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滅傳統豬瘟的最後一哩路 即日起全面拔針,邁進亞洲唯一非疫區

豬群

文/劉安倫 攝影/許智漢 圖片提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傳統豬瘟在豬農口中是「阿公時代就有的疾病」,從日治時代至今日現代化養豬,豬農首要任務都在防治豬瘟。而1970年代研發上市的國產傳統豬瘟疫苗,是政府控制傳統豬瘟的重點指標,透過地方獸醫和公務獸醫協力推廣,讓肉豬在7 個月的有生之年內, 施打2次的豬瘟疫苗, 成為豬農世代相傳的養豬法則。然而,經過長年追蹤與為期2年的階段測試,今(2023)年7月起,臺灣豬終於不再需要施打傳統豬瘟疫苗了!

撲滅傳統豬瘟,重拾臺灣豬的榮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擔任公職前受過多年獸醫師訓練,禽畜臨床經驗豐富。他回憶道:「早期農林廳每個月都會要求各縣市提供豬病資料並彙整豬瘟病例及報表,當年還是獸醫系學生時,曾經接觸到整欄的豬瘟病體當作解剖教材。」直至1965年以後,傳統豬瘟發生率都控制在0.02%以下,而最後一例,也在2005年通報處置後,迄今未再出現。

其實早在口蹄疫爆發前,農委會就曾提出豬瘟疫苗拔針計畫,後因口蹄疫而延至2021年正式執行,依照專家與養豬業者所建議依不同來源與分層逢機原則,分批進行小規模測試與抽驗,2年半間共取得1萬7千餘筆檢體樣本,均未發現或檢出豬瘟野外病毒,依此研判國內豬瘟發生及傳播的風險極低。

今年7月1日起,臺灣將針對國內所有豬隻進行全面拔針,並訂立1年的觀察期,如至明(2024)年6月都順利不再出現疫情,臺灣就可以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豬瘟非疫區」,2025年可望成為亞洲唯一一個,同時沒有口蹄疫、非洲豬瘟與傳統豬瘟的國家。

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從大學一路到博士畢業都是獸醫系,擔任公職前的臨床經驗豐富,甚至曾替豬、牛接生過。(攝影/許智漢)

持續監控各項高風險對象,均無發現豬瘟野外病毒

為了順利凝聚各界共識,傳統豬瘟拔針計畫自2020年起,即廣邀產、官、學、研界進行討論形塑共識,以科學及流行病學的原則,進行各項豬瘟管控點的監測工作。

(資料來源/防檢局,製圖/豐年雜誌)
防檢局召開清除豬瘟專家暨產業座談會,向養豬業者、獸醫師、疫苗製造商與關產業團體等利害關係人進行風險溝通。

臺灣目前有近6千家養豬場,多數分布在屏東、雲林兩縣。2021~2022兩年間,防檢局在600間養豬場內(占總數的十分之一)進行哨兵豬試驗。從場內懷孕母豬,其所生仔豬逢機挑選15頭,不施打豬瘟疫苗,並與其他有打疫苗的小豬混養,來觀察小豬成長過程中是否染疫,同時了解豬隻體內及環境是否潛藏豬瘟病毒。另亦遴選24家養豬場,進行階段性全場停止施打豬瘟疫苗試驗並進行監測。

同時,該計畫在2年試驗期間也針對高風險的對象進行疾病監測,分別有屠宰場淘汰的種豬1,199件、化製場斃死豬1,249件(含花蓮縣及離島)、野豬320件、種公豬精液384件、棄置死豬及海漂豬屍44件等,均未發現或檢出豬瘟野外病毒。依此結果,才於2023年開始,逐步執行種豬與肉豬拔針動作。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為了監測難度最高的野豬,防檢局與林務局以及全臺各地防疫機關如動保處、動防所跨域合作,透過山區原住民獵人大會做教育訓練,委請各地獵人採集野豬的扁桃腺、淋巴結等實質臟器樣本,交由各地工作站協助填表,並統一寄送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簡稱畜衛所)所屬的豬瘟研究組進行檢測。

檢疫專業符合國際標準,備用疫苗儲備量充足

事實上,用這些辛苦採樣的檢體進行抗原監測,結果並不全部都呈現陰性,每當出現異常的陽性反應,就需要以基因序列進一步釐清,以排除是否為野外豬瘟病毒株。

防檢局動物防疫組洪崇順技正補充解釋,停打疫苗後出現抗體異常有三種可能,一是養豬業者偷打疫苗,二是出現染病破口,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小豬從母乳中攝取到母源移行抗體。這些細微的判定,都將交予位於淡水的畜衛所豬瘟研究組,該組設有WOAH豬瘟參考實驗室,可以協助確認產銷環境中是否有豬瘟野外病毒,及拔針後豬隻豬瘟中和抗體的衰退結果,作為佐證臺灣是豬瘟非疫國的重要科學資料。

