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以來有多次降雨,導致國內主要梨產區普遍可見赤星病發生,災情慘重。梨農、寶島甘露梨育種者劉申權便推估,今年全臺梨農防治赤星病增加農藥用量,就得多花到1.5億元。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表示,梨赤星病病害型態較特殊,梨與龍柏為交替寄主,使用化學藥劑防治,以施藥於龍柏防治效果較佳;赤星病是透過風雨傳播,建議果農搭設防風網阻隔,可降低梨樹染病50%至60%。
赤星病是真菌性病害,在梨樹上會出現鬍鬚狀的「春孢子器」病徵,但春孢子不會直接感染健康梨樹,而是感染另一寄主植物龍柏,在龍柏上形成「冬孢子角」的病徵,冬孢子產生「擔孢子」再隨著風雨飄散,感染健康的梨樹。擔孢子會感染梨的幼果、枝條、葉片、葉柄等部位,但不會感染樹幹。
梨葉背形成鬍鬚狀的「春孢子器」病徵。(圖片提供/劉申權)
春孢子。(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龍柏出現「冬孢子角」病徵。(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冬孢子。(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劉申權表示,往年赤星病好發在3、4月間,今年2月就已見蹤,以前用藥防治10天噴一次,今年鄰里100公尺內有種植龍柏的重災區,3天噴一次藥還是不見效,葉子、果實無一倖免,辛勤投入將「一毛錢也收不回來」;他自己栽培5分地染病程度約2、30%,光買農藥就多花了2、3萬元,若一甲地得多花5萬元,全臺扣除梨山的梨產地約4千公頃,保守計算就得至少多花藥錢1.5億元。
劉申權指出,梨園100公尺內有龍柏的是赤星病重災區,但即使果園距離龍柏1至3.5公里也會被感染,染病程度大約10%至20%;高接梨因花萼朝上,赤星病感染八成從花萼開始,當病斑如原子筆芯時還有機會削掉,當病斑如筆徑大時,若是挖削得太深,果實將來就只能作為次級品。他認識臺中東勢軟埤坑「重災區」的果農,即使自建隔離圍牆屏擋病菌飄散也無效,梨農苦不堪言。
果農自建隔離圍牆屏擋病菌飄散也無效。(圖片提供/劉申權)
梨感染赤星病常自花萼附近開始。感染嚴重的幼果。(圖片提供/劉申權)
經切削病斑後的梨果,只能當作次級品。(圖片提供/劉申權)
劉申權說,早年梨山上也有龍柏,但為了發展梨產業,政府下令禁種、砍除龍柏才得以倖免,現今政府也應立法成立梨生產專區,專區內禁止種植龍柏;他自己的果園受到鄰居龍柏所害,但他的鄰居尚可溝通、願意偕同防治,不少果農因赤星病與鄰里不睦,甚至已在思考提告求償。
苗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劉東憲表示,梨赤星病藉風雨傳播,在節氣「雨水」、「驚蟄」到「穀雨」間為好發盛期,因孢子很輕,梨樹還有可能被3公里外的龍柏感染,前幾年赤星病僅特定區域有發生,今年開春因氣候「風調雨順」使得梨樹普遍染病;110、111年氣候乾旱,赤星病發生較輕微,但113、114年早春均有連續降雨,就有明顯感染果實的情形發生。
防治梨赤星病現有核准登記農藥包括三氟敏等7、8支可選用,並可兼用於龍柏上,試驗研究以三氟敏防治效果較佳。劉東憲指出,赤星病對梨危害甚於龍柏,防治梨感染赤星病,仍以源頭防治,將藥劑噴施龍柏、抑制冬孢子生成最為有效,但因果農的管理無法及於園藝業者等他人種植龍柏,形成防治上的困難,「農民在梨樹上拚命洗藥,效果總是很差,事倍功半」。
受到赤星病嚴重危害的梨果,已可斷定收成全無。(圖片提供/劉申權)
劉東憲表示,因赤星病藉風雨傳播,改良場試驗在鄰近有龍柏的梨樹上風處架設至少3公尺高防風網,證實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有防風網屏蔽梨樹可比沒有防風網梨樹減少50%至60%感染;防風網有其使用年限,必須更新替換,果農也可選擇種植防風林等方式,作為屏擋。
劉東憲說,赤星病好發盛期為梨樹開花至果實膨大期之間,以源頭防治效果較佳,但果農有時看到梨葉有病斑就急於摘除、施藥,因病菌不會在梨樹本身內循環感染其他部位,若僅葉部受到輕微感染、有幾點小面積病斑,應可接受留下葉子續行光合作用,不然盡除病葉,果樹重新長葉也要消耗養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