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39 頁
客座總編輯|興大農資學院副院長陳志峰 氣候變遷下蛋雞產業的轉型升級
危機也是轉機,未來幾年加速改建禽舍或是讓不適合的地方離牧,主要是因應氣候變遷,在某種程度也可以改善生物安全。但如果再有更頻繁的禽流感病毒進到臺灣,光藉由禽舍改善,並非預防禽流感的萬能解方,除了硬體建設,雞農在生物安全防護意識的提高,以及產業鏈上游生產的掌控,都必須配套性的強化,把真正的缺蛋原因找出來,對症下藥才是轉機。
斗南食物日:馬鈴薯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有「大地的蘋果」之稱的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稻米、玉米、小麥。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與波利維亞境內的安地斯山脈,臺灣自日治時期引進栽培至今,歷經80餘年來的演進,栽培產區由最初期的北臺灣逐漸南移至中南部地區。
「令太甜的水果顯得輕浮」臺灣國民水果芭樂
芭樂一年四季都吃得到,全國都有栽種,清甜爽脆,人見人愛;如同所有的水果一般,芭樂在臺灣歷經百年發展,在無數農民和研究人員的努力下,集最好的風土、最美的水源、最炙烈的陽光,成就臺灣國民水果。
農業與光電發展雙贏願景 印德能源計畫:農村地區能源獲取案例介紹
印度的農業及其相關活動雇用了總勞動力的54.6%,貢獻國內生產總值(Gross value added, GVA)17.8%,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經濟體的國家,且印度的耕地面積位居全球第二,占比接近全國土地的60%。
臺灣唯一可做為飲用的原生山茶:臺灣山茶 林下經濟作物栽培管理及其效益評估
農委會林務局自2019年4月施行林業多元輔導方案、推動林下經濟,已陸續開放段木香菇、木耳、森林蜂產品、臺灣金線連、臺灣山茶、天仙果與馬蘭等品項,作為林農可於森林區域生產的產品,在維繫森林生態與森林覆蓋的前提下,已創造出活絡山村社區及原住民部落周邊綠色產業的效益。林試所於本篇提供本土特有的臺灣山茶於林下種植的栽培管理方式與效益評估。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二》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他逆境(中)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本篇為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的中篇,主要談到土壤有機質對降低乾旱造成損失以及地下水的功能。
臺灣永續棧 連結知識、政策與治理,推動臺灣永續轉型
臺灣現在有眾多永續發展議題的挑戰,例如生態保育、氣候危機、淨零轉型、河川與空氣汙染、以及國土開發等。這些重大而急迫的議題經常沒有獲得足夠的正視,而爭議出現時,相關的公共討論也無法根植於紮實的知識基礎。在此同時,這些永續議題相關的學術研究,仍局限於單一學術領域,或缺乏從知識到行動的作為,因而研究成果難以轉化為政策與落地實踐。顯然地,臺灣在邁向永續轉型的過程中,從知識、到政策、到治理行動,這三者之間仍然存在重大的缺口需要被改善。
食味佳、黏度高又豐產 超好吃山藥「桃園5號-金豐」
臺灣山藥2021年栽培面積為459公頃,北部地區以新北市為大宗,栽培面積36公頃,主要栽培馴化野生種,供鮮食料理用,產期約於10月至12月間。由於馴化野生種山藥對於北部地區土壤適應性強,因此廣泛蒐集野生種原,選優進行雜交,篩選食味感官佳、黏度高、豐產且適合鮮食料理的後裔,進行後續育種流程,以育成優良新品種,提供北部休耕地轉作新選擇,擴展山藥新產區。基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簡稱桃園場)經10年品種選育,選出新品系TYY15014,具備上述特點,極適合熟食兼生鮮食用,2021年10月7日登記命名為山藥新品種「桃園5號-金豐」。
超鬧超深入!綠合農場用玩樂傳遞食農與永續
親近農村、感受土地,這樣的想望存在許多人心中,對於在臺北長大、生活、工作的邱照明和吳昭燕夫妻也是。6年前兩人毅然放下穿西裝開名車、透支健康的房仲業和設計工作,踏上下鄉尋找人生烏托邦的旅程,第一道現實關卡:沒土地、沒技術、沒資源的「三無農民」可以從農嗎?隨著主打親子體驗的農場經營日漸穩定下來,他們又給了自己第二道挑戰:當各地多元的農村小旅行正夯,如何真正把永續生活化的理念置入參與者的日常?這個答案還在生長,但兩人的故事,或許能帶給有志轉行從農的人一點力量。
用年輕人的視角感受茶 阿里山亮點茶莊兄弟檔,銪茗堂茶園與飲山郁茶館
近年來,茶席文化逐漸形成風潮,不論是嘉義縣政府舉辦的博茶會,還是阿里山四季茶旅,都頗受遊客喜愛,這根基於大阿里山地區歷史悠久的茶產業文化。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簡稱農糧署)自2014年開始評選「亮點茶莊」,仿效歐洲葡萄酒莊,鼓勵業者從生產、製造、銷售,進一步發展兼具觀光、文創、體驗的六級茶產業,至今選出36家,嘉義縣番路鄉就占了2家,由隙頂在地茶農世家生力茶業的第二代黃昶銪、黃昶升兄弟檔包辦。自小打下的基本功,加上不同發展方向,兄弟登山,卻各自努力出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