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植金01》新興品種催生產業第二春 「寶島甘露梨」品種權為何槓上農會?

梨農劉申權育成寶島甘露梨對梨農收益帶來正面影響,隨之而來的侵權爭議,也成為農業相關業者關注的焦點。圖為梨山地區梨穗。(攝影/吳尚鴻)

梨農劉申權育成寶島甘露梨,對臺灣梨農收益帶來巨大的正面影響,隨之而來的侵權爭議,也成為許多農業相關業者關注的焦點。圖為梨山地區梨樹。(攝影/吳尚鴻)

文/游昇俯、陳大中

去(2022)年11月臺灣氣溫創下同期「史上最暖」的紀錄,12月初,位處梨山、武陵農場之間的環山部落夜間氣溫雖可降至10℃左右,但白天太陽出來卻又立即回升到20℃以上,讓人忘記這是海拔1,700公尺高的初冬山區。此時包括環山部落在內的大梨山地區果農,家家戶戶正忙著剪採「寶島甘露梨」梨穗,準備供應平地梨農嫁接使用。所謂梨穗,就是將會開花、結果的,把高山或溫帶國家生長的梨穗接到低海拔果樹,平地梨農就能夠生產溫帶梨。

環山部落是被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及雪山等3千公尺以上高山所環繞的山谷,地形陡峭,位於山坳內的「育果園」擁有相對平坦的地形。栽培梨子會在同一株梨樹上嫁接多個品種,如此便可分散採收、增加產品多樣性,此時育果園梨樹上白色套袋中是尚未採收的雪梨,向天伸展的枝條則是寶島甘露梨。

「育果園」位於山坳內,地形相對平坦。(攝影/吳尚鴻)

「育果園」園主張源育表示,寶島甘露梨問世後,果農栽培品種有相當大的改變。(攝影/吳尚鴻)

「育果園」園主張源育表示,寶島甘露梨問世後,果農栽培品種有相當大的改變。(攝影/吳尚鴻)

「甘露梨需要日照、大約中秋過後採收,雪梨則是年底採收,因此梨樹下層接雪梨,中外圍才接甘露梨。」園主張源育表示,在甘露梨問世以前,山上原以嫁接新世紀梨和雪梨為大宗,其中新世紀梨從1970年代栽培至今,卻在甘露梨出來後被一舉取代。

新世紀梨果皮顏色淡黃近白皙,又被稱為「白梨」、「白玉水梨」,外型嬌嫩、果肉細緻,是早期探望病人常見伴手禮。張源育妻子張美紅指出,新世紀梨果實小,秤斤賣收益有限,但為了照顧它的「皮膚」潔白如玉,結果期前後須套兩次袋,管理成本高,一旦外貌變醜,價格就剩一半,因此大果又好照顧的甘露梨一出來,便取而代之。

6年內就改變水梨產業  甘露梨榮景中卻有侵權陰影

寶島甘露梨是苗栗卓蘭梨農劉申權育成品種,2014年提出申請、2018年取得品種權。卓蘭與臺中東勢、石岡、豐原往來密切,劉申權也在東勢社區報刊《山城週刊》發表研發成果,一紙刊物竟隨橫貫公路翻山越嶺,穿過谷關往梨山的便道,流傳到中央山脈另一側的環山部落。張美紅說,「那張紙在我梳妝臺放了好久」,因為新世紀梨不好照顧、想找新品種,「看(週刊)上面寫梨子很大」就有興趣,因此找劉申權談授權。

張源育和妻子張美紅是大梨山地區最早經授權生產寶島甘露梨的果農;對他們而言,寶島甘露梨代表梨山的第二春。(攝影/吳尚鴻)

張源育2017年底獲授權進行甘露梨果實及梨穗生產,是大梨山地區栽培甘露梨的第一戶農家,至今時間還不滿6年,據臺中和平區農會評估,大梨山地區梨農栽培甘露梨的比例已超過8成。

張美紅說:「甘露梨可以說是梨山的第二春。」這話或許還說得稍嫌保守,若說寶島甘露梨帶動整個臺灣梨產業的第二春,可能並不為過。

寶島甘露梨是大果品種,梨山地區栽培平均單果重14到22兩,低海拔產區氣溫高、果實生長更快,單果重可達20至27兩,甚至不難見到重達3、4斤的特大果。由於甘露梨果肉細緻多汁、帶蔗香,而且果芯小、可食率近9成,消費者反應甚佳,更有耐貯放的優點,不僅大梨山地區,各地梨農紛紛跟進栽培。

隨著市場上甘露梨流通量遽增,2021年1月國內批發市場有了專屬寶島甘露梨的正式拍賣代號,到了隔年2022年全臺交易量即達8,640公噸,在10多個品種的國產梨中,僅次於新興梨9,762公噸;而且甘露梨平均批發價格每公斤70.6元,更優於新興梨的55.8元。

去年寶島甘露梨全臺交易量僅次於新興梨,成為第二大梨品種。(攝影/吳尚鴻)

進口日本新興梨梨穗的業者徐敏杰指出,受甘露梨競爭影響,他去年進口的梨穗量只剩往年一半,搶種寶島甘露梨的風潮可見一斑。然而,甘露梨栽培者眾,絕大多數卻未經過授權,劉申權粗估,「每5人中就有4人是用偷的」。至今劉申權僅「象徵性」提告過一名王姓農民,於今年4月27日獲智財法院二審判決勝訴,被告須賠償90萬元,以及自訴訟起算的5%年息。