此外,為了從源頭監控疫苗數量,防檢局也在計畫初始就與疫苗廠商進行協商與調控,確保臺灣現有豬瘟疫苗足夠供應至2023年6月;同時也針對廠商庫存的疫苗,進行回購作為儲備疫苗,以避免全面停針後仍有疫苗流通於市面。

全面拔針後,為期1年的觀察期,才正是考驗的開始。在管控力道不減的前提下,徐榮彬也特別提醒,目前已管控出現疫情,最不好的情況也是回到本來施打疫苗的模式而已!」

為豬隻釘掛耳標進行哨兵豬試驗。
豬瘟血清學監測採血。

若疫情再起,撲殺補償從優判定,全額補償

正如同新冠病毒需要全民配合防疫,要撲滅傳統豬瘟,仍需仰賴豬農在第一時間主動作通報。

為了讓豬農能安心配合豬瘟拔針目標,防檢局於今年2月更新防疫撲殺補償的相關法規,以確保主動通報且經確診為傳統豬瘟的養豬場,依法撲殺的豬隻都將得到全額補償;反之,未主動通報者疫情者,將面臨新臺幣5~100萬元的罰鍰,且依法撲殺豬隻都不予補償。

與豬農更為切身相關的,仍是關於撲殺補償的計算辦法。計算基礎將依照確診當日前6個交易日內,臺灣肉品市場上至少7個最高價者,平均後所得到每百公斤肉豬的交易價格,作為最符合當時交易行情的基礎評價額;再依照仔豬、肉豬、種豬的不同類種,給予不同百分比做加乘,就能得到符合每隻豬市售行情的全額補助。

新的法規中也參照豬農的建議,從優制定傳統豬瘟撲殺補償額的加乘比例與級距。本來90公斤以上的肉豬均視為同一級距,就此拆分為90~110公斤與110公斤以上兩個級距,另外針對調高未孕或哺乳中的種母豬,提高加乘百分比至1.2倍,以期能更精準地符合豬農飼養成本。

符合國際認證的實驗室,透過倒立螢光顯微鏡判讀帶有豬瘟病毒的螢光樣本。
(資料來源/防檢局,製圖/豐年雜誌)

全面拔針,提高產業尊嚴,接軌國際

早年的臺灣,曾是養豬出口大國。全臺養豬量一度高達1千多萬頭,平均每兩個人養一頭豬,靠養豬賺取外幣每年產值高達460億元。養豬的數量,也成為媒人說親時,家族財力穩健的證明,說是豬農撐起了臺灣的經濟起飛,實不為過。

而口蹄疫爆發後,臺灣養豬業者與政府攜手,花了24年的時間疫防口蹄疫有成,終於在2020年,獲WOAH認定臺灣為不使用疫苗非疫區,臺灣養豬產業才得以自由施展拳腳。

儘管此段時間緊接而來的非洲豬瘟,在亞洲各國疫情頻傳, 多年來仍有海漂豬不時叩擾邊境;但迄今為止,臺灣仍保持著沒有本土非洲豬瘟案例,臺灣養豬技術與環境控管有成,邊境管理與防疫得當的名聲,已被世界看見。除了早年出口港澳、日本的肉品訂單外,菲律賓農業部也來臺灣進行查廠並採購臺灣的生鮮豬肉,徐榮彬也透露:「目前還有其他國家有購買意願,且雙方已在最後檢疫階段。」

現今,臺灣在養豬頭數約531萬頭, 每日屠宰量約2.1萬頭,用以供應國內約90%的內需市場,其他10%則倚靠美國、丹麥、比利時等國家進口。儘管不是每個豬農都有外銷的企圖,但光是放眼臺灣超過630億元的豬肉內需市場,養豬業者追求永續經營,勢必得提升產業水準。

徐榮彬以丹麥豬農為例,農業學校畢業後還需取得證照,才能購買足夠規模的農場土地,該國不到5千間的養豬戶, 能創造每年屠宰量將近3,000萬頭,試問「在臺灣,我們有沒有可能讓養豬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產業?」

這些年來,臺灣持續面對口蹄疫與非洲豬瘟,防疫實戰經驗豐富。從牧場端加強進入豬舍內人車裝備的消毒及環控,跨至送往市場端的運輸車輛作GPS定位追蹤。今日回過頭來面對傳統豬瘟拔針,防檢局表示有足夠的信心,但也兢兢業業,盼與豬農攜手前行,共創養豬產業美好願景!

防疫消毒車加強畜牧場區消毒。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3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