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知道與不知道的臺灣文蛤 審慎引種養殖以保護原生種

淡水河口的野生文蛤貝殼飽滿漂亮。

淡水河口的野生文蛤貝殼飽滿漂亮;個體的花色變異大,是臺灣文蛤經DNA鑑定才確立為獨立物種的原因之一。

文.圖/莊世昌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海洋漁業組聘用助理研究員、蕭聖代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海洋漁業組副研究員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今(2023)年3月在國際期刊《軟體動物研究》(Molluscan Research)中發表研究,透過DNA鑑定,證實臺灣常見的市售養殖文蛤為臺灣原生種,正式更名為「臺灣文蛤」(Meretrix taiwanica)。本篇由水試所調查研究團隊撰文,介紹臺灣文蛤的品種溯源歷程與其對文蛤養殖產業的意義。

文蛤的生態

文蛤在動物分類中歸屬於雙殼綱(Bivalvia)、簾蛤科(Veneridae)、文蛤屬(Meretrix),主要分布於東亞、東南亞與東非等地區的河口或海邊,因此其英文俗名為「Asia hard clam」。文蛤為偏海水的物種,主要棲息環境為海洋沿岸的沙泥地、低潮帶的沙灘地、半淡鹹水的河口域等。

文蛤為潛沙性貝類,其會利用前端的斧足鑽潛、插立到沙層中,僅露出後端的出水管與入水管伸出沙表面,埋棲的深度大約為殼長的2~3倍,冬天水冷時會潛到較深的沙裡,夏天水暖時就埋得較淺。海水經由入水管進入文蛤的鰓部進行呼吸與攝食,最後將不能消化吸收的廢棄物經由出水管排遺出去,若在退潮時沙灘露出水面,則會閉殼縮回水管。

文蛤的攝食方法為濾食性,將海水吸入殼內的外套腔中,透過鰓與唇瓣將食物顆粒攔下,主要取食微小的浮游藻類和底棲矽藻,或是大小差不多的原生動物、無脊椎動物幼蟲、有機碎屑等。

文蛤雖然沒有腳,但其實有不錯的移動能力,會隨著成長過程在潮間帶、低潮帶、潮下帶等區域改變棲地。主要的移動方式有3種,一是小蛤會隨著潮水沖流時滾動;另有一種特別的移動方式,是會從水管分泌出長約20~50公分的透明黏液帶漂在水裡,藉由水流的力量讓文蛤懸在水中順流移動;而當文蛤逐漸長大至超過5公分後,黏液帶已經帶不動貝殼,改以強壯的斧足在沙地上爬行,但此後能移動的範圍就小很多。

文蛤內部組織構造。

文蛤的分類

目前全世界已記錄的文蛤共有15種,如Meretrix meretrix, Meretrix casta, Meretrix ovum, Meretrix planisulcata, Meretrix lyrata, Meretrix lamarckii, 和 Meretrix attenuata等,許多種類的文蛤可以利用其殼形、花色、生長肋、殼內的套線彎與絞齒等特徵分辨種類。

但,麗文蛤(Meretrix lusoria)、中華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普通文蛤(Meretrix meretrix)與最近發表的臺灣文蛤(Meretrix taiwanica)等種類,因彼此間的外部形態非常相似、遺傳結構複雜,而難以確定彼此間的分群或分類的關鍵特徵,因此在分類學中被視為複合種群(species complex),造成鑑定錯誤的情況延續至今。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經過3年的採樣調查與分類研究,目前可確定臺灣的文蛤種類有3種,分別為臺灣文蛤(M. taiwanica)、韓國文蛤(M. lamarckii)與皺肋文蛤(M. lyrata),而過去記錄的麗文蛤(M. lusoria)、中華文蛤 (M. petechialis)、普通文蛤(M. meretrix)等則皆為臺灣文蛤的誤鑑。造成錯誤鑑定的原因,即因前述4種的殼形等外部形態特徵相近、個體間的花紋變異大,必須仰賴目前發展的DNA鑑定技術才能釐清其種間差異。

