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雜糧優質種子 建立生產體系進行式:應對全球糧食安全風險的重要選項

策劃雜交種子生產需考量氣候、人力、機具配合調度,過程繁複,圖為高粱種穗烘乾後利用聯合收穫機進行脫粒。

策劃雜交種子生產需考量氣候、人力、機具配合調度,過程繁複,圖為高粱種穗烘乾後利用聯合收穫機進行脫粒。

文.圖/林上湖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副研究員

由於國內飲食型態逐漸由米食轉向麵食,以及肉類及蛋類消費量增加,飼料穀物需求也相對大幅提升,臺灣每年需從國際市場上進口大量玉米、高粱、黃豆、小麥等雜糧,共達800萬公噸以上,進口依賴相當沉重。此外,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疫病蟲害等天災,加上俄烏戰爭、疫情時代改變經濟模式,造成糧食價格波動、供應不均,全球糧食安全風險日漸升高,政府面對此挑戰更是日益嚴峻。

提高國產雜糧生產是擺脫長期進口依賴的第一步,因此建構國產雜糧生產與種子自主,強化面對糧食不安全的應對能力,並維持政策性種子籌供,逐步建構國產優質雜糧種子生產體系已是當務之急。

國內雜糧種子品種多元 需求穩定增加

目前國產雜糧生產多係以國內品種為主,國內品種均由政府試驗改良場所研究人員辛勤努力,根據育種目標,透過引種、雜交育種、選種及區域試驗調查等等繁複程序,推出研發成果,後續再透過技術移轉、授權生產供應種子的方式,將臺灣在地的優良品種推介給農民,而授權對象則含括公私部門。國內雜糧種子市場除了前述臺灣在地的優良品種外,透過民間種子公司依據市場需求進口供應也是選項之一。經過數十年來的努力與積累,國內雜糧種子可謂豐富與多元,栽培農民已經可以依照商業生產模式,對於不同需求進行品種選擇。

以硬質玉米種子為例,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台農1號」、「台農7號」、「台農8號」、「臺南29號」、「明豐3號」、「泰子822」等品種可供農民選擇。其中台農1號、台農7號、台農8號、臺南29號等為國產早熟品種,後2項為進口晚熟品種。臺灣硬質玉米主要以秋作為主,近年來受到全球暖化影響,玉米秋作農時已拉長為秋裡作;其中晚熟品種栽培日數約需150~180天方能採收,中早熟玉米品種則約需120~150天,栽培者如於採收後接續播種一期水稻,則可選擇種植中早熟玉米品種較為合適(按:秋作玉米約在8~9月,秋裡作玉米約在10~11月種植,視地理氣候條件而異)。

國產雜糧種子具有安全及適應在地風土等特性,是國內農民的重要選項之一,為貫徹政府照顧農民之目標,種子定價以平抑穩定供需為原則,採取儘量維持種子售價穩定為策略。國內種植硬質玉米已達全面機械化,加上中央畜產會及嘉義縣義竹農會為契作主體,在生產與銷售無虞下,種植面積穩定成長,產量則視各產區土質、氣候條件略有差異,如欲種植的農友可透過當地農會登記購買、洽詢所轄代耕業者購買,或以個人名義向銷售單位進行申購。

硬質玉米在品種選擇上,要考量農地種植作物的輪作需求。圖為硬質玉米種穗採收情形。
硬質玉米在品種選擇上,要考量農地種植作物的輪作需求。圖為硬質玉米種穗採收情形。

採種須重視田間管理 流程步驟繁複

保有國產雜糧種子自主,是臺灣面對糧食不安全的重要選項與應對能力。其中硬質玉米與釀酒高粱長期仰賴大量進口,加上國內需求量大,亟需在政策上推動進口替代,盡快建立國產硬質玉米與釀酒高粱優質種子生產體系。國內每年硬質玉米種子需求約50萬公斤、高粱種子約2萬公斤,但隨著政策穩定推動,預期需求量將會向上增加。

目前市面上較受生產者與釀酒業者喜愛的玉米、高粱品種多屬於雜交品種,而硬質玉米與釀酒高粱又屬於大面積栽培之大田作物,因此生產過程中易遭受外在環境與生物因子的干擾,加上大田作物生產早已非依靠人力就能勝任,因此氣候、土地、人力及機具間的配合與調適就顯得相當重要,所以生產難度相當高,要策畫啟動一次雜交種子生產,必須經過繁複的流程與步驟,實屬不易。

上述提到目前市面上受到農民青睞的品種多屬雜交種,為確保品種的純度,避免其他品種的花粉汙染,一處能夠達到有效隔離的生產基地非常重要。以硬質玉米及高粱雜交種子生產而言,品種之間的隔離距離最少需要300公尺以上,且整個生產過程必須完全排除其他品種。而基地的選擇只是優質種子生產的第一步,接下來田區整備包含雜草防治及灌排系統的整理,以及種植機具的準備都必須在播種期前落實到位。

不同的高粱品種須間隔300公尺以上,避免不同品種之間的花粉汙染,影響品種純度。圖為高粱採種初期的生育情形。
不同的高粱品種須間隔300公尺以上,避免不同品種之間的花粉汙染,影響品種純度。圖為高粱採種初期的生育情形。

從父母本開始 種子生產超級馬拉松

在此之前,父母本種子的取得與生產也是相當重要,此時若無足量的親本種子,後續生產勢必無法達到一定經營規模,若未達一定生產規模,生產成本將會大幅提高,從而降低品種在商業市場上的競爭力與農民使用的誘因。

