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西螺果菜市場內販售各種類的秋葵。(攝影/葉小慧)

不用農藥栽培的健康蔬菜-秋葵 全球暖化找契機

秋葵,雖然有個「秋」字,但盛產於夏、秋兩季(每年5到9月)。中國明朝《本草綱目》裡有關於秋葵的記載,屬於食療用的植物,近年來在日本、臺灣及西方國家成為熱門的顧胃養生蔬菜。夏、秋兩季開花,其花色鵝黃,看起來清新秀麗,因此多被人用來點綴牆角,可說兼具健康飲食與美化環境的用途。

臺東太麻里地區種植的臺灣杉試驗林。(圖片提供/林業試驗所)

氣候變遷下的臺灣經濟性人工林發展 環保與經濟兼容的重返綠金之路

在臺灣談到林業,尤其面對人工林時,是該加以保育,還是砍伐作為經濟活動?經濟性人工林,顧名思義,為獲得經濟利益或利潤而大規模種植樹木,主要目標是生產可以收穫且具有商業價值的森林。經濟性人工林因應各種目的而建立,例如木材生產、造紙、生物燃料或其他工業用途等,但在經濟效益外,還可以提供社會和環境效益,活絡就業機會、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碳匯效益等等。

馬糞海膽外殼堅硬,表面密布棘刺,遠看像一坨曬乾的馬糞,因而得名。

以養殖替代捕撈!馬糞海膽邁向養殖產業 白棘三列海膽完全養殖與養殖產業輔導

你在餐桌上吃過馬糞海膽嗎?馬糞海膽正式名稱為白棘三列海膽,其生殖腺鮮味十足、甘甜度高,俗稱雲丹,備受饕客喜愛。近年來澎湖地區觀光產業蓬勃發展,在觀光餐飲業者強力推薦下,白棘三列海膽供不應求,面臨巨大的採捕壓力,以致族群密度降低。為保護白棘三列海膽漁業資源,除了管制捕捉,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簡稱水產種苗場)成功開發繁養殖技術,讓這份美味能夠永續。

水之鄉農場主人許慈良和妻子詹娜雯,伉儷二人全心投入絲瓜產業。水之鄉農場主人許慈良和妻子詹娜雯,伉儷二人全心投入絲瓜產業。

絲瓜絡也想翻身當主角 許慈良讓絲瓜全株都是寶

彰化縣東南隅,位於濁水溪右岸的二水鄉,肥沃的土壤、豐沛的灌溉水源與溫暖穩定的氣候,造就其農業發展上的天然優勢。在這塊寶地種植絲瓜十餘年的「水之鄉農場」主人許慈良,不只賣生鮮絲瓜,反而另闢蹊徑,選擇大量生產絲瓜絡,更將絲瓜絡再製成文創商品,以多元生產模式將絲瓜價值最大化,翻轉單一產品因市場供需產生的價格波動困境。

友善作法的平飼蛋雞正享受沙浴。(攝影/黃毛)

農業部動保畜牧分家 盼能落實經濟動物福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2023)8月1日正式改制農業部,並設置動物保護司,這是臺灣首次將動保及畜牧分家,並提升動保在中央的行政位階,希望能改善原先行政資源不足、無法協調各行政單位等問題;在經濟利益與動物福利衝突時,也能有專責維護動物福利的單位,而非只以經濟利益為優先考量。然而,這次組織改革還是有讓人擔心之處,其中之一便是新成立的動保司與畜牧司將要如何協調未來業務,以及要如何合作與分工,以兼顧畜產經濟與動物福利。

山苦瓜改良新品種「花蓮8 號」,導入高雌花性種原,有效提高產量。

葉果兩用新思維 特殊機能山苦瓜花蓮8號

山苦瓜是原民特色作物之一,原始的野生狀態有著小小的果實,大概像乒乓球一樣的大小,每個重量大約20~30公克,植株形態像是迷你型的苦瓜。在低海拔山區有時可見到山苦瓜的蹤跡,因果實小,隨機分布在苦瓜藤蔓之中,採收費工,難以產業化大量利用。

文蛤殼有多元利用價值, 可發展循環經濟。(攝影/吳尚鴻)

廢棄文蛤殼轉世再生 終結世代汙染,口湖鄉踏出第一步

貝類的殼,無論牡礪殼、蛤殼、蜆殼或其它來源,主要成分基本都是碳酸鈣。由於含有大量鈣質,可作為家禽飼料添加物補充鈣質;或作為肥料添加物,中和土壤酸度;若加工碾成細粒,可用來塗抹牆壁;養殖業者放水清理魚塭時,可撒貝殼粉進行消毒殺菌。蛤殼再利用,不但解決環境汙染問題,也為產業帶來新的商機。

好美農漁產負責人鄭怡雯全心投入文蛤產業,積極研發常溫文蛤加工產品。

好美里農漁產文蛤加工存好味 魚塭觀光連結體感經濟再加值

八掌溪、龍宮溪出海口沖刷淤積而成的布袋鎮好美里,是嘉義縣西南隅的小漁村,因西臨臺灣海峽,身處淡、海水的交界,故浮游生物、礦物質、藻類等多元而豐富,擁有養殖文蛤的天然優勢。在地媳婦鄭怡雯返鄉創業,於2021年成立「好美農漁產」,選擇深耕文蛤產業在地創生,一步步堅定地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李宗燦三次獲得文蛤比賽冠軍,以「冠軍文蛤」受到市場肯定。

「文蛤王」李宗燦的科學養殖與營銷心法 不吃飼料的冠軍文蛤

氣候變化直接衝擊養殖漁業,颱風、寒害、極端氣候等均影響水溫與水質,細菌伺機而動,稍有不慎,養殖就「泡湯」了;即使有各種變數,位於雲林台西的李宗燦還是把文蛤養成飽滿肥美9分大!養殖業者第二代的李宗燦自創品牌,推廣台西,以益生菌養殖法拿下全臺少見的無用藥「金標章」,更一舉拿下三屆文蛤比賽冠軍,被封為「文蛤王」——這是當年半夜睡海邊工寮顧蝦的青澀少年信念,「我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打寶蛤」一家人,由左至右分別為楊宏籲、楊家泓、楊宜樺、謝粉金。

打寶蛤養出臺灣第一家有機文蛤 八年級青農姊弟返鄉

穿上青蛙裝,踩在及腰的池水當中,還在感受魚塭底層溫軟的土壤與水壓,但不能發呆,文蛤採收機可不會在原地等你!強力幫浦將水勢沖向底土,文蛤在鐵耙的翻攪中滾入網袋,連同網袋與文蛤大力掏洗掉泥沙,一顆顆閃耀著耀眼光澤,外殼圓潤的曲線彷彿也正微笑著。活跳跳的新鮮文蛤,上岸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