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51 文章
(1) 葉片:禾本科的竹子,葉子扁平而長,葉脈為平行脈,多為互生。 (2) 竹枝:指自竹子莖部各竹節分支出來的細小枝條,斗南所種植的烏殼綠竹筍即是挑選健康烏殼綠竹筍進行竹枝節切,以扦插方式進行培育。 (3) 竹籜:籜字念作ㄊㄨㄛ、,指竹筍的殼。竹筍出土前就決定好將來竹子的竹節數量,竹節與筍殼數量是相同的;出土後抽高成竹子,原先的筍殼會留在每個竹節上。 (4) 竹筍:自竹子地下莖發育出的幼嫩莖,是竹子進行無性生殖的重要角色,含有大量水分,相當鮮甜。 (5) 地下莖:又稱作根莖,是竹筍長於地底下儲存養分的器官,帶有芽苞(或稱芽點),即長出下一代竹筍的點。

斗南食物日-烏殼綠竹筍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竹筍屬於禾本科竹類,種類繁多,例如桂竹筍、孟宗筍、箭筍、麻竹筍、綠竹筍、烏殼綠竹筍等。烏殼綠竹筍具有相近綠竹筍的鮮甜口感,且外型較大,產量較綠竹筍高出許多,外觀帶些微黑色絨毛,像貴婦穿著皮草。如果說綠竹筍是臺灣夏季最具代表性的蔬菜之一,烏殼綠竹筍則是退居幕後,默默撐起夏季龐大竹筍需求的幕後功臣。

臺灣栽培龍眼已有300年歷史,栽培面積僅次於香蕉、芒果、鳳梨。(圖片提供/陪灶事物所)

盛暑啖龍眼 「肉似玻璃,核如黑漆」

單粒龍眼的果實外形圓滾,皮青褐色、革質彈脆;去皮後呈現晶瑩剔透偏漿白,隱約可見內裡黑色果核、極似眼珠。早期華夏諸邦常拿它作貢品以呈獻帝王,得找個好的名字,可能因此稱它為「龍眼」。此外,龍眼不只提供我們甜美的果實,其花與木皆為可用之才,值得眾人細細品味。

(設計/余孟馨)

落實高效率農業,地理資訊系統不可少 國外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農業領域發展概況

過去農業的發展多半依賴傳統勞力,近一個世紀以來化學肥料革命、農藥施用、機械化耕作、幼苗育種等多項變革之下,已大幅改變過去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隨著地理資訊技術發展,農業發展也開始朝向系統性規畫、土地分配利用、資源管理等方向前進。近年來因極端氣候、自然災害及其他因素影響下,資源分配不均的情形已影響既有農業體系,地理資訊系統也開始結合科技管理及精準農業的方向進行轉變中,以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衝擊及需求。

西螺果菜市場內販售各種類的秋葵。(攝影/葉小慧)

不用農藥栽培的健康蔬菜-秋葵 全球暖化找契機

秋葵,雖然有個「秋」字,但盛產於夏、秋兩季(每年5到9月)。中國明朝《本草綱目》裡有關於秋葵的記載,屬於食療用的植物,近年來在日本、臺灣及西方國家成為熱門的顧胃養生蔬菜。夏、秋兩季開花,其花色鵝黃,看起來清新秀麗,因此多被人用來點綴牆角,可說兼具健康飲食與美化環境的用途。

臺東太麻里地區種植的臺灣杉試驗林。(圖片提供/林業試驗所)

氣候變遷下的臺灣經濟性人工林發展 環保與經濟兼容的重返綠金之路

在臺灣談到林業,尤其面對人工林時,是該加以保育,還是砍伐作為經濟活動?經濟性人工林,顧名思義,為獲得經濟利益或利潤而大規模種植樹木,主要目標是生產可以收穫且具有商業價值的森林。經濟性人工林因應各種目的而建立,例如木材生產、造紙、生物燃料或其他工業用途等,但在經濟效益外,還可以提供社會和環境效益,活絡就業機會、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碳匯效益等等。

馬糞海膽外殼堅硬,表面密布棘刺,遠看像一坨曬乾的馬糞,因而得名。

以養殖替代捕撈!馬糞海膽邁向養殖產業 白棘三列海膽完全養殖與養殖產業輔導

你在餐桌上吃過馬糞海膽嗎?馬糞海膽正式名稱為白棘三列海膽,其生殖腺鮮味十足、甘甜度高,俗稱雲丹,備受饕客喜愛。近年來澎湖地區觀光產業蓬勃發展,在觀光餐飲業者強力推薦下,白棘三列海膽供不應求,面臨巨大的採捕壓力,以致族群密度降低。為保護白棘三列海膽漁業資源,除了管制捕捉,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簡稱水產種苗場)成功開發繁養殖技術,讓這份美味能夠永續。

水之鄉農場主人許慈良和妻子詹娜雯,伉儷二人全心投入絲瓜產業。水之鄉農場主人許慈良和妻子詹娜雯,伉儷二人全心投入絲瓜產業。

絲瓜絡也想翻身當主角 許慈良讓絲瓜全株都是寶

彰化縣東南隅,位於濁水溪右岸的二水鄉,肥沃的土壤、豐沛的灌溉水源與溫暖穩定的氣候,造就其農業發展上的天然優勢。在這塊寶地種植絲瓜十餘年的「水之鄉農場」主人許慈良,不只賣生鮮絲瓜,反而另闢蹊徑,選擇大量生產絲瓜絡,更將絲瓜絡再製成文創商品,以多元生產模式將絲瓜價值最大化,翻轉單一產品因市場供需產生的價格波動困境。

友善作法的平飼蛋雞正享受沙浴。(攝影/黃毛)

農業部動保畜牧分家 盼能落實經濟動物福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2023)8月1日正式改制農業部,並設置動物保護司,這是臺灣首次將動保及畜牧分家,並提升動保在中央的行政位階,希望能改善原先行政資源不足、無法協調各行政單位等問題;在經濟利益與動物福利衝突時,也能有專責維護動物福利的單位,而非只以經濟利益為優先考量。然而,這次組織改革還是有讓人擔心之處,其中之一便是新成立的動保司與畜牧司將要如何協調未來業務,以及要如何合作與分工,以兼顧畜產經濟與動物福利。

山苦瓜改良新品種「花蓮8 號」,導入高雌花性種原,有效提高產量。

葉果兩用新思維 特殊機能山苦瓜花蓮8號

山苦瓜是原民特色作物之一,原始的野生狀態有著小小的果實,大概像乒乓球一樣的大小,每個重量大約20~30公克,植株形態像是迷你型的苦瓜。在低海拔山區有時可見到山苦瓜的蹤跡,因果實小,隨機分布在苦瓜藤蔓之中,採收費工,難以產業化大量利用。

文蛤殼有多元利用價值, 可發展循環經濟。(攝影/吳尚鴻)

廢棄文蛤殼轉世再生 終結世代汙染,口湖鄉踏出第一步

貝類的殼,無論牡礪殼、蛤殼、蜆殼或其它來源,主要成分基本都是碳酸鈣。由於含有大量鈣質,可作為家禽飼料添加物補充鈣質;或作為肥料添加物,中和土壤酸度;若加工碾成細粒,可用來塗抹牆壁;養殖業者放水清理魚塭時,可撒貝殼粉進行消毒殺菌。蛤殼再利用,不但解決環境汙染問題,也為產業帶來新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