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水田土壤的碳存效益高於旱田。(攝影/吳尚鴻)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水稻篇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本篇為水稻篇。

綠色照顧。(資料來源/農業部;設計/余孟馨)

南部地區綠色照顧建構永續樂齡農村社區 跨海交流實踐長者老年價值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簡稱農村水保署)臺南分署積極響應並推動綠色照顧計畫,活躍農村社區高齡人口不應該單打獨鬥,而是結合在地,更將眼光放得更寬、更遠,結合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經驗交流,創造跨領域、城市、鄉鎮互相支持的銀髮綠色照顧網。

東林電子總經理康惠玲(左5)與公司業務團隊齊心協力,讓東林電動園藝工具搶下不小市場。

沒有汽油味 只留青草香 為不掃興投入電動農機的東林電子

「樓下割草機清早嗡嗡響,就像停了架直升機吵人呀!」過去使用割草機除草,給人的印象就是吃力不討好,除了引擎噪音擾人安寧,也讓使用者聽力受損,同時必須忍受笨重機器的強烈震動,以及二行程汽油引擎廢氣造成的肺部受損。就是受夠了這些,電話交換機廠商東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決定投入電動割草機的研發,也讓臺灣電動農機的腳步向前邁出一大步。

今年臺南市約8月中即會進入文旦柚採收期。(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文旦和柚子 「西風已走洞庭波,麻豆莊中柚子多」

去(2022)年9月中旬回到臺北,在檢疫旅館住了一陣後,受六姨慰勞、吃豐盛的午餐加上飯後「甜點」—麻豆白文旦。當天的大魚大肉名稱都忘了,但嬌柔文旦的甘甜細膩、咬勁輕彈,真是人間美味。後來到臺南拜訪堂弟及堂姊,又吃到了紅文旦,則別有一番滋味,堂弟還說這個品種是近年來最夯的;堂姊長子阿義仔(王啓義)則精挑細選自家種、最成熟的紅文旦供品嘗,還贈作禮物帶回臺北。

(設計/余孟馨)

循環農業有效利用資源更永續 日本與西班牙循環農業案例介紹

早在西元前9千年到1萬年前,人類祖先由游牧轉變為農耕活動,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也開始逐步衍生出聚落以及人口的增長,並開始促進社會結構的改變,同時帶動了技術與工藝的進步,直到近日的我們,依舊離不開農業。但現今人類的活動對於自然環境卻造成巨大的影響,氣候暖化、糧食問題、水資源匱乏與土地使用問題層出不窮,只有一個地球的我們如何使資源永續將是首要考量,循環農業將是可跨出的第一步。

農糧署推動小型電動農機租賃,讓農民有成本較低的使用途徑,親身體驗電動農機的好處。

農機共享降低成本 以租代購讓電動農機發展更快

為提升農機利用效率,同時推廣有助於淨零減碳的電動農機,農業部的「農業機械耕作服務系統」去(2022)年9月起在「農機共享計畫」架構下,由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以及有限責任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先後辦理小型電動農機租賃,讓不少農民實際體驗電動農機的優點,更有效降低農民使用農機成本,逐步落實臺灣農機電動化。

宜益董事長林永富(右2)與其同仁跟旗下品牌「日農牌NICHINO」黑豹農地搬運車合影。

電動農機讓維修變簡單了!宜益與臻禾的中小型農機電動化分享

農友大多有使用傳統燃油引擎農機的經驗,即便遇到比較重大的零件維修,也多半能自己修理或找附近的農機行尋求協助。近年,電動農機的問世悄悄改變了農業的作業型態,動力架構也從燃油引擎,變成了電池、馬達與控制器,維修問題跟著大不同,且看農機大廠宜益有限公司(簡稱宜益)與臻禾興業有限公司(簡稱臻禾)的分享。

(1) 葉片:禾本科的竹子,葉子扁平而長,葉脈為平行脈,多為互生。 (2) 竹枝:指自竹子莖部各竹節分支出來的細小枝條,斗南所種植的烏殼綠竹筍即是挑選健康烏殼綠竹筍進行竹枝節切,以扦插方式進行培育。 (3) 竹籜:籜字念作ㄊㄨㄛ、,指竹筍的殼。竹筍出土前就決定好將來竹子的竹節數量,竹節與筍殼數量是相同的;出土後抽高成竹子,原先的筍殼會留在每個竹節上。 (4) 竹筍:自竹子地下莖發育出的幼嫩莖,是竹子進行無性生殖的重要角色,含有大量水分,相當鮮甜。 (5) 地下莖:又稱作根莖,是竹筍長於地底下儲存養分的器官,帶有芽苞(或稱芽點),即長出下一代竹筍的點。

斗南食物日-烏殼綠竹筍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竹筍屬於禾本科竹類,種類繁多,例如桂竹筍、孟宗筍、箭筍、麻竹筍、綠竹筍、烏殼綠竹筍等。烏殼綠竹筍具有相近綠竹筍的鮮甜口感,且外型較大,產量較綠竹筍高出許多,外觀帶些微黑色絨毛,像貴婦穿著皮草。如果說綠竹筍是臺灣夏季最具代表性的蔬菜之一,烏殼綠竹筍則是退居幕後,默默撐起夏季龐大竹筍需求的幕後功臣。

臺灣栽培龍眼已有300年歷史,栽培面積僅次於香蕉、芒果、鳳梨。(圖片提供/陪灶事物所)

盛暑啖龍眼 「肉似玻璃,核如黑漆」

單粒龍眼的果實外形圓滾,皮青褐色、革質彈脆;去皮後呈現晶瑩剔透偏漿白,隱約可見內裡黑色果核、極似眼珠。早期華夏諸邦常拿它作貢品以呈獻帝王,得找個好的名字,可能因此稱它為「龍眼」。此外,龍眼不只提供我們甜美的果實,其花與木皆為可用之才,值得眾人細細品味。

(設計/余孟馨)

落實高效率農業,地理資訊系統不可少 國外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農業領域發展概況

過去農業的發展多半依賴傳統勞力,近一個世紀以來化學肥料革命、農藥施用、機械化耕作、幼苗育種等多項變革之下,已大幅改變過去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隨著地理資訊技術發展,農業發展也開始朝向系統性規畫、土地分配利用、資源管理等方向前進。近年來因極端氣候、自然災害及其他因素影響下,資源分配不均的情形已影響既有農業體系,地理資訊系統也開始結合科技管理及精準農業的方向進行轉變中,以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衝擊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