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960 文章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處長陳麗萍

客座總編輯|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處長陳麗萍 從產地到餐桌全體驗 臺灣可可成永續循環概念精品

屏東可可產業發展的開端是為了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起因是檳榔,屏東檳榔的種植面積是全臺前三大,一開始檳榔在屏東是在平地種植,因為檳榔投報率高而轉向以檳榔為主業。屏東很多孩子都在檳榔樹下長大,卻同時帶來健康與水土保持等各種威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進而鼓勵轉作其他農產業,可可是其中一個項目。

harvest7211

《豐年雜誌》2022年11月號 寶島可可夢 全果循環加值顯神通

可可、咖啡、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物,溫暖療癒的可可、浪漫濃郁的咖啡、自然清新的茶香,何其有幸,竟因氣候暖化的緣故,都在臺灣寶島落地生根了!提供從產地到餐桌的最短碳足跡產品,充分滿足每個人不同的飲品選擇。從稻米的黃金到檳榔綠金再到現在的可可黑金,臺灣農民的實力遠超想像,結合在地豐富的人才與資源,徹底發揮全果利用的零農廢精神,把可可果漿包括果殼,在可可豆的黑金之外,全部化作循環綠金!喝過酸甜又爽口,帶著山竹風味、釋迦香氣的可可果汁嗎?無法想像不是問題,走一趟臺灣可可產地屏東和南投吧!

智慧型手機

農業結合資通訊科技的綠色革命 數位工具於國外農業應用現況

農用數位工具的使用已經是現今農業經營趨勢,近幾年的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極端氣候,更促使綠色革命進入到資通訊(ICT)的世界當中,數位工具的應用更是無可避免,亦是智慧農業的一部分;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提出,智農市場將從2021年的129億美元可增長至2026年的208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10.1%,成長相當快速。數位工具將可利用所收集的數據,找尋解決方案,進行農場的運營管理或是行銷通路的虛實整合,而這是傳統農業無法達到的。

食農花園

親手做的體驗+ 產地到餐桌最短距離 內壢國中一角荒地再生食農花園

桃園市中壢工業區旁巷內的內壢國中(簡稱內中),利用校內回收場旁的閒置空地,建置了「食農花園」,「右手邊是烹飪教室,從產地到餐桌,不到50公尺距離」,家政科老師黃靜宜不無自豪地介紹著,這一小小角落現在是家政課程與「食農社團」基地,對於親近土地、實際耕種,學生反應非常熱烈。

竹筍

展現孝心 不用再哭竹生筍 國產筍加工技術與產業發展接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簡稱農糧署)因應竹筍產業發展需求,結合大專院校等學研單位資源,輔導農民團體導入現代化生產技術及設備,建構竹筍加工示範點,發展多元加工製品並結合故事行銷模式,將推廣能量發揮最大的影響力,為農民創造更高收益,進而帶動國內經濟繁榮。

土壤碳庫與淨零排放 降低氣候變遷衝擊最有潛力的方式

世界正面臨著多重挑戰,包括糧食安全、環境永續、土壤保護和氣候變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報告指出:農業是當前具有很大緩解氣候變遷能力和潛力的重要陸地生態系統,若能透過適宜的農業生產行為,將有效增加農地土壤碳儲存量。農業肩負糧食安全的責任,但是畜牧養豬、牛和雞,或是農耕種水稻的過程都會產生碳排,所以必須透過森林、土壤、海洋來增匯抵消排放。土壤一直默默地在進行「匯碳」工作,儲碳量甚至比動植物、森林所組成的生物碳庫高4倍,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庫。全球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加速氣候的異常變遷,臺灣想跟上國際的腳步,並減少二氧化碳對環境的衝擊,了解土壤碳匯及如何減少碳排放勢在必行。

臺茶25號紫芽

紫芽新品種!臺茶25號-紫韻 第一支兼具飲用及觀賞價值的臺灣茶

茶為高經濟作物,是臺灣最具代表的農產品之一。在臺灣9成以上種植小葉種茶樹,以生產綠茶及部分醱酵茶(烏龍茶)為主,最主要栽培品種為青心烏龍,其次為臺茶12號(金萱)、四季春、青心大冇、臺茶13號(翠玉)、臺茶20號(迎香)等;另大葉種茶樹主要以製造紅茶為主,主要產區在南投縣魚池鄉。

木瓜

疏果後的青木瓜 萃取物利用好多元 木瓜產業的加值應用趨勢分析

木瓜果肉富含糖分、果膠、維生素、有機酸、番木瓜蛋白酶、凝乳酶及木瓜鹼等機能成分,且其種子亦包含有芥子油苷、生育酚、類胡蘿蔔素和異硫氰酸芐酯,具備有抗氧化的生理活性。由於其機能特性,木瓜已逐漸發展為機能產品的潛力素材。例如澳洲近年發展木瓜霜(萬用軟膏),因其機能特性,廣受消費大眾喜愛,更銷售至紐西蘭、緬甸、中國、澳洲、菲律賓等國。本篇將利用Mintel產品資料庫,主要盤點近6年亞紐澳地區木瓜產品及市場趨勢進行探討分析,來了解木瓜的多元化發展現況。

抱著憨人精神做大夢 郭章盛寫下咖啡傳奇 40年歲月淬煉嵩岳莊園冠軍品質

從喝咖啡稀鬆平常、種咖啡時有所聞的今日回推40年前,有一個年輕人,從沒真正見過咖啡樹,就玩起人生第一場咖啡實驗,意外的成功,啟發他日後踏上咖啡專業道路的決心。他是2020年CQI(美國咖啡品質學會)認證全球最高分的嵩岳咖啡莊園園主郭章盛。

曾經他勒緊褲帶,也要從國外引進新品種選育、與太太到處喝咖啡找靈感、土法煉鋼精進後製。別人捨不得花時間和金錢做的打底功夫,他相信自己的選擇,堅持到底。當他傻到極致,大家才驚覺,「天公疼憨人」這句話只對一半,地才遠比天才更令人敬佩!

咖啡豆

風味關鍵!好好乾燥大有學問 咖啡豆微發芽的秘密

近年來精品咖啡學的興起,使得品種與後製的議題不斷浮上檯面,尤其在第四波咖啡浪潮即將到來的此時,更被注重的除了咖啡履歷「可被追溯」外,後製處理可謂是重中之重。2016年SCA(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與CQI(美國咖啡品質學會)依照咖啡豆乾燥時所呈現的狀態,將其定義為3種基本後製法,就是俗稱的水洗、日曬、蜜處理,而整個後製過程中最不可輕忽也最重要的環節,即是「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