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51 文章
黃金山竹的未熟果為綠色,熟果為明亮的橙色

酸甜點滴在心頭 阿恰恰黃金山竹

你吃過山竹嗎?除了常見的紫色泰國山竹,還有橘黃色的黃金山竹!它有著能三指掌握的玲瓏蛋形,在澄亮果皮下,包裹著酸酸甜甜的軟綿果肉,獨有一番涮嘴風味。黃金山竹屬藤黃科果樹,從原產地南美洲玻利維亞飄洋過海,躍升為澳洲昆士蘭地區大面積栽培的經濟作物。如今不必遠渡重洋,在臺灣也能吃到就地培育的黃金山竹。當愈來愈多人推崇「好種好賣」的新山竹,早於2012年開啟山竹之旅的屏東小農龔泰安,卻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

玉米

大通膨時代的糧食安全 淺談維繫良種的重要性

食物是人生存的根本,因此有人說:誰掌控了食物供應,就能控制世界。人類從事農業活動以來,多為收集作物種子來生產作物,因此種子是農林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而優質種子是提高產量的必要條件,說種子是農業之母並不為過;講到糧食安全,就不能不重視種子生產及品質。

根節蘭園

切花、盆花、景觀花卉多元運用 平地栽培根節蘭新品種「桃園1 號-白玉精靈」

根節蘭為蘭科(Orchidaceae)根節蘭屬(Calanthe)多年生植物,全世界約有150種,大致分為溫帶落葉及熱帶常綠性2類。臺灣原生根節蘭均為常綠性地生蘭,約有17個物種,分布於本島海拔50~3,000公尺半透光且高溼的闊葉、針葉及雜木林或竹林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簡稱桃園場)為開發新興花卉,針對臺灣原生根節蘭屬種原進行蒐集、雜交及品種選育,歷經13年選育出適合切花、盆花及景觀應用的根節蘭新品種「桃園1號-白玉精靈」,是國內第1個取得品種權的根節蘭屬新品種。

學界關心 產業界期許

新局新氣象,產學共期許

農委會將於2023年8月1日正式掛牌升格為農業部,《豐年》邀請了七位產學界人士分享他們的看法: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英國牛津大學植物科學系博士黃裕銘、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退休轉兼任教師林如森、中華民國鵪鶉協會秘書長商毓銘、臺南市鹽水區農會總幹事邱子軒、雲林縣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彰化縣和美鎮農會家政指導員謝佳純。不論學界、產業界對於此事都有共同的祝福,也各自帶來不同的期許。

豬群

撲滅傳統豬瘟的最後一哩路 即日起全面拔針,邁進亞洲唯一非疫區

傳統豬瘟在豬農口中是「阿公時代就有的疾病」,從日治時代至今日現代化養豬,豬農首要任務都在防治豬瘟。而1970年代研發上市的國產傳統豬瘟疫苗,是政府控制傳統豬瘟的重點指標,透過地方獸醫和公務獸醫協力推廣,讓肉豬在7 個月的有生之年內, 施打2次的豬瘟疫苗, 成為豬農世代相傳的養豬法則。然而,經過長年追蹤與為期2年的階段測試,今(2023)年7月起,臺灣豬終於不再需要施打傳統豬瘟疫苗了!

三保一金福利政策將「傷害給付」和「職業病」納入農民職災保險給付範圍,也開辦高接梨、釋迦等不同作物保單。

兼顧農業三生 運用科技創新加值 「新農業政策」施政亮點

2016年開始的新農業政策,其中包括建立三保一金與四大農民福利體系、農田水利會改革、撲滅口蹄疫、推動畜產業轉型、移除遠洋漁業的黃牌警告、提升農產品品質、推動食農教育、擴大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提升到底產業競爭力與國產雜糧供給、強化產銷體系、推動農業省工機械化、降低農產品出口的單一市場風險、推動綠色照顧、提升農家所得等,期望臺灣農業能越來越好。

糖廠火車經常奔馳在蔗田與糖廠間,是日治時期臺灣特有的景象。

臺灣農政體制時光機 升格農業部 回首前行路

臺灣農業的行政體系始於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設立了殖產部、米穀局等單位。1948年,美國與中華民國合作成立農復會,推動數項土地改革政策,其中也包括創辦農業雜誌《豐年》。1979年,改組為農發會承接其業務。1984年,農發會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為農委會。2023年,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為因應未來農業挑戰,加入社區營造、永續經營、動物保護等觀念,以期可以與時俱進,帶領臺灣農業更加進步。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為國本」的基礎再有農民生產。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吉仲 農業永續國家才能永續 農業部全面啟動

農委會將於2023年8月1日將正式升格農業部。在組織面上,將山水土林統籌於農業部,使分工與專業能夠一體化;因應未來的農業挑戰,規劃八司七署使農業部的架構跟職能發揮的更完善;農業的生產與保育並重,在農村的發展上更加兼顧生產與農民的權益,秉持永續概念,改善農民收入來保留務農的意願;對外貿易上,更積極開發新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度。

《豐年雜誌》2023年7月號立體書封面。

《豐年雜誌》2023年7月號 新農業部署 臺灣永續 Ready Go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發行創刊號,至本期已滿73年,在這漫長歲月當中,見證了臺灣農業的發展,與主管機關體制的流變,從當年一手催生《豐年》的農復會,到今(2023)年8月1日將正式掛牌上路的農業部,豐年社73週年慶的時刻,再次紀錄臺灣農業史的重大里程碑。

斗南食物日:越光米,水稻植株的形態。

斗南食物日:越光米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斗南町越光米的故事

「稻米」是臺灣重要農業糧食作物,同時發展出專屬臺灣的米食文化,依其特性大致上可分為三類,在來米(秈米)、蓬萊米(稉米)和糯米。臺灣最早稻作種植紀錄,可追溯至3千年前的考古遺址被發現;近代臺灣稻作文化主要在明清時期,閩粵地區移民帶來的「在來米」,也就是秈米,為臺灣人主流。直到日本人來臺後,為了配合日本政府在臺政策,修建大規模水利工程及農業設施,引進日本稻雜交育種開發出「蓬萊米」,改變了臺灣米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