依據過去藍子樵教授建立的文蛤名錄,當時將學名Meretrix meretrix訂為臺灣文蛤,基於水試所的研究結果與命名,因此建議臺灣文蛤的中文名稱仍沿用,學名則訂正為目前發表的Meretrix taiwanica,而Meretrix meretrix則建議譯名為普通文蛤,另Meretrix lusoria則建議其中文名稱為麗文蛤,如此較能符合其拉丁學名的語意。另外尚有一種花色非常特別的虎紋文蛤(M. tigris),但由於其標本非常稀少,關於其分類地位則仍有疑義,目前可找到標本包括在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典藏一個正模式標本(holotype),但只有外殼、缺乏組織保存的DNA資訊,另外兩個副模式標本則可能保存在私人研究者處,未能尋獲其他個體或標本來檢視。

臺灣文蛤與相近的種類間,難以由外形辨別差異。
臺灣文蛤與相近的種類間,難以由外形辨別差異。由左至右依序為麗文蛤、中華文蛤、臺灣文蛤,可見彼此間殼形相近。

臺灣產文蛤種類介紹

臺灣主要養殖的文蛤種類即為臺灣文蛤,其在臺灣的族群數量最多、分布最廣,於西部沿海灘地與半淡鹹水的河口都有野生族群分布。在市場上看到的臺灣文蛤大多為人工養殖,養殖期通常為1~2年,養至殼長約4公分左右便可上市販賣;韓國文蛤的殼長較長,通常超過6公分,外觀狹長、殼高相對較扁,偏好純海水環境的海邊灘地,主要出現在宜蘭、臺南及金門等面浪的沙灘,在市場上較不常見,不過在日本本島、沖繩等地則為常見食用物種;皺肋文蛤的體型較小,殼長約3公分,殼表上具有明顯的生長肋紋,通常呈白色,在臺灣的數量最少,僅偶爾在臺中沿海或市場發現,但其在東南亞為重要的文蛤食用種類,近年在市場偶爾可見的「越南白蛤」即為本種。

「文蛤」在臺灣閩南語的唸法為蚶仔(ham-á),或稱為粉蟯(hún-giô),其中蚶仔是來自日文的ハマグリ(浜栗)(HaMaGuRi)。另一個常被弄混淆的則是蜊仔(lâ-á),其指的是在淡水的河川溪流中出現的「蜆」,所以在市場買來的「蜊仔」可別當成「蚶仔」一樣丟到鹽水裡吐沙。

臺灣產的3種文蛤。
臺灣產的3種文蛤。由左至右依序為臺灣文蛤、韓國文蛤、皺肋文蛤。
生長在河川溪流中的臺灣蜆。
生長在河川溪流中的臺灣蜆。

臺灣文蛤的養殖

臺灣的文蛤養殖歷史始於1920年代日治時期,最早可追溯至1925年日人多田榮吉擔任淡水街長,由日本九州佐賀縣引進300斤的麗文蛤在淡水河河口放養,並引進日本耙文蛤的採捕方法。目前在關渡的淡水河口仍保有傳統的耙文蛤漁法,淡水河口在過去更曾為臺灣重要的文蛤種苗產地。

臺灣早期的養殖方式,為鋪放文蛤種貝或黑砂苗在西部海岸沙地或河口灘地。在1970年代,臺灣發展出魚塭養殖模式取代潮間帶放養,水試所更於1980年成功開發文蛤種貝的催熟、採卵、授精、孵化、育苗等人工繁殖技術,讓文蛤養殖可以人工苗取代天然苗。近年日本為復育當地的麗文蛤族群,也帶其種貝遠道至臺灣,請水試所臺西試驗場協助培育種苗進行放流,可見臺灣的文蛤養殖技術在國際上也是獨步全球。

