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受精技術成功 水試所獨步全球 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首例

康氏馬加鰆性情兇悍,活力旺盛。(照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康氏馬加鰆性情兇悍,活力旺盛。(照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文/郭正偉、實習記者王韋柔

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作為傳統小吃美食,滋味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國際目前尚未有康氏馬加鰆人工繁養殖相關報告,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團隊今(30)日宣布,繼去年完成黑䱛人工繁殖首例的技術,今年更順利以海上受精技術成功完成康氏馬加鰆人工受精,進而孵化魚苗,為臺灣的水產養殖漁業突破全新進程。

康氏馬加鰆受精卵。(照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康氏馬加鰆受精卵。(照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臺灣的土魠魚9成來自澎湖海域。」水試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翁進興表示,洄游性的康氏馬加鰆,主要捕撈產期以冬季至初春為主。根據漁業署統計年報,2001年沿近海康氏馬加鰆產曾達3,200公噸高峰,但近年已下滑至500公噸左右。

水試所表示,土魠魚為游泳能力強的洄游性魚類,體表無鱗片保護,釣獲死亡率高,國際上目前未有繁養殖相關報告。

為增裕臺灣水產資源,水試所團隊精研康氏馬加鰆生殖期與相關生物學資訊,更以3年多的時間,研究、紀錄16,000尾以上的康氏馬加鰆。水試所專家與漁民攜手合作,搭乘研究船至海上定置網採集優質種魚,即時在船上進行海上人工受精作業,歷經多次試驗,今年首度成功受精,並孵化魚苗。

海上受精與受精卵孵化情況。(圖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海上受精與受精卵孵化情況。(圖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翁進興說,康氏馬加鰆育苗不易,「第一批受精卵約12萬顆,只有收成206尾魚苗。第二批約18萬顆,只孵育出406尾魚苗。」

「近幾年氣候不穩定,冬天越來越短再加上暖冬,能捕獲時間短,相對漁獲就會減少。」與水試所合作的定置網的船長蔡宗衛說:「產量減少,漁民也很想做復育,但是專業技術不足。當水試所提出要作土魠魚育種時,我們當然全力配合。」

「土魠魚是相當凶悍的物種。成長速度很快,目前以室內設施養殖49天,體長約已20公分左右。」水試所所長張錦宜說,康氏馬加鰆魚苗目前在育成中心以室內設施方式養殖,計畫明年展開澎湖海域的箱網養殖試驗,若培育順利,未來將進一步試驗陸上養殖,並提供技轉給漁民,期待發展臺灣土魠魚養殖。

康氏馬加鰆成長速度快,45天體長可達7至15公分。(圖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康氏馬加鰆成長速度快,45天體長可達7至15公分。(圖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農委會副主任委員陳添壽表示,「海洋資源面臨耗竭,過度捕撈、棲地環境,都影響漁業產量的穩定。需要漁業跟海洋科學家填補這一塊。」他認為水試所的努力與研究有目共睹,也對臺灣未來水產養殖發展深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