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學界關心 產業界期許

新局新氣象,產學共期許

農委會將於2023年8月1日正式掛牌升格為農業部,《豐年》邀請了七位產學界人士分享他們的看法: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英國牛津大學植物科學系博士黃裕銘、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退休轉兼任教師林如森、中華民國鵪鶉協會秘書長商毓銘、臺南市鹽水區農會總幹事邱子軒、雲林縣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彰化縣和美鎮農會家政指導員謝佳純。不論學界、產業界對於此事都有共同的祝福,也各自帶來不同的期許。

豬群

撲滅傳統豬瘟的最後一哩路 即日起全面拔針,邁進亞洲唯一非疫區

傳統豬瘟在豬農口中是「阿公時代就有的疾病」,從日治時代至今日現代化養豬,豬農首要任務都在防治豬瘟。而1970年代研發上市的國產傳統豬瘟疫苗,是政府控制傳統豬瘟的重點指標,透過地方獸醫和公務獸醫協力推廣,讓肉豬在7 個月的有生之年內, 施打2次的豬瘟疫苗, 成為豬農世代相傳的養豬法則。然而,經過長年追蹤與為期2年的階段測試,今(2023)年7月起,臺灣豬終於不再需要施打傳統豬瘟疫苗了!

三保一金福利政策將「傷害給付」和「職業病」納入農民職災保險給付範圍,也開辦高接梨、釋迦等不同作物保單。

兼顧農業三生 運用科技創新加值 「新農業政策」施政亮點

2016年開始的新農業政策,其中包括建立三保一金與四大農民福利體系、農田水利會改革、撲滅口蹄疫、推動畜產業轉型、移除遠洋漁業的黃牌警告、提升農產品品質、推動食農教育、擴大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提升到底產業競爭力與國產雜糧供給、強化產銷體系、推動農業省工機械化、降低農產品出口的單一市場風險、推動綠色照顧、提升農家所得等,期望臺灣農業能越來越好。

糖廠火車經常奔馳在蔗田與糖廠間,是日治時期臺灣特有的景象。

臺灣農政體制時光機 升格農業部 回首前行路

臺灣農業的行政體系始於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設立了殖產部、米穀局等單位。1948年,美國與中華民國合作成立農復會,推動數項土地改革政策,其中也包括創辦農業雜誌《豐年》。1979年,改組為農發會承接其業務。1984年,農發會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為農委會。2023年,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為因應未來農業挑戰,加入社區營造、永續經營、動物保護等觀念,以期可以與時俱進,帶領臺灣農業更加進步。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為國本」的基礎再有農民生產。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吉仲 農業永續國家才能永續 農業部全面啟動

農委會將於2023年8月1日將正式升格農業部。在組織面上,將山水土林統籌於農業部,使分工與專業能夠一體化;因應未來的農業挑戰,規劃八司七署使農業部的架構跟職能發揮的更完善;農業的生產與保育並重,在農村的發展上更加兼顧生產與農民的權益,秉持永續概念,改善農民收入來保留務農的意願;對外貿易上,更積極開發新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度。

《豐年雜誌》2023年7月號立體書封面。

《豐年雜誌》2023年7月號 新農業部署 臺灣永續 Ready Go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發行創刊號,至本期已滿73年,在這漫長歲月當中,見證了臺灣農業的發展,與主管機關體制的流變,從當年一手催生《豐年》的農復會,到今(2023)年8月1日將正式掛牌上路的農業部,豐年社73週年慶的時刻,再次紀錄臺灣農業史的重大里程碑。

斗南食物日:越光米,水稻植株的形態。

斗南食物日:越光米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斗南町越光米的故事

「稻米」是臺灣重要農業糧食作物,同時發展出專屬臺灣的米食文化,依其特性大致上可分為三類,在來米(秈米)、蓬萊米(稉米)和糯米。臺灣最早稻作種植紀錄,可追溯至3千年前的考古遺址被發現;近代臺灣稻作文化主要在明清時期,閩粵地區移民帶來的「在來米」,也就是秈米,為臺灣人主流。直到日本人來臺後,為了配合日本政府在臺政策,修建大規模水利工程及農業設施,引進日本稻雜交育種開發出「蓬萊米」,改變了臺灣米食習慣。

像春日微風的青梅。

葉間梅子青如豆 臺灣梅子從外銷轉內銷的命運進行曲

春日明亮,信義鄉梅子夢工廠人聲鼎沸,許多人圍著長桌,桌上是脆綠得如同春天微風的青梅,一顆顆圓滾滾。眾人灑上粗鹽奮力在圓盤中搓捻著,這個步驟是殺青,把青梅中酸澀的味道去除,要做一罐甜美爽口的脆梅;這也是春日即景,梅子成熟時已經走入民間生活,人人都可以自釀一罎美酒、一瓶梅醋或是一罐脆梅。

蛋雞產業如何強化競爭力並穩定生產體系成為重要課題。(攝影/黃毛)

禽舍升級、建立品牌強化食安 借鏡日本加入CPTPP 對其養雞產業的因應對策-雞蛋篇

臺灣於2021年9月22日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有鑑於貿易自由化與經濟整合、短長期風險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API)、氣候變遷、俄烏戰爭等議題,對臺灣蛋雞產業帶來的各種挑戰與影響,臺灣農業施政部門已持續研擬因應措施。日本與臺灣蛋雞產業所面臨挑戰相似,包括飼料、養殖、加工、物流、銷售等產銷供應鏈各階段的成本、勞動工資、燃料和資材成本相對較高,以及人力缺工與雞農老齡化、雞糞處理再利用仍待強化、進口雞蛋低價競爭等,故其因應自由化提升蛋雞產業競爭力的策略,值得臺灣學習與借鏡,並可提供農業施政部門制定蛋雞產業因應自由化對策的參考。

馬藍單葉對生,深綠色葉子在葉脈周圍帶有藍暈,花為藍紫色,花冠筒短圓柱形。

具多元效益的天然藍染工藝作物 林下經濟作物馬藍的栽培技術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簡稱林務局)自2019年4月積極推動林下經濟政策,除了已開放的段木香菇、森林蜂產品、臺灣金線連、臺灣山茶等項目,於2023年1月16日公告再納入馬藍(Strobilanthes cusia)作為林下經濟的選擇項目之一,增加林下副產品的多樣性,創造永續森林生態產業的效益。宜蘭大學與林務局合作,深入新北市三峽山區一處藍草田,研究馬藍的生育特性,並將研究成果科普化,於本篇提供林下經濟作物「馬藍」的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