所知道與不知道的臺灣文蛤 審慎引種養殖以保護原生種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今(2023)年3月在國際期刊《軟體動物研究》(Molluscan Research)中發表研究,透過DNA鑑定,證實臺灣常見的市售養殖文蛤為臺灣原生種,正式更名為「臺灣文蛤」(Meretrix taiwanica)。本篇由水試所調查研究團隊撰文,介紹臺灣文蛤的品種溯源歷程與其對文蛤養殖產業的意義。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黃振庭:臺灣文蛤科學化養殖 更好應對氣候變遷挑戰
國際養殖漁業現在非常重視藻類與貝類養殖,主因藻類和貝類有助於吸收二氧化碳。貝類的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就是吸收二氧化碳而來,所以可以固碳。每個國家有不同的環境,都有相對適合的養殖物種,從整體型態來分,可分成單一物種與多樣物種兩種。挪威受限環境,以冷水性物種鮭魚為主,屬於單一物種;臺灣氣候適宜多樣物種,水產養殖種類超過50種,養殖年產量逾1萬公噸以上的大宗水產品產量占比高達80~90%。
《豐年雜誌》2023年8月號 神奇寶貝 臺灣文蛤揭密
臺灣文蛤證實是原生種的新聞,引發網路廣泛的「蛤?」熱潮,對於豐年編輯群,更多是對現代文蛤養殖究竟怎麼一回事的想像。待實際踏上富含水、陸資源的「倒風內海」沙灘,在退潮中的海水中「摸蛤兼洗褲」,想到文蛤從生長、被挖掘,最後上桌成為美味佳餚,驚嘆:臺灣文蛤,真正神奇寶貝!
藏水於農抵禦氣候變遷 峨眉無負擔社區:苦茶體驗園區農塘的重生之旅
沿著蜿蜒的內山公路行經峨眉,一旁峨眉溪流水潺潺,雪白桐花點綴遠山。轉過急彎、拐進竹49線狹窄的赤柯山農路,取而代之的是綿延整片山坡的桶柑果園,隨風搖曳的深遠竹林,倒映山影的悠悠大埤,還有那成群結隊、搖搖晃晃地行走於田埂的菜鴨。在無負擔社區裡,你聽不見往來喧鬧的車聲與人聲,只聞此起彼落的鳥聲與蛙鳴,述說無負擔社區建立短短9年時間,居民與產業和土地和諧共生的耕耘軌跡。
臺灣芒果總動員 喚醒夏日的味覺
盛夏炙熱,氣息奄奄,只有一盤冰鎮的芒果能讓味覺甦醒,濃郁的香氣,清涼的舒暢,暑氣頓時飛散無蹤。要見識芒果的多樣風貌,一定要走一趟臺南玉井,正熱烈上演的國際芒果節,放眼過去,一籃籃芒果,以絕對誘人之姿散發著香氣,火紅的、金黃的、墨綠的……碩大的果型,飽滿的色澤,臺灣真是芒果天堂啊!
添補農業勞動力 移工政策助農業永續 借鑒美國農業勞動力短缺因應措施
隨著全球產業發展的轉變,農業部門占總GDP比重逐年減少,加上農業工作環境、極端氣候造成農產品產量及價格不穩定、農業所得相較其他行業低等因素,在已經面臨少子化及高齡化的現況之下,更難去與其他產業競爭勞動人口。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將影響農業產能、糧食安全以及農業永續經營,因此農業缺工是目前眾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
森林蜂產品的生產:林下養蜂 林下經濟品項作業管理及其效益評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林務局自2019年4月施行林業多元輔導方案、推動林下經濟,已陸續開放段木香菇、木耳、森林蜂產品、臺灣金線連、臺灣山茶、天仙果與馬蘭等品項,作為林農可於森林區域生產的產品,在維繫森林生態與森林覆蓋的前提下,已創造出活絡山村社區及原住民部落周邊綠色產業的效益。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於本篇提供森林蜂在林下的養殖管理方式與效益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