耙文蛤漁法使用的漁具。
耙文蛤漁法使用的漁具。
淡水河口的黃進興船長使用傳統的耙文蛤漁法捕撈野生文蛤。
淡水河口的黃進興船長使用傳統的耙文蛤漁法捕撈野生文蛤。

淡水河口的文蛤研究緣起

隨著淡水河的環境改變而天然種苗減少,新北市淡水區漁民表示淡水河文蛤產量已逐年下滑,且淡水區漁會質疑河川環境改變造成下游河床淤積,而大幅影響近年的野生文蛤採收數量。因此委託水試所,針對天然棲息於淡水河口的野生文蛤就其棲地分布、底泥等環境條件等進行調查,以期協助野生文蛤棲地環境的保育及資源的永續利用。

調查研究的開端需要先確定種類,有了正確的種類鑑定,後續研究資訊才能正確歸類與累積。但由於過去臺灣的文蛤養殖歷史,導致臺灣養殖的文蛤被當成原產於日本的麗文蛤,加上麗文蛤、中華文蛤與目前已成立為新種臺灣文蛤的分類資訊與鑑定非常混亂,因此在研究過程中遭遇到最大的困難便是基於過去鑑定錯誤的資料,造成在檢視標本或比對圖鑑的種類鑑定常會感到困惑,比如說看起來明明一樣的文蛤標本或照片,有的地方鑑定為麗文蛤,別的出處卻鑑定為中華文蛤。

因為在形態鑑定文蛤的過程中發現疑難,研究人員轉而利用DNA序列進行鑑定。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可以利用一段獨特的DNA序列來分辨種類彼此間是否為同種或不同種,並將之稱為生命條碼(DNA Barcode)。

水試所花費3年在臺灣各地進行文蛤調查與採樣,並收集亞洲鄰近地區的文蛤樣本,重新建置標本庫及DNA資料庫,透過DNA序列比對,發現臺灣、日本、中國等地的文蛤可清楚分為3個不同分支,才真正確定了這3個來自不同地區的文蛤分支皆為不同的種。之後更利用包括殼長、殼寬、殼高、齒槽寬與長、後背緣殼長與高、韌帶長等10個以上的外部形質量測,以多變量分析證明其3者在形態上也可分為3群,最終確認臺灣的文蛤其實是與麗文蛤、中華文蛤等不同的新種,也間接地解決了這個文蛤複合種群的問題。

研究人員隨淡水河口黃進興船長採集野生文蛤,並進行調查。
研究人員隨淡水河口黃進興船長採集野生文蛤,並進行調查。

展望與結語

文蛤為臺灣重要的養殖貝類,有長久的養殖歷史,也為餐桌上常見的美食佳餚,國內許多專家投入研究,推動文蛤養殖技術的進步,水試所也在2019年彙整了相關研究成果,出版《文蛤科學化養殖》等技術手冊,協助產業發展,近年更結合光電產業,開發漁電共生。臺灣文蛤的新發現,更提醒養殖業界對於引種養殖需謹慎為之,以避免引入外來種,影響臺灣的原生文蛤。

隨著文蛤人工養殖的發展,天然種苗的來源將益形重要,其可避免近親繁殖造成的基因窄化、減少遺傳疾病等養殖問題的發生。而文蛤在臺灣沿海有豐富的天然族群,如同享有基因庫寶藏,透過科學研究的進展,我們更增添了對其生物學的瞭解、認識臺灣的生物多樣性,也希望藉此能提升大家對海洋生態保育的關心。

文蛤棲息於海岸與河口,與人類的生活環境相臨,沿海社會的經濟發展與土地開發、工業廢水與都市廢水的排放汙染等都將影響文蛤等生物的自然棲息地。保有良好的天然環境,我們與後代子孫才能持續享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有興趣的讀者在閒暇放假時,不妨與親朋好友一起造訪海邊沙灘,帶個小耙子,抱著感謝的心,體驗扒野生文蛤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