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水產試驗所112年5月以野外捕撈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成功於海上受精人工繁殖出第一代(F1),魚苗生長至今已約700天,體重近7公斤,已創下人工養殖世界紀錄,相關成果今年1月發表國際期刊《國際水產養殖》(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水試所並於近期首度發現F1種魚有成熟的卵巢與精巢,有機會於今年4至6月間自然受精產下F2,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
土魠魚因肉質鮮美,頗受消費者喜愛,每逢農曆年節期間每尾售價動輒破萬元。但因身價不斐,導致過度捕撈,再加上氣候變遷影響,資源量也從2002年的6,600公噸遞減至2023年的522公噸;因此,水試所多年前即開始致力於土魠魚的人工繁養殖研究,期望提供捕撈以外的漁獲來源。
土魠魚(攤上最左側魚種)肉質鮮美,市場價格高。(攝影/游昇俯)
因土魠魚野性強,魚苗游泳速度快、經常發生魚隻互相攻擊、衝撞池壁或跳池死亡的情形;1940年代澳洲曾完成人工授精,但推估因不清楚魚苗適合餌料、養殖空間不足等因素,魚苗僅長至14公分便無法繼續養殖。
水試所自112年5月首創土魠魚苗人工孵化F1後,透過改良餵飼餌料,並提供較大空間環境養殖,得以讓F1存活人工環境至今已達1年10個月、約700天,體長長至8、90公分,約7公斤重。
水試所助理研究員邱沛盛表示,野外自然環境下的土魠魚個體一般須長至10公斤以上才會性成熟,13至15公斤魚隻普遍有生殖腺;所內日前解剖跳池的土魠魚隻樣本,首度發現精巢、卵巢的發育,所內養殖土魠魚尚有2、30尾,有機會於今年4至6月間自然受精產生授精卵,朝向完全養殖邁進。
- 豐年雜誌去年11月號報導水試所土魠人工養殖歷程及進度:水試所拚復育「白金」:野性強卻嬌貴 克服習性是養殖考驗
在人工環境中養成的土魠魚成魚。(圖片提供/水試所)
陸上養殖土魠魚雌魚,大約培育300天達到性成熟。魚隻體長62公分,體重2,200公克。(圖片提供/水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