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康氏馬加鰆
總統賴清德:不會因對美關稅談判犧牲農漁業 肯定土魠魚人工養殖成果
因應美國川普政府實施「對等關稅」,總統賴清德繼與科技產業、中小企業座談後,今(18)日再於嘉義朴子與養殖產業業者座談。賴清德強調,「我們不會因為要去談判,把農漁業犧牲掉」,他並提及,臺灣農漁業很辛苦,但也有很好的成果,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人工養殖土魠魚已經成功,未來有望成為養殖水產新品項。
水試所養殖土魠魚首見性成熟 人工繁殖種魚有望4至6月間達成完全養殖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112年5月以野外捕撈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成功於海上受精人工繁殖出第一代(F1),魚苗生長至今已約700天,體重近7公斤,已創下人工養殖世界紀錄,相關成果今年1月發表國際期刊《國際水產養殖》(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水試所並於近期首度發現F1種魚有成熟的卵巢與精巢,有機會於今年4至6月間自然受精產下F2,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
海上受精技術成功 水試所獨步全球 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首例
作為傳統小吃美食的土魠魚(康氏馬加鰆),滋味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團隊今(30)日宣布,繼去年完成黑䱛人工繁殖首例的技術,今年更順利以海上受精技術成功完成康氏馬加鰆人工受精,進而孵化魚苗,為臺灣的水產養殖漁業突破全新進程。
土魠魚羹其實是葡萄牙料理?專訪鄭維中追查土魠魚和虱目魚身世之謎
「土魠」這個詞在清朝方誌出現前,鮮少在更早的文獻中出現,幾乎可說是憑空跑出來的名稱。但土魠魚又不是外星人,當然不可能之前都不存在,卻突然出現在清領時期的臺灣,因此引起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鄭維中好奇:在荷治、明鄭時期的土魠魚到底是怎麼來、又怎麼成為臺灣特產的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