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51 文章

催生水圳綠道文化扎根 響應落實淨零排放:沿著嘉南大圳出發親近水資源

國家綠道主題軸線之一「水圳綠道」,沿著有百年歷史的嘉南大圳設置自行車專用道,於2022年3月12日正式啟用。這是臺灣第一條依傍灌溉圳路,以國家綠道規格建置的自行車道,使得大圳提供農業生產灌溉功能之外,也讓人們藉由綠道建置,走向戶外,走向大自然,體會對水資源的珍惜與這片土地的關愛。

灌排渠道就能設置!農田水利設施結合小水力發電:提升農村能源自主、綠電更多元

2050淨零轉型(NET ZERO)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努力的目標。臺灣地區降雨豐沛,具備發展小水力發電的優勢條件,如何善用農業水資源再生發電是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重要努力的方向,持續盤點適宜發展小水力發電的潛力場域,結合產學研界專業量能進行可行性評估及合作開發,將透過分階段擴大推廣設置小水力發電設備,有效運用農業水資源再生發電,促進環境永續發展。

3步驟有通!農田水利圳路清淤多元通報機制,拿起手機1分鐘內就完成

全國農水圳路長達7萬餘公里,不免有臨時性堵塞情形,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設置「圳路清淤通報專線及通報網」,讓民眾可透過專線及通報網更便捷的反映清淤需求,累積資料後更可精準掌握圳路瓶頸段及易致災區位,進一步加強圳路維護管理及更新改善,強化農田水利韌性。

社區共同經營 重建海岸防風林帶:因應氣候逆境、維護生活生態並創造經濟價值

海岸防風林多以沿海栽植樹林為基礎,形成環境保護林帶,主要能緩和強風、海浪對海岸地區的侵襲,還可改善環境品質、提供民眾休閒旅遊等去處,並供野生動植物棲地、維持生態環境之平衡,進而累積形成複雜生態多樣體系,提高生態服務價值。相對於未設置防風林帶的濱海地區,防風林帶周遭災害緩衝能力較高,但近年氣候變遷持續衝擊,已逐漸超過固有林帶的負荷範圍,導致劣化衰退的情況產生。

未到白露先銷售!文旦早收栽培技術 兼顧品質、有效改善產銷壓力

花蓮、宜蘭地區文旦栽培面積共達1,186公頃,是該區重要的果樹產業之一。由於傳統栽培上文旦採收時間是在白露節氣(每年不同,約在9月7~9日之間)前後,對文旦的採收與銷售較為不利;而利用早收栽培技術,提高8月下旬文旦果實品質,使其具備採收銷售的潛力,有助於舒緩白露採收的缺點,進而維護果農的生產與銷售。

精準農業不可或缺 地理空間分析和物聯網應用:馬里蘭州智慧農場試點計畫

臺灣農業可耕作土地面積與國外農業相較下,多為狹小、零碎之土地,種植單位成本較高,因此即使引進大型農機具協助耕作,仍難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但是近年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興起一股應用熱潮,臺灣是否能搭上這藉助新技術走出困境,再次為臺灣農業寫出新篇章?

楊建生擅長改造傳統農機,圖示為高架噴藥車改裝成施肥機,施肥機部分已利用電動馬達做為動力。

大田農機電動化先走附掛式 碳匯農機對環境友善更高效

農場不管大小、種植何種作物,翻土、作畦、施肥、除草、採收每個階段都需要一部功能不同的農機,並因應大面積與小面積施作有大、中、小型的需求。其中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等糧食都是大田作物,但大田需要的大型農機如曳引機,電動化的門檻較高,附掛的作業機具則先行,並成為碳匯農機的選項。

落花生臺南20號全株。

耐儲存、低油耗的國產新品種 高油酸落花生臺南20號

臺灣落花生一年可種植兩期作,目前流通主要品種,有臺南選9號、臺南14號、臺南16號、臺南17號及臺南18號等,各有不同加工用途。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南場)花費十餘年時間,成功開發出臺灣第一個高油酸品種「臺南20號」,除可克服產品不易保存的難題,也是因應未來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國際貿易組織,降低低價進口原料衝擊有效策略之一。

李士畦表示,農機電動化產業策略聯盟是農工合作的進一步衍伸。

農工合作建構電動農機產業生態系 省工減碳顧健康

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去(2022)年底率先推動「農機電動化產業策略聯盟」,攜手台灣農機工業同業公會(TAMMA)與學界及官方代表,跨領域結合電動化需要合作的三電業者(電池、電機、電控),設定了工規農用、優質平價並能行銷國際的臺灣國產智電型農業機械為目標。聯盟預計於今(2023)年11月正式成立。將以供應鏈火車頭的角色,推動2040年農機全面電動化。

氣候變遷下農業部推動鄉村發展的建議 從組織改造到跨部門計畫協作

鄉村地區作為生態、生產、生活的主要空間載體,不只有農作產製儲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是創造碳匯、營造永續宜居環境的關鍵場域。農業部本於掌理業務,應率各部會之先,整合內部資源,研提公正轉型的整體農業布局,並與其他部門共議下世代的鄉村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