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28 頁
跨出後山,白蝦賣到全臺灣 :臺東縣成功鎮水產養殖產銷班
高山阻隔,大海圍繞,地理環境處處受限,但臺東縣成功鎮水產養殖產銷班卻善用自然資源與現代科技,以純海水養殖白蝦,並發展「宅經濟」,突破「後山」界線,把無毒白蝦賣到全臺灣,讓前輩漁民與漁二代都樂在養殖,矢志不移!
真有影?「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沾染神話色彩、從奢侈品到平民化的迷人滋味
猶記得1950年代中期、小時候的我,一有喉嚨搔癢或微微咳嗽,就急忙跟母親說:「我感冒了,要吃蘋果補充營養!」那個時候的蘋果,母親常用日語稱為リンゴ(音ringo),對我們來說可是奢侈的補品、只有生病的人才有資格享用。
一顆種子的消失 意味著一項飲食文化的消滅:邁入第六年的種子生活節
種子是飲食作物的生命根源、一方土地的文化特色、人們心中的味蕾記憶。人類依賴糧食為生,形形色色的種子孕育出多樣性的食,造就豐饒的飲食文明,種子確切地維繫著人與人、與環境,以及與餐桌的關係。然而,近代人類社會變革愈見快速,尤其20世紀以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全球人口在農業綠色革命後的半世紀內增長一倍,在自然環境的巨大變異中,許多曾經隨處可見的種子與作物,在缺乏永續觀點與市場競爭淘汰的發展下,已逐漸消失。
《豐年雜誌》2023年11月號 智慧溫網室 感測精準農業趨勢
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露天栽培愈加容易遭遇豪大雨、病蟲害等危害,設施栽培在國內外都成為農耕趨勢。 藉由溫網室設施營造良好栽培環境,物聯網(IoT)、資訊通訊科技(ICT)與人工智慧(AI)等「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的導入應用,顯示出不可忽視的效益。包括省工乃至自動化、遠端遙控、環境溫溼度控制,減少外部氣候因素影響的智慧溫網室,正是「精準農業」的最前線。
翼豆新品種「臺東2號-春豐」:時令豆菜「翼」飽口福
翼豆引進臺灣已逾百年,主要分布於中南部鄉間或東部原民部落中。隨食用歷史演進,部分原住民族如阿美族,已將翼豆視為部落中重要的豆類蔬菜。有鑒於翼豆豆莢有別於其他豆類蔬菜的鮮脆口感,且在莢身兩側各長了一對翅膀,外型吸睛,極具發展為臺東地區特色蔬菜作物之潛力,因此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東農改場)著手投入栽培技術及育種等相關研究。
國產雜糧優質種子 建立生產體系進行式:應對全球糧食安全風險的重要選項
由於國內飲食型態逐漸由米食轉向麵食,以及肉類及蛋類消費量增加,飼料穀物需求也相對大幅提升,臺灣每年需從國際市場上進口大量玉米、高粱、黃豆、小麥等雜糧,共達800萬公噸以上,進口依賴相當沉重。此外,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疫病蟲害等天災,加上俄烏戰爭、疫情時代改變經濟模式,造成糧食價格波動、供應不均,全球糧食安全風險日漸升高,政府面對此挑戰更是日益嚴峻。
設施栽培導入智能環控 創造農業新利基:智慧溫室落地推廣 農村網路建設仍需補足
農業部推動「智能防災設施型農業計畫」中程計畫,預估自2023至2026年將投入共54.8億元。農業人工智慧市場近年在全球呈現指數成長,相關技術愈趨成熟,尤其環控設施生產有助於應對省工、改善栽培管理、氣候變遷下穩定生產等問題,臺灣有物聯網(IoT)、資通科技(ICT)優勢,於亞熱帶栽培環境相對先進的發展亦在國際獨具一格,但智農工具運用仍必須經過學習,資金需求乃至網路基礎建設也都是其推動門檻。
一坪溫室造價10萬 精準農業標竿三欣園藝:以文心蘭王國為起點搶攻國內30億元生菜市場
臺灣農業未來所要面臨的,將會是氣候逆境以及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這兩大困境的挑戰;而對於提升農業產值,反季節生產、穩定供貨這兩項要素,可謂顛撲不破的法門。要解決兩大困境、並藉由兩大要素持續發展農業,精準農業、智慧溫室正是可行之道,位於農業大鎮的雲林及嘉義縣,三欣園藝在國內智慧溫室建構者皆展公司支援下,正在打造國內精準農業的典範。
木瓜爸爸陳文億 智慧網室嚴守品質:省工機具精簡管理 國際認證輸銷日本
臺南高鐵站的不遠處,富春山農場共計8公頃的網室皆種植木瓜。返鄉投入網室木瓜園的栽培12年,農場主人陳文億不僅堅持單一作物,更主動和農業改良場合作,於田間導入智慧化管理模式與省工機具,精進栽培作業;同時取得產銷履歷驗證,連續5年通過國際高標準的全球優良農業規範(GLOBALG.A.P.)。穩定、高品質的生產,讓陳文億成功拓展大型銷售通路如全聯、SOGO等,更順利打進國外市場,將木瓜外銷日本。
跨領域科技研發結晶 臺大智慧溫室:攜手朝向「機智的農民生活」
農業部於2016年提出農業再生計畫,並於2017年推行智慧農業至今,鼓勵智慧科技與精緻化溫網室設施的發展,目的為改良產銷技術,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林裕彬表示,「目前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水資源缺乏與食安等問題,對農業造成極大影響,勢必要朝向精準化、自動化栽培的方向邁進,智慧農業結合設施栽培會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