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梨
梨農、寶島甘露梨育種者劉申權便推估,今年全臺梨農防治赤星病增加農藥用量,就得多花到1.5億元。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表示,梨赤星病病害型態較特殊,梨與龍柏為交替寄主,使用化學藥劑防治,以施藥於龍柏防治效果較佳;赤星病是透過風雨傳播,建議果農搭設防風網阻隔,可降低梨樹染病50%至60%。
近年農民高接新興大果品種「寶島甘露梨」比率達到8成,產量集中在7月下旬至9月,此時正是颱風好發季節,產期過度集中特定品種,風險尤高。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考量市場喜好大果,回頭推廣農民高接92年育成命名的低需冷性品種「台中1號─福來梨」;台中1號產量可與甘露梨相當,產期則錯開,可適時填補市場空窗期。
近期水果價格偏高,台北果菜批發市場今(22)日水果拍賣價格已來到每公斤69.3元,農業部農糧署指出,受到7月下旬凱米颱風影響,果樹受損,包括芭樂(番石榴)、香蕉等大宗水果,以及柿、紅龍果等季節性水果;芭樂、香蕉產能須等到明年才能恢復,但應景的文旦柚等柑橘類水果,以及紅龍果及梨,受損狀況較小,仍能穩定供應。
候變遷下,近年梨農均感嘆水梨愈來愈難種,新興品種寶島甘露梨異軍突起,為產業帶來第二春,成為市場中大受歡迎的寵兒,為許多梨農抬升收益。但優質品種造就的榮景背後卻有侵權陰影,甘露梨育種者劉申權表示,「每5人中就有4人是用偷的」,甚至農會跳過育種者,逕自與梨農簽約生產梨穗,形成國內許多品種權人都關注的爭議案例。
去年迄今中南部降雨大幅減少,部分地區逾600天沒有大雨,造成今年2、3月以來農產業乾旱嚴重災情,農委會持續發布災情報告,今(21)日下午5時發布最末報,今年春季乾旱農損金額總計達5億1,697萬元,農作物中以茶、梨、竹筍3種損失最為慘重,各別損失金額均在1億元以上。
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新品種梨「台中5號」近日取得品種權,此品種水梨果型大,肉質細而多汁,甜度平均在12.5度以上,可高達14、15度,甜美出眾,並且因酸度也有0.25%左右,讓它嘗起來帶淡淡果酸,不會甜得很呆。
去年底到今年初,短短10天就有2波寒流報到,造成農業災損金額已破億,農業保單也因為低溫而出險, 6張與寒害有關的保單中,梨及石斑魚、虱目魚、吳郭魚、鱸魚等5種保單均出險,總計理賠金額2400萬元。
梨黑星病為梨園之重要病害,在臺灣為病原真菌 Venturia nashicola所引起。農友為加強防治,常過度依賴化學農藥使用,且田間已有抗藥性菌株族群出現,導致防效減低且影響果實品質。
高接梨為什麼能夠不感冒、不曬傷?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輔導宜蘭生產優質無農藥殘留之高接梨,提高嫁接存活率及降低梨蜜症發生,讓高接梨不「感冒」亦不「曬傷」。且與農糧署、宜蘭縣政府、各地區農會及各鄉鎮市公所合作,輔導梨農配合梨樹不同生長期,選用適當農藥,並利用非農藥防治資材,有效降低農藥用量,並於高接梨評鑑進行農藥殘留檢測,生產健康優質的高接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