優良雜交種子生產的精髓在於,經過放大生產後親代所有特性都必須完整保留到子代種子中而不失真,且種子品質也必須達到一定標準以上。因而採種者必須能夠就田區父母本的種植比例、花期的配合、母本去雄、去偽去雜及可能出現的變因進行模擬與規畫,此時若未能進行縝密的規畫與執行備案,一旦出現父母本花期無法配合、母本雌穗吐絲期前無法完成去雄或排除自交發生等狀況,先前的努力將付諸流水。

臺灣耕作制度大概可分為春、秋二個期作,秋作因氣候相對穩定,故國產硬質玉米及釀酒高粱採種大多於此時進行。若一切準備就緒後,待合適種植時節一到,就可抓緊時間進行整地、下基肥、父母本種子播種、萌前除草等作業。並依植株生長步調依序展開中耕除草、追肥等田間管理工作。另栽培期間的病蟲害防治也是不可輕忽的一道環節,必須隨時緊盯天候環境的變化,隨時機動調整因應。此外,鳥類危害決定高粱採種是否能成功,最遲應於子粒形成前完成防鳥網搭設。

待子實成熟後即可展開採收作業,雖田間採收告一段落,也不代表種子生產已然成功,因為後續的種穗運輸、乾燥、脫粒、種子精選、包裝、倉儲、種子運輸等所有流程同樣必須按照標準產程作業,才能保持最佳的種子品質與最大產能,並與農民同享豐收。

秋冬季節為高粱種子充實、成熟階段,宜根據田間常出現的鳥害來搭設適宜的防鳥網大小,防止如麻雀、文鳥、斑鳩、鴿子等鳥類破壞收成。
秋冬季節為高粱種子充實、成熟階段,宜根據田間常出現的鳥害來搭設適宜的防鳥網大小,防止如麻雀、文鳥、斑鳩、鴿子等鳥類破壞收成。

品種競爭加劇 種苗場積極培育新品種

目前國產雜糧種子的供應,雖然在量的部分暫能滿足產業需求,但面對天然災害發生或產業轉型擴大生產時,仍有可能出現不足的缺口;近年來因氣候較不穩定,種子品質與收量較難掌控,加上國內專業採種人員不足、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導致單位生產成本增加,相對壓縮利潤空間,國內民間業者參與的意願相對較低。

為穩定政策推動並提升農民種植意願,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已積極與國內相關試驗改良場所聯手,針對具新穎性及高產性之國產新品種進行生產與推廣合作,並加強採種人才培訓,期望提升國產雜糧競爭力,並打造具韌性的國產優質雜糧種子生產體系。

國產雜糧種子近年由於受到進口品種競爭,已明顯出現商品(品種)生命週期越變越短,品種間競爭取代激烈,推陳出新速度加快等現象。以硬質玉米與釀酒高粱為例,為協助提高進口替代擴大國內生產,種苗場已先後完成釀酒高粱臺南7號、8號等2項新品種試採生產種子,及硬質玉米台農7號、8號新品種試採與技轉,期待透過國產新品種育成與生產推廣,加速扶持產業發展。

硬質玉米的種穗運輸,必須考量種植的地理環境條件與後續處理流程來因地適宜。
硬質玉米的種穗運輸,必須考量種植的地理環境條件與後續處理流程來因地適宜。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設有種子冷藏庫,儲存溫度為9~12℃,相對溼度為55~65%。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設有種子冷藏庫,儲存溫度為9~12℃,相對溼度為55~65%。
為避免硬質玉米脫粒時產生子實破損,可利用烘乾設備,將子實乾燥至水分含量18%以下後進行脫粒。
為避免硬質玉米脫粒時產生子實破損,可利用烘乾設備,將子實乾燥至水分含量18%以下後進行脫粒。

農、畜、製酒產業 發展推力在雜糧

現代化種子生產之最大特色,就是應用品質管理技術穩定特定品種作物之採種流程,來提升品質與產量。因此,任何種子推廣之前,皆須經過種子檢查並符合各項品質指標,方能確保優良品種之遺傳特性及種子品質。但近年來部分國產雜糧作物種子仍受農民自行留種影響所苦,未來仍應強調品質管理的重要性,方可保障農民單位面積高產,進而穩定農村與產業發展。

此外,面對農村人口老化,雜糧種子生產也面臨缺工的壓力,尤其種子是有生命的高價值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尤其如硬質玉米母本去雄作業、種穗緊急採收工作等關鍵時刻,更是不容耽誤。因此雜糧種子生產亟需引進與更新機械設備,才能降低人力依賴、提升作業效率,保障採種成功。

國產優質雜糧種子生產體系是臺灣應對世界糧食安全風險的重要選項,也是穩定國內農業政策持續推動的墊腳石,不論過去、現在、未來一直都是國內農、畜、製酒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力。後續期待持續透過公私協力,加強人才培育、新品種開發育成與導入、最佳化產程技術及提升種子品質管理技術等精進作為,吸引新一代農業人才的加入,進一步擴大國內優質雜糧種子供應,穩 定糧食安全自主。

圖為硬質玉米去雄(即去除雄蕊花粉)後於田區生長情形,留有黃色花穗者為未去雄之父本;因人工去雄作業成本極高,導入機械化作業方能保障效率。
圖為硬質玉米去雄(即去除雄蕊花粉)後於田區生長情形,留有黃色花穗者為未去雄之父本;因人工去雄作業成本極高,導入機械化作業方能保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