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粉、產蜜的蜜蜂是物種間結盟的一大代表。(圖片來源/Gary Yost on Unsplash)
新聞
生之奧義》跨物種結盟的觀點:走向相互依存的生態政治

與其訴諸對自然的愛、或煽動末日的恐懼,比較能呼應時代挑戰的一條路,是去生活——讓我們以廁身眾生物間的生物之姿、像牠們一樣置身編織裡那樣地,去感受、去生活,共享祖先傳承與生命方式,共享共同命運,共享連帶的脆弱性。

山是全志祥生活的一部分,但他小時候並不喜歡狩獵,在父親過世後二、三年才重拾獵槍尋找與父親的回憶。(圖片來源/全志祥提供)
新聞
移除上千埃及聖䴉!下水入田顧魚塭的布農獵人全志祥

拾起獵槍,下山從事移除埃及聖䴉的工作,原本不在全志祥想像中,但沒想到因緣際會可以讓他們有機會發揚獵人精神、重拾獵人尊嚴,是「很不可思議」的過程與轉變。

新聞
尋找永續耕作的折衷方案:生態與人為不是一百分與零分

即使是最受悉心照顧的農田,我們也都需要自然。為了永續經營這些農田,我們需要找到可行的折衷辦法。對大多數農田而言,絕對找不到完美的片面解決方案,一昧保護荒野或是一昧提高生產都無濟於事。我們需要重新讓農業與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讓兩者進一步疏離。

新聞
從傳統農作到明日家園 我們曾誤以為人類征服了自然

一整部農耕史,實際上講的就是世人嘗試克服生產過程中大自然所施加的限制,而且這份努力常以失敗告終。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土壤的肥力。農民藉由無止盡的試驗,透過從錯誤中學習的艱辛方法,發現以下這件事:如果過度利用土壤,生態系統將會崩潰,而且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亦將遭受破壞。

農觀點
當澎湖最後一隻臺灣招潮蟹消失?青螺復育栽植紅樹林何罪之有/范貴珠

筆者雖然長期從事紅樹林相關研究工作,認為栽植紅樹林需經審慎評估後再作決定。然而,澎湖青螺濕地原本有紅樹林存在,在堤岸限制範圍內小面積復育栽植,目的僅是提供各單位進行生態及自然教育場所,實不應在未嚴謹查證情況下,背負導致澎湖臺灣招潮蟹滅絕之罪名。

新聞
光電遇見生態─布袋鹽田發展太陽光電歷程

臺灣位處候鳥東亞澳遷徙線中央,為眾多水鳥過境及度冬重要棲地。臺灣沿海溼地過往也因填海造陸、圍墾魚塭及沙源流失等原因,導致西部泥灘地大幅縮減與劣化。在自然溼地不斷減少下,人為溼地保育水鳥功能逐漸受到重視,研究指出水田、魚塭及鹽田成為水鳥替代棲地,減緩自然溼地破壞產生的衝擊。但是隨著太陽能光電的發展對於土地的需求,西南沿海廣大的廢曬鹽田成為光電板設置的選項,因而引發綠能光電發展與鹽田生態保育的爭議。

養殖午仔
封面故事
不只是午仔,是午仔大家族

午仔為馬鮁科,我們在魚市場最常看到的是帶有四根游離絲狀軟條的四指馬鮁。實際上,臺灣的午仔家族有更多成員,海中野生跟魚塭養殖的也是不一樣的午仔

新聞
只在元宵到媽祖生期間出沒,這個全世界僅存的「澎湖章魚」快要消失了!

澎湖的章魚種類相當多,澎湖人說到章魚,他們腦海中浮現的肯定是一斤動則千元的澎湖章魚。這個尚未被命名,疑似為澎湖特有種的物種,每年只出現在元宵後到媽祖生之間,是澎湖人相當喜愛的水產品之一,但近年因棲地被颱風破壞、過度捕撈等問題,讓物種數量急遽降低,專家表示,延長禁捕期一周、合理捕撈,且重建棲地才能有效復育資源。

封面故事
【林青峰 ╳ 白欽源】等待山靈回望的瞬間

走進大自然,我們能夠看見什麼?眼前萬叢的綠是被視為孤獨的山頭, 還是連綿豐碩的森林?在生態攝影的世界,從宏觀到微觀,當攝影者為了等待畫面耗費數日無功而返時,心中卻期待著下一個等待。

新聞
讓動物安心成家,林華慶:串連棲地、打造社區居民有感的森林

臺灣首部利用空拍技術記錄自然保護區域的紀錄片「保島」,將臺灣從高山到濱海的棲地環境和物種生態多樣性留下許多珍貴畫面,也凸顯目前約占臺灣陸域面積19%的95處自然保護區域,對國土保安、野生動物棲息、維護生態多樣性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