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農民市集是食農教育的重要場域,農民與消費者面對面互動,交流更多生產歷程與理念,形成消費推動生產的正向驅動力。(攝影/謝佩穎)

如何把關農產品的安全與品質:消費者意識才是治本之道/焦鈞

2014年臺灣發生「黑心油」事件,引起社會譁然,「食品安全」上綱成為政黨價值核心;持續迄今,食品安全雖一直佔據政府政策高度視野,但食品安全事件卻未見消弭!不是法令不夠完備,也不是政府執法不夠嚴謹,把關農產品安全與品質,最終仍得透過消費者自發性的食安意識覺醒,方是正途。

農產品安全檢覈機制,就國內法令與行政體系分工,有兩大部門主責:農業部管理農產品田間生產用藥安全;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負責食品上架安全規範。

陳千浩/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客座副教授農學博士、法國勃根地大學釀造學系、瑞士旅館公會旅館管理學院Les Roches畢業

地酒再生,一釀不休 釀酒師陳千浩:再生不是復刻!從土地到米其林餐桌產業升級

「第一次聽說地瓜酒,帶給我非常、非常巨大的震撼。2014年在蘇格蘭一場烈酒研討會,遇見日本鹿兒島大學的吉崎由美子(Yoshizaki Yumiko)教授,他跟我說,番薯可以做酒──可是為什麼,我一輩子從來沒聽過番薯酒?」

我是學做酒的人,自然對酒很有興趣,臺灣到處都是番薯,那卻是我第一次聽到番薯酒。

臺灣葡萄酒故鄉 二林酒莊醞釀亞熱帶美酒:專賣制造就釀酒葡萄盛世 新舊品種展現在地可能

國外釀酒葡萄園多以排水性佳的向陽坡地為主流,位於濁水溪沖積扇平原、土質排水較差的彰化二林鎮卻成功引種栽培,成為國內釀酒葡萄主要產區,至今仍酒莊林立。歷經專賣制度變動引致的產業巨變,風土條件迥異於國外的二林,卻有保存國內最多葡萄品種的果園,以及驚艷國內外的酒品,國內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史、可能性與現實面,在此可見一斑。

「酒的市場不會消滅」釀酒葡萄產業破與立:育種長期作戰 「客製化」釋出品種助發展酒莊特色

釀酒葡萄在臺灣是氣候環境先天條件不良的作物,卻也是專門作為釀酒原料而生產歷時最久的農產。葡萄藤展現酒業與農業的牽連,專賣契作盛世的中斷沒落,農村酒莊才開始萌芽生長,在葡萄品種與栽培條件的雙重桎梏下,逐漸摸索臺灣在地的風味。如今部分製酒成果已在國際競賽受肯定,栽培技術與品種培育均證實臺灣葡萄酒並非不可為。

羅己能地酒之旅「格外品」製造農酒雙贏:恆器製酒翻轉地瓜與多元農產、培養未來市場

雲林水林「台農57號」地瓜遠近馳名,略含鹽分的土質與海風吹拂,造就肉質軟Q帶勁、口感香甜綿密的地瓜,這風頭水尾之地的強韌滋味,在2百公里開外的桃園蘆竹,竟能得到進一步昇華!「恆器製酒」酒廠創辦人羅己能等在其中一棟前面,旁邊另一棟鐵皮屋則是製酒場。近年屢次斬獲國際大獎的「台農57號」地瓜酒就在此釀造蒸餾,甚至搭配不同水果「格外品」釀造酒品,開創出獨特風味。

退休農糧署長胡忠一 由產業大局調理農業體質:救產銷失調保價格 催生履歷制度護食安

2018年農產品產銷失衡議題頻傳,年初有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年節後連續休市衍生菜價低迷,又因當年許多作物盛產,而相繼「價崩」,農民北上陳情抗議,在外界揣測紅龍果將成下一個「崩盤」的水果之際,時任農委會主任秘書的胡忠一臨危受命,接任農糧署長一職。他任職署長5年半,今(2024)年1月16日屆齡退休,功成身退,公職生涯38年9個月奉獻給臺灣農業。

花芽從頂芽長出,1~3月進入開花期後,應注意各類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攝影/林韋言)

全面守護芒果花期 防治資材有新選擇:以改良式硫黃溶液防治芒果花期病蟲害

芒果栽培可能遭遇的病蟲害,包含白粉病、蒂腐病、炭疽病、黑斑病、薊馬類、葉蟬類等。其中,芒果花期又以白粉病、炭疽病、薊馬類最常發生,若未加強監測與防治,品質及產量將會受損。本篇文章將介紹芒果花期重要病蟲害,以及本場開發之改良式硫黃溶液應用於芒果開花期,針對白粉病及薊馬類之防治評估。

不同的種植環境、肥料選擇、施肥量,會影響甘藷的收成、外觀與營養成分比重。(圖片提供/農科院)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甘藷篇(下)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將分別就水田作物水稻、根莖類作物甘藷、雜糧作物玉米與園藝作物番石榴進行說明,本篇為甘藷篇(下)。

國內消費市場對於藍莓的喜愛節節攀升,存在足量的市場需求,尋找符合效益的產銷之道,是經營藍莓市場的當務之急。

新科經濟作物藍莓 攜手青農勇闖鮮果藍海市場:推廣食農教育 全年收入結構更穩定

根據美國《預防醫學》期刊及衛福部食藥署資料,藍莓(Vaccinium spp.)含豐富維生素C、花青素、膳食纖維等營養素成分,為抗發炎食物,能提升免疫力,因此,藍莓常被形容成「超級食物」。隨著國人對於健康保健的觀念逐漸提升,藍莓也成為優質食用水果的新選擇。依據財政部關務署查詢,鮮藍莓進口量2012年為530公噸,歷經10年,2022年度的鮮藍莓進口量成長至2,743公噸。可見國內消費市場對於藍莓認識及喜愛程度節節攀升,具備足量的市場需求。

農村產業文化富含生命力及吸引力,可讓國內外遊客深度體驗,圖為宜蘭星源茶園採茶活動。

日本農泊分進合擊 體驗有感傳統農村味:借鏡大分縣安心院、宮城縣藏王町核心策略

臺灣推動休閒農業及休閒農業區發展,歷經30年的努力,已有豐碩成果與規模,但面臨產業人力缺工的同時,仍有場域規模差距日益擴大、活動同質性高、形成生態環境及遊客承載量所帶來的觀光衝擊等多面向發展課題,無論休閒農業如何與哪些重要政策相扶相倚,不變的目標仍然是如何透過休閒農業推動,維護在地農產業與農鄉村的永續發展。鄰近的日本農村與農業的發展路徑,或許可為下一世代的休閒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借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