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26 頁
斜槓變專職,種瓜新人生:嘉義縣水上鄉果樹產銷班第13班
從假日農夫的浪漫情懷,歷經颱風摧折、農事磨練,嘉義縣水上鄉果樹產銷班第13班班員沒有被「嚇跑」,反而越挫越勇,從斜槓轉為專職農夫。他們將科技導入田間,既省工省成本,也能調控產期、搶攻市場。證明即使是農業門外漢,找對方法,也能創造自己的新人生。
使命必達,保種臺灣黑豬:屏東縣內埔鄉毛豬產銷班第3班
很多人愛吃黑豬肉,卻不知黑豬飼養難度高。屏東縣內埔鄉毛豬產銷班第3班從源頭做起,建立仔豬交易平臺,施行分級計價,豬農獲得合理報酬,消費者也能吃到香氣十足、油脂均勻的豬肉。繼「六堆黑豬」申請商標後,還將投入保種工作,保留臺灣優質的黑豬品種,班員視之為使命。
學校午餐供餐法制化 保障學童優質每一餐:食育團體呼籲制定專法 改善供餐體系
看似簡單的一頓學校營養午餐供餐,幾乎與每個人都有關,我們或許吃過,又或者家裡有就學中的親友學童正在享用學校午餐。這是一項戰後從社會救濟和教育福利出發的政策,從1950年代開始,以中央層級的教育部主管,到臺灣省政府期間的省府教育廳,以及和各縣市教育局處的逐步上下串接,撐起全國近百分之百的國中小學校供餐率。
《豐年雜誌》2023年12月號 雜穀原力 返穀永續
聯合國農糧組織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雜穀類作物的重要性被世界看見。在臺灣談小米,就不能不談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與農耕文化。本期探索小米在臺灣的故事,也看見原民傳統作物的潛能與生命力。(按:封面為禮納里部落,魯凱族耆老李蓮珠與油芒田的日常即景。)
夏季也能賞石竹 「台農2號-夏粉霞」四季生產:9年育成耐熱抗溼新品種
石竹與康乃馨是石竹科石竹屬植物,為世界重要的經濟花卉之一,大多應用於花壇、盆花及切花。石竹為一至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在我國景觀花卉的生產量每年約30萬株,大多應用於秋冬季的景觀布置。
帶「走失」小米回臺灣 農藝學者的永續願景:族人、農民自力保種 種子傳遞文化與農業
聯合國農糧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Millets, IYM)」,主要目標是提升對小米營養和健康價值的重視,肯定小米為潛力糧食作物。為響應全球糧食議題,臺灣各地推廣活動陸續展開,這之中經常可以看見臺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的身影,他擔任召集人、引言人、顧問等,連結相關單位、民間團體,成為串聯各方、匯聚力量的靈魂人物。
霧臺小米回家 邁向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中山大學USR計畫讓魯凱傳統農耕文化「醒來」
霧臺鄉魯凱族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巴清雄(Rungudru Pacekele)於2020年開始推動USR種子型與萌芽型計畫,帶領學生深入屏東縣霧臺鄉霧臺村的谷川、神山與霧臺部落,學習魯凱族傳統農業文化,並於休耕地進行小米混作栽培。巴清雄說,與2011年他負責的「小米回家」行動相比,中山大學USR計畫有一套完整規畫,能夠將學校與部落整體的力量有效整合,在原住民族傳統農業面臨人口外流、勞動力老化的情況下,開創小米復耕與保種新希望。
「找回原力」在臺東:從部落文化核心支持原鄉永續農業
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共16族,臺東地區共有7族,占臺東縣三分之一人口,近8萬人。臺東地區原民族群多元、傳統物產豐饒,原鄉發展向來是臺東農改場努力方向。2022年開始,臺東農改場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計畫」,投入原民作物的知識傳承、栽培技術、產業串聯、資料建立與推廣等工作,推動原鄉兼顧「三生共好」的永續農產發展模式,保留部落農耕文化,提升部落經濟、促進青年回流。
以斯馬哈散農莊復育傳統作物:布農五穀找回原民語言與文化
11月底,以斯馬哈散農莊的油芒田已採收完畢,旁邊綠中帶紅的低矮植物,是剛種不久的紅藜。在這片1.8公頃的農莊中,種植著布農族過去慣常食用的五穀;1942年族人被迫從高山遷移平地時,僅攜帶小米下山,其他穀物已不復見。抱著復耕原民作物的心情,農莊主人邱曉徵(Banu Ismahasan)先種植小米,2014年開始種植紅藜,他邊上課、邊尋找其他原民作物,至今已成功復育紅藜、稷、龍爪稷、油芒。
栽回大武山下的小米生態系:田野調查家攜手部落青年 復興返穀文化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挾帶超大豪雨,重創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霧臺鄉好茶村、三地門鄉大社村的部落產業與生活場域。為了重建家園,三村的居民遷至位於瑪家鄉北葉村的瑪家農場,將山林環繞的新部落命名為「禮納里」(Rinari),禮納里含意是「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在此地匯聚了新的希望,重新出發。包括田野調查家林志忠與在地部落青年所組成的「深活共構」文化工作室,為了推廣原民文化、建立和諧生態圈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