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栽培有機甜瓜會以施放天敵昆蟲草蛉來防治害蟲粉蝨,但設施環境不利草蛉生長繁殖,只有一次性效果,且草蛉成本不低。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開發設施草生栽培模式,以「臺北草」替代塑膠農地膜作畦面覆蓋,營造與自然共生的栽培環境,從定植到採收可全程不用農藥及免登記保護資材,田中培養出多樣性益蟲可將粉蝨數量壓制到僅慣行栽培的30分之一,栽培的美濃瓜品質、產量還不變。
菸草粉蝨(又名銀葉粉蝨)會刺吸危害美濃瓜、洋香瓜等葫蘆科作物,造成植株衰弱,傳播病毒病,還會分泌蜜露、誘發煤煙病。設施栽培瓜果,為避免土壤經淋洗作用下結塊,會在畦面以銀黑塑膠布或稻草覆蓋,在設施內只有單一作物,且土壤以塑膠布覆蓋的環境中,不利天敵昆蟲草蛉等生長;且塑膠布覆蓋下土壤溫度可高達5、60℃,甜瓜作物只要超過28℃就可能出現熱障礙,也不利甜瓜生長。
設施草生栽培美濃瓜品質、產量不變。(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畦面以塑膠布覆蓋的植株(左側)葉片軟垂委靡,草生栽培的植株(右側)葉片依然挺立。(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草蛉。(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農改場嘗試以園藝景觀草種「臺北草」替代塑膠布,在瓜果定植前先種「草」,草生栽培美濃瓜及網紋洋香瓜等作物。畦面因有草覆蓋,在設施內營造出微型生態系環境,無須人工施放天敵昆蟲,自然吸引繁衍出蠼螋、蚜小蜂、瓢蟲、長足虻、草鈴、二角塵蛛、長疣馬蛛等益蟲,協助獵捕害蟲粉蝨。
美濃瓜採設施草生栽培,可在全程不用農藥下,大幅降低粉蝨數量,以黃色黏紙採樣,相較慣行栽培設施每片捕獲高達1.8萬隻,草生栽培每片約600隻、密度僅是慣行30分之1。並且,土壤的水分、溫度因有臺北草協助調節,美濃瓜植株更健壯,可降低根部、葉部病害發生率,將缺株控制在1成以內。
益蟲二角塵蛛。(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益蟲長足虻,嘴上還咬著菸草粉蝨。(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臺北草草叢上結網的長疣馬蛛。(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網紋洋香瓜「卡蜜拉」粉蝨嚴重發生情形。(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劉東憲表示,「臺北草」是株高15公分以下的低矮草種,不妨礙作物光合作用,且與葫蘆科作物無共通病蟲害;相較於慣行栽培採設施全區施肥,草生栽培將水、(追)肥條施在臺北草上,透過草做緩衝,實際用肥量只要合理施肥量一半,更省肥;臺北草對氮需求量高,反而有助結果期磷、鉀需求高的美濃瓜調節氮吸收,沒有農民擔心雜草搶作物養分的問題。
劉東憲指出,美濃瓜設施栽培一年可種到3次,作物每期作重新翻耕定植,但臺北草只要最初種一次,照顧得好就不必補植;種植臺北草成本約每分地8萬元,等於慣行栽培一年三作使用塑膠布及農藥的成本,還未計入廢棄塑膠布回收費用。
設施有機栽培美濃瓜,防治粉蝨可使用脂肪酸鉀鹽、柑橘精油等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但劉東憲發現,農友定植後每7天施用一次免登資材,頻率、劑量過高反而會加速植株老化,抵抗力變弱,美濃瓜果實容易發生「臍裂」;慣行栽培使用塑膠布,後續追肥集中於植穴施加,容易造成植株肥傷及田區連作障礙,都會影響產量;相較下草生栽培美濃瓜,無論是果實大小、甜度及產量均不受影響。
發生「臍裂」的美濃瓜。(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