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農水署成立三周年 灌區外擴大供灌5.6萬公頃 嘉惠8萬多位農民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自109年掛牌成立,將原農田水利會納入公務系統,屆滿三周年,不僅灌溉服務延伸至灌區外、增灌5.6萬公頃,嘉惠8萬多名農民;改制後建設經費逐年增加,今年已達136億元、成長三倍有餘,擴增農業水資源調蓄量達6,60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5座明德水庫蓄水量。

新聞
「吃在地、食當季」就是幸福好日子 「日日好農」周曆手繪53幅農食 喚醒美好味覺記憶

一年接近尾聲,農業部出版2024「日日好農」周曆展望新年。「日日好農」是一本農食曆,邀請農業部升格主視覺繪師「furimuri毛乖畫鹿」擔綱繪製,以53幅農作物及農食料理全彩手繪插畫與背面的「農食小記」,喚醒美好的農食記憶,讓國人天天樂於「吃在地、食當季」。

豐年雜誌
灌排渠道就能設置!農田水利設施結合小水力發電:提升農村能源自主、綠電更多元

2050淨零轉型(NET ZERO)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努力的目標。臺灣地區降雨豐沛,具備發展小水力發電的優勢條件,如何善用農業水資源再生發電是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重要努力的方向,持續盤點適宜發展小水力發電的潛力場域,結合產學研界專業量能進行可行性評估及合作開發,將透過分階段擴大推廣設置小水力發電設備,有效運用農業水資源再生發電,促進環境永續發展。

豐年雜誌
3步驟有通!農田水利圳路清淤多元通報機制,拿起手機1分鐘內就完成

全國農水圳路長達7萬餘公里,不免有臨時性堵塞情形,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設置「圳路清淤通報專線及通報網」,讓民眾可透過專線及通報網更便捷的反映清淤需求,累積資料後更可精準掌握圳路瓶頸段及易致災區位,進一步加強圳路維護管理及更新改善,強化農田水利韌性。

豐年雜誌
催生水圳綠道文化扎根 響應落實淨零排放:沿著嘉南大圳出發親近水資源

國家綠道主題軸線之一「水圳綠道」,沿著有百年歷史的嘉南大圳設置自行車專用道,於2022年3月12日正式啟用。這是臺灣第一條依傍灌溉圳路,以國家綠道規格建置的自行車道,使得大圳提供農業生產灌溉功能之外,也讓人們藉由綠道建置,走向戶外,走向大自然,體會對水資源的珍惜與這片土地的關愛。

新聞
把水送到田間 羅娜地區灌溉蓄水池工程開工 估聖誕節完工

南投縣信義鄉羅娜地區是全國最大原住民部落,部落居民利用河階臺地務農,但在農田水利會時代屬於灌區外農地,遇到枯水期常常沒水可用。農委會農田水利署「羅娜地區灌溉設施系統工程」第二期蓄水池工程今(24)日開工,透過建置大型蓄水池、配水池、輸水管線,未來可把水直接送到農戶田間。蓄水池工程預估聖誕節前完工。

農田灌溉
農業技術
用科技廣布水源 擴大灌溉服務推動藍圖

臺灣山高、坡陡、流急,年降雨約有80%直流入海,宜有適當的農田水利設施盡力保留水資源及涵養水源,協助農民取得穩定灌溉水源以提升農民收益,並可直接達成減緩洪峰、降低逕流、涵養地下水、維護生態多樣性、保存農村文化、維護農村地景及促進社會安定等多面向效益。

新聞
梅雨救援一期作解旱 農水署:攔河取水灌區二期作也沒問題

農委會農田水利署長蔡昇甫今(7)日表示,全臺一期稻作用水過關,並且可確定以攔河取水為水源的灌區,包括北北基、宜花東、高屏及投彰雲等地區二期作也沒有問題;至於水庫灌區的嘉南地區,農水署將視後續降雨、水庫蓄存情形,決定供灌策略。

新聞
網傳水利小組長先打疫苗? 農委會:依CDC分類順序公費施打

近日地方流傳一則簡訊,內容說明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有意幫水利小組長爭取武漢肺炎(COVID-19)疫苗注射,向水利工作站長調查小組長接種意願,被外界質疑是特權疫苗。農委會今(7)日表示,農委會調查所屬機關同仁疫苗接種意願,預先造列名冊,並無公費施打順序以外的安排。

新聞
乾旱引發高屏搶水風波 農委會農水署:雙方誤會一場

日昨因高雄市政府以為濁口溪進水口土堤阻擋水流,讓水源被斷流至屏東縣高樹鄉,市府因此在23日晚間試圖鑿開土堤,讓部分水量分流進高屏溪,作為高雄民生用水,卻引發屏東農民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