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這不是泰國蝦!原生蝦種「青鬚仔」刺足沼蝦 幼苗培育技術初步建立

刺足沼蝦為臺灣原生種淡水蝦,生長適應臺灣氣候的環境,野生種原豐富,而刺足沼蝦的肉質也比羅氏沼蝦來的Q彈扎實鮮甜,且肌肉表面紋理具有花紋。因此刺足沼蝦除了體型大,兼具觀賞及食用性等優勢外,是極具成為臺灣新養殖物種的潛力;水產試驗所嘗試建立刺足沼蝦保種及種苗繁殖初步技術,期望刺足沼蝦能成為重要的淡水蝦養殖物種之一。

淡水河口的野生文蛤貝殼飽滿漂亮。
豐年雜誌
你所知道與不知道的臺灣文蛤 審慎引種養殖以保護原生種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今(2023)年3月在國際期刊《軟體動物研究》(Molluscan Research)中發表研究,透過DNA鑑定,證實臺灣常見的市售養殖文蛤為臺灣原生種,正式更名為「臺灣文蛤」(Meretrix taiwanica)。本篇由水試所調查研究團隊撰文,介紹臺灣文蛤的品種溯源歷程與其對文蛤養殖產業的意義。

《豐年雜誌》2023年8月號立體書封面。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8月號 神奇寶貝 臺灣文蛤揭密

臺灣文蛤證實是原生種的新聞,引發網路廣泛的「蛤?」熱潮,對於豐年編輯群,更多是對現代文蛤養殖究竟怎麼一回事的想像。待實際踏上富含水、陸資源的「倒風內海」沙灘,在退潮中的海水中「摸蛤兼洗褲」,想到文蛤從生長、被挖掘,最後上桌成為美味佳餚,驚嘆:臺灣文蛤,真正神奇寶貝!

康氏馬加鰆性情兇悍,活力旺盛。(照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新聞
海上受精技術成功 水試所獨步全球 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首例

作為傳統小吃美食的土魠魚(康氏馬加鰆),滋味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團隊今(30)日宣布,繼去年完成黑䱛人工繁殖首例的技術,今年更順利以海上受精技術成功完成康氏馬加鰆人工受精,進而孵化魚苗,為臺灣的水產養殖漁業突破全新進程。

吳郭魚加工後的剩餘物。(照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新聞
好消化魚蝦更愛吃! 水試所研發水解魚蛋白粉 蛋白質含量高達八成

水試所針對臺灣大宗加工魚種,開發全新水解技術,從加工剩餘物萃取「水解魚蛋白粉」,蛋白質含量高達72%至88%,不僅誘引魚蝦進食的效果更好,而且胜肽分子小,營養也更容易吸收。

研究發現殼色基因和成長基因有所牽連,因此顏色和成長速度可作為文蛤選育的標的。圖為一般養殖業者產品,非選育研究之文蛤。(攝影/王士豪)
新聞
養殖文蛤也有育種研究!蛤殼形態和分子遺傳標誌雙管齊下 選育更優質的文蛤

文蛤養殖一直是臺灣貝類養殖的大宗,根據漁業年報資料顯示,2021年文蛤養殖面積約8,000至9,000公頃,佔整體陸上養殖面積25%,產量近4.9萬噸,產值約新臺幣40億元,佔總體鹹水魚塭產殖25% 和貝類產值47%;水試所研究團隊利用形態標誌和分子遺傳標誌,針對不同地區成長的文蛤進行殼色分析,並作為育種的參考。

鬼頭刀(鯕鰍)遍布於全球各大洋熱帶和亞熱帶水域;因獵捕飛魚的習性臺灣俗稱「飛魚虎」,而鬼頭刀追逐飛魚的場面也可在世界知名小說《老人與海》中看到。 (圖片來源/Bernard DUPONT@flickr CC BY-SA 2.0)
新聞
海魚資源要永續 養殖研究先探路:鬼頭刀人工繁殖試驗研究

伴隨全球海洋資源捕撈壓力與日俱增,鬼頭刀需求也大增,造成資源量及體型皆有略減及小型化之趨勢,鬼頭刀永續利用議題受各國重視。本研究主要目的在開發鬼頭刀增裕技術,建立鬼頭刀人工繁殖、育苗技術及基礎資料等,以提供未來進行鬼頭刀培育增殖及其他洄游性魚類育苗之參考。

新聞
漆黑的殺手,罕見卡氏尖頷烏鯊臺東現蹤

水產試驗所進行例行性臺東海域魚類相調查時,在臺東縣東河鄉外海350公尺深處捕獲5尾罕見小型鯊魚,經鑑定後確認為臺東新記錄的卡氏尖頷烏鯊

新聞
開發新品系!水試所可生產100%全雄性臺灣鯛魚苗

臺灣鯛是臺灣養殖業產量最多的魚種,水試所多年來將臺灣鯛列為重要研究項目,持續進行遺傳育種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