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開發全球首例尾斑鈍鰕虎人工繁養殖 可望降低野外採捕壓力

水試所成功開發尾斑鈍鰕虎人工繁養殖技術,可穩地生產魚苗。(圖片提供/水試所)

尾斑鈍鰕虎(環帶鰕虎)是海水養殖觀賞水族中常用來維持魚缸環境的「功能性生物」,歐美市場每尾單價約35美元,但尾斑鈍鰕虎是珊瑚礁生態系魚類之一,人為採捕已造成生態環境壓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成功建立全球首例尾斑鈍鰕虎人工繁養殖技術,可望替代野外採捕,研究成果已在2023年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Fishes(魚類)及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Aquaculture(北美水產養殖)。

尾斑鈍鰕虎(White-barred goby, 學名:Amblygobius phalaena)具多變體色及濾食底沙的習性,常被用來維續海水珊瑚缸中的底沙,保持底沙潔白如新,國內市場多俗稱為「環帶翻沙鰕虎」或「環帶鰕虎」。國際水族業者多自菲律賓、印尼等國海域捕撈供應市場需求,在臺灣周邊、澎湖、小琉球、東沙及南沙等海域也有族群分布。

尾斑鈍鰕虎種魚。(圖片提供/水試所)

水試所助理研究員邱沛盛表示,海水魚繁養殖技術開發傳統上會以培育小丑魚魚苗的方法入門,但水試所研究發現,尾斑鈍鰕虎魚苗初期攝食餌料不是小丑魚所攝食的輪蟲,在改用體型比輪蟲更小,約40至60微米的纖毛蟲及剛孵化仍為擔輪子幼生(trochophore)型態的牡蠣後餵食成功,並找到接近其棲息地的適當水溫、鹽度等水質環境條件,成功開發人工繁養殖技術。

國際著名水族業者Biota公司2023年成功開發菲律賓鈍鰕虎、林氏鈍鰕虎及尾斑鈍鰕虎3種鈍鰕虎屬魚類繁殖技術並上市,但其繁殖技術為商業機密、未公開,林試所尾斑鈍鰕虎人工繁養殖技術同年發表,是學術發表的全球首例。

邱沛盛指出,國際水族市場的尾斑鈍鰕虎仰賴野外捕撈,但野外捕撈個體歷經長途運輸死亡率高,也不適應水族箱環境、不吃人工飼料,通常飼養時會採食水族箱底部藻類,藻類吃完就日漸消瘦、衰亡,形同消耗品,增加野外捕撈壓力;少數經水族業者馴餌的個體,可食人工飼料,但可能以較高單價販售。

50日齡的尾斑鈍鰕虎魚苗。(圖片提供/水試所)

水試所人工繁養殖個體,在魚苗經過三輪投餵餌料生物階段、約35至40天後,即可改餵人工飼料,民眾可以水族箱穩定飼養,水試所未來將技轉人工繁養殖技術供國內業者應用。

尾斑鈍鰕虎在歐美市場每尾售價約30至38美元(約新臺幣980至1,245元) 之間,國內價格則約為新臺幣150至200元不等,邱沛盛說,售價差異主要反應自野外捕撈運輸、多層販售至目標市場的成本,水試所尚未評估尾斑鈍鰕虎人工繁養殖所需成本,但人工養殖個體因生長穩定,售價通常也會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