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33 頁
《豐年雜誌》2023年11月號 智慧溫網室 感測精準農業趨勢
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露天栽培愈加容易遭遇豪大雨、病蟲害等危害,設施栽培在國內外都成為農耕趨勢。 藉由溫網室設施營造良好栽培環境,物聯網(IoT)、資訊通訊科技(ICT)與人工智慧(AI)等「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的導入應用,顯示出不可忽視的效益。包括省工乃至自動化、遠端遙控、環境溫溼度控制,減少外部氣候因素影響的智慧溫網室,正是「精準農業」的最前線。
翼豆新品種「臺東2號-春豐」:時令豆菜「翼」飽口福
翼豆引進臺灣已逾百年,主要分布於中南部鄉間或東部原民部落中。隨食用歷史演進,部分原住民族如阿美族,已將翼豆視為部落中重要的豆類蔬菜。有鑒於翼豆豆莢有別於其他豆類蔬菜的鮮脆口感,且在莢身兩側各長了一對翅膀,外型吸睛,極具發展為臺東地區特色蔬菜作物之潛力,因此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東農改場)著手投入栽培技術及育種等相關研究。
國產雜糧優質種子 建立生產體系進行式:應對全球糧食安全風險的重要選項
由於國內飲食型態逐漸由米食轉向麵食,以及肉類及蛋類消費量增加,飼料穀物需求也相對大幅提升,臺灣每年需從國際市場上進口大量玉米、高粱、黃豆、小麥等雜糧,共達800萬公噸以上,進口依賴相當沉重。此外,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疫病蟲害等天災,加上俄烏戰爭、疫情時代改變經濟模式,造成糧食價格波動、供應不均,全球糧食安全風險日漸升高,政府面對此挑戰更是日益嚴峻。
設施栽培導入智能環控 創造農業新利基:智慧溫室落地推廣 農村網路建設仍需補足
農業部推動「智能防災設施型農業計畫」中程計畫,預估自2023至2026年將投入共54.8億元。農業人工智慧市場近年在全球呈現指數成長,相關技術愈趨成熟,尤其環控設施生產有助於應對省工、改善栽培管理、氣候變遷下穩定生產等問題,臺灣有物聯網(IoT)、資通科技(ICT)優勢,於亞熱帶栽培環境相對先進的發展亦在國際獨具一格,但智農工具運用仍必須經過學習,資金需求乃至網路基礎建設也都是其推動門檻。
一坪溫室造價10萬 精準農業標竿三欣園藝:以文心蘭王國為起點搶攻國內30億元生菜市場
臺灣農業未來所要面臨的,將會是氣候逆境以及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這兩大困境的挑戰;而對於提升農業產值,反季節生產、穩定供貨這兩項要素,可謂顛撲不破的法門。要解決兩大困境、並藉由兩大要素持續發展農業,精準農業、智慧溫室正是可行之道,位於農業大鎮的雲林及嘉義縣,三欣園藝在國內智慧溫室建構者皆展公司支援下,正在打造國內精準農業的典範。
木瓜爸爸陳文億 智慧網室嚴守品質:省工機具精簡管理 國際認證輸銷日本
臺南高鐵站的不遠處,富春山農場共計8公頃的網室皆種植木瓜。返鄉投入網室木瓜園的栽培12年,農場主人陳文億不僅堅持單一作物,更主動和農業改良場合作,於田間導入智慧化管理模式與省工機具,精進栽培作業;同時取得產銷履歷驗證,連續5年通過國際高標準的全球優良農業規範(GLOBALG.A.P.)。穩定、高品質的生產,讓陳文億成功拓展大型銷售通路如全聯、SOGO等,更順利打進國外市場,將木瓜外銷日本。
跨領域科技研發結晶 臺大智慧溫室:攜手朝向「機智的農民生活」
農業部於2016年提出農業再生計畫,並於2017年推行智慧農業至今,鼓勵智慧科技與精緻化溫網室設施的發展,目的為改良產銷技術,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林裕彬表示,「目前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水資源缺乏與食安等問題,對農業造成極大影響,勢必要朝向精準化、自動化栽培的方向邁進,智慧農業結合設施栽培會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高經濟價值嬌客 針對甜瓜累積智農知識
本研究室以網紋洋香瓜為例,於玻璃溫室以直立式水耕栽培技術,留單株單果確保果實品質,並著手開發以作物生育為核心之可預測性精準作物管理模式,藉由溫室環境監測系統,計算高經濟價值之植株生長累積積溫,動態調整作物栽培曆,提醒栽種者每日農務施作細項,並搭配無人機巡航及機器手臂建構作物生長3D影像,自動調整修正栽培曆,精確施肥用藥,以優化產值與產量。
打造閃耀寶石村──內埔東片社區:團結向心 共創農村永續新生命
經國道3號下長治交流道,轉向綠意盎然的屏40-1鄉道,早晨清新的空氣裡,飄逸紅蔥頭入鍋煸炸時的辛香,交雜著可可經曝曬後所散發的酸甜氣息,與巷弄裡熱情招呼的濃濃四縣腔,這是專屬內埔的風土人情味。手捧豐碩農產、笑容迎人的客家獅,是識別東片村入口的歡迎意象,沿鄉間小路漫行,清澈溝渠裡魚群悠遊,田園裡的農家勤於耕作,伴隨活動中心裡傳出陣陣的歡笑聲,處處散發「寶石村」閃耀的魅力與活力。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甘藷篇(上)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將分別就水田作物水稻、根莖類作物甘藷、雜糧作物玉米與園藝作物番石榴進行說明,本篇為甘藷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