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水圳綠道文化扎根 響應落實淨零排放:沿著嘉南大圳出發親近水資源

水圳綠道賦予嘉南大圳新的風貌與價值,期望借遊憩、植樹讓農田水利文化在地扎根。

文/楊凱鈞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正工程司 圖片提供/農業部農田水利署

國家綠道主題軸線之一「水圳綠道」,沿著有百年歷史的嘉南大圳設置自行車專用道,於2022年3月12日正式啟用。這是臺灣第一條依傍灌溉圳路,以國家綠道規格建置的自行車道,使得大圳提供農業生產灌溉功能之外,也讓人們藉由綠道建置,走向戶外,走向大自然,體會對水資源的珍惜與這片土地的關愛。

嘉南大圳於1920年開始興建,至1930年完工通水,迄今已有一世紀歷史,大圳通水啟用後,嘉南平原從此逐步發展成為沃野千里之糧倉,對臺灣農業發展貢獻極大。一世紀以來,政府與民眾共同傳承守護大圳灌溉生產功能,致力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2021年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推動國家綠道之水圳綠道的整體規劃與建置,沿著嘉南大圳設置自行車專用道,包含嘉南大圳濁幹線及北幹線共計約88公里,橫跨雲林縣、嘉義縣及臺南市等三縣市。

在嘉南大圳設置自行車道,首先面臨的困難即是全線路線長達88公里施工不易,以及渠道斷面型式多元、腹地用地權屬及跨越河川、公路而無法連接之斷點眾多等問題。為了綠道的設計能更符合在地居民與旅人需求,在推動的過程中,透過與在地居民、圳旁社區及團體進行充分的溝通及協調,召開多場次路線協調會、設計說明會及現勘討論,藉由公私協力之力量,加速催生這條國家綠道「水圳綠道」。

嘉南大圳設自行車專用道,包含嘉南大圳濁幹線及北幹線共計約88公里,橫跨雲林縣、嘉義縣及臺南市等三縣市。

水圳綠道將百年大圳旁之水防道路優化成為綠道,原來大圳旁堤岸及堤頂僅供農田水利人員巡視水圳設施的路線,轉變成為緊繫在地居民生活與農村文化之路。除了改善既有水防道路,主體工程依據「國家綠道管理規範–自行車道篇」以及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設計,訂定車道路型分類、車道設計及鋪面、指標系統及標誌規範等設計原則。

考量安全性、視野穿透性、周邊環境高程、堤頂寬度等條件設計,於圳旁腹地設置淨寬2.5公尺以上車道,欄杆高度1.2公尺,以符合法規及安全性考量,並劃設標誌標線。依據此原則,考量沿線渠道及堤岸型式與腹地大小等因素,規劃不同自行車道型式。鋪面部分則考量路面乘載力及後續灌溉渠道維護管理需求,以鋪設點焊鋼絲網、混凝土澆置方式施作,共用既有水防道路則沿用原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其次,考量到自行車使用者需求,水圳綠道沿線設置了18處主要休憩區,22處一般休憩站,結合在地區民活動空間並考量耐用性及易於維護管理原則進行優化,設置簡潔、堅固之休憩座椅。

水圳綠道將水防道路優化,以在地居民與旅人需求為核心考量設計。

大圳的藍、綠帶共生

透過「分段同步」施工方式,將原規劃2年完工的工期縮短為半年,水圳綠道於2021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置,並立即啟動沿線植生綠化,評估利用腹地辦理綠化植樹,營造生物可棲息空間與環境,沿線考量樹種環境適應性,擇定樹形優美、易管理維護及根系不易破壞堤岸之臺灣原生樹種,以一縣市一主要一次要樹種為原則,選擇瓊崖海棠、楓香、臺灣魚木、茄冬、楝樹及黃連木等喬木;以及月橘、燈稱花、山黃梔、田代氏石斑木及桃金孃等臺灣原生種灌木營造綠籬,藉由樹種生長特性變化,營造不同區段四季景緻變換。

2022年3月12日辦理「水圳綠道啟用暨植樹活動」,同步連線9個場地,千人參與種植萬樹,並於活動當月在沿線種植臺灣原生種之喬、灌木約10萬株,優化水圳旁水防道路及堤岸成為綠道,巧妙的配置植生綠化,串聯藍帶、綠帶及廣闊的農業生態景觀,營造綠廊作為水域緩衝帶及生態廊道,守護珍貴的水資源。

水圳綠道攜手民眾、企業共同植樹,營造未來綠廊。

向南延伸 扎根優化

水圳綠道沿著嘉南大圳闢建,在自行車道斷點處以繞行既有道路方式銜接,並設置標示路牌及臨時安全設施,結合既有觀光魅力點,以提升民眾使用率。主體工程完工後,持續配合圳路改善工程,新設與優化休憩區及共線段盤點,檢討繞行路線改為新設專用道長度達7.15公里。其次,進行騎乘路線整理串接,由臺南市官田區向南延伸至臺南市新市區以銜接山海圳,預計於2024年完工,水圳綠道總長度將達105公里,並持續蒐集使用者經驗進行滾動檢討,進行安全性評估、全線標誌標線優化工程。依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提示之改善建議,辦理標誌、標線、車阻及路口號誌檢討及優化,以提升整體路線騎乘安全性及舒適性。

為提升用路民眾騎乘便利性與水圳綠道沿線場域兼具教育意涵,於重要路口或休憩區設置路線導覽牌,以及具歷史意義之農田水利設施處設置解說樁等數位導覽資訊,預計於水圳綠道全線設置約50處數位導覽資訊。同時,繼續進行植樹與養護,營造水圳沿線綠廊,使水圳綠道的價值扎根、功能優化。使民眾了解大圳對於臺灣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體會農田水利設施除灌溉生產以外,結合生活與生態之功能。

沿線種植臺灣原生樹種,圖為雲林元長段植樹成果。

公私協力 落實淨零排放

農業部因應氣候變遷規劃調適行動,增匯措施即包括辦理新植造林及植生綠化,提升植生覆蓋率增加碳匯量以抵銷碳排放。農水署響應「淨零排放」,水圳綠道完工後啟動沿線植生綠化。此外,水圳綠道為農業永續ESG場域,農水署訂定「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捐款植樹養護行政流程」,2023年預計媒合企業ESG場域2處,於水圳旁隙地種植喬、灌木,持續營造水圳植生綠廊,響應農業淨零排放政策。

其中,大亞電纜為國內第一個申辦的企業,簽訂兩年植樹養護契約,並於2023年5月7日與臺南社區大學臺江分校、臺南藝術大學及長榮大學等師生共約150人參與,攜手於水圳綠道官田段種植喬灌木以營造綠廊300公尺,透過公私協力合作,植樹造林以增加碳匯量,響應農業永續ESG,以具體行動落實淨零排放,讓嘉南大圳成為農田水利淨零排放先驅。

水圳綠道賦予走過一世紀的嘉南大圳新的風貌與價值,開放全民共遊、植樹守護,讓農田水利文化在地扎根,在每個人心中種下蘊含對水資源、土地的珍愛及傳承永續的想望之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