梨農見證氣候變化  高山溫帶梨品種被迫淘汰

臺灣早期栽培梨品種以橫山梨、鳥梨為主,1960年中橫公路全線通車,政府為了引導參與工程的榮民落地生根,從日本引進溫帶梨品種於沿線山區聚落栽培,位於中橫的「梨山」便是因產梨出名而命名。高需冷性的溫帶梨須累積足夠低溫時數,才能打破冬季休眠,於春季氣溫回暖後開花結果(按:所謂低溫約低於7.2℃,每個梨品種需求時數不同,以新興梨為例約需累積1,200小時)。

梨穗(農民常慣稱為花苞)來自梨樹上帶有花芽的「徒長枝」,對果農原本是必須修剪、以維護果實品質和果樹狀態的農廢,但因為嫁接技術卻成為具商業價值、平地梨農生產不可或缺的農產品。

梨穗(農民常慣稱為花苞)來自梨樹上帶有花芽的「徒長枝」,對果農原本是必須修剪、以維護果實品質和果樹狀態的農廢,但因嫁接技術卻成為具商業價值、平地梨農生產不可或缺的農業資材。(攝影/吳尚鴻)

臺灣低海拔地區缺乏足夠低溫,原本無法栽培低溫時數需求動輒上千小時的溫帶梨,但1975年東勢農民張榕生開發高接(寄接)技術,以溫帶梨的花芽作接穗,只要冰存後滿足花芽低溫需求,就可嫁接到平地低需冷性的梨樹上,低海拔也能生產溫帶梨,帶起梨產業一片榮景。

環山部落果農楊湋釧1982年上山務農,種梨已有30年。他指出,以前降雨照節氣,梅雨是梅雨、西北雨是西北雨,但在極端氣候影響下,去年5、6月梅雨季也下雨勢很大的西北雨,梨樹浸水過久,「根群不夠旺」,8、9月卻有乾旱高溫,導致梨樹呼吸過快,因此12月底才要採收的雪梨,普遍提早落果,掉在套袋中。

手機已成為楊湋釧查詢、記錄資料的好幫手,但他仍維持在多年以來紙本行事曆上記錄的習慣。

楊湋釧維持在多年來在紙本行事曆上記錄的習慣,手機也開始成為他查詢氣象資料的幫手。(攝影/吳尚鴻)

楊湋釧長年維持記錄農事、氣象的習慣,家中懸掛的年曆仔細註記了何時接穗、套袋、剪枝,同時記錄梨山地區何時下霜、何時降雨、雨量多少。楊湋釧說,以前果樹不用施打「氰滿素」催花,但氣候持續暖化,「現在不催花、花期會拖很慢,開得零零落落,這幾年甚至演變成不催花就不開花」。

楊湋釧攤開他保存下來成捆的過期年曆、指著紀錄說,梨樹何時可催花打破休眠,要看何時下霜、下了幾天,2018年11月初就下霜,但2021年遲至12月初才下霜,到了2022年12月初又絲毫不見下霜跡象。梨樹不會說話,但楊湋釧用紀錄說明了氣候具體的變化。

楊湋釧記錄,2017年10月31日下霜,2018年11月初下霜,近兩年則要等到12初以後才會下霜,氣候有明顯變化。(攝影/吳尚鴻)

環山部落現年64歲的林麗英,種梨也逾30年,在她位於台七甲線旁的坡地果園,一早正由先生帶領外籍移工剪梨穗。「新世紀花苞(梨穗)形狀圓短,甘露梨比較尖、尾巴好像有勾」,林麗英說,新世紀梨是山上栽培最久的品種,她2019年取得甘露梨授權後,原本還保留一半新世紀梨,想說「大家沒有、我留著」就有市場,但沒想到梨果外貌一年比一年醜,去年終於決定淘汰。

寶島甘露有何魅力?高價高產好照顧  山上山下都轉作

林麗英年輕時因單靠先生在鐵工廠的收入不足以維生, 30多年前上山跟隨父親種梨,靠梨子將兩個孩子拉拔長大,也見證梨產業和山區氣候的變化。

「以前9月份採收蜜梨時要穿外套,怎麼可能到了12月還穿這樣。」林麗英指著身上單薄的上衣說,近年山上天氣愈來愈熱、病蟲害變多,梨子愈來愈難管理、賺不到什麼錢,有時梨樹死掉乾脆改種甜柿。

她說,以前生產和甘露梨同屬大果品種的雪梨,單果有2、3臺斤、最小的1斤重,但現在天氣愈來愈熱,「1斤重以上的果沒幾顆」。寶島甘露梨是臺灣本土育成,低溫需求時數僅600小時左右,梨山地區想栽培可謂綽綽有餘,更比雪梨好照顧許多。

林麗英說,天氣愈來愈熱,種梨愈來愈難賺得到錢。(攝影/吳尚鴻)

在寶島甘露梨育成以前,中部淺山、平地果農種植新興、豐水等溫帶梨品種,雖可使用梨山地區的梨穗,但梨農普遍認為國產的溫帶梨梨穗累積低溫不夠,開花率差、結的果實較小,不然就是接穗後對寒流的耐受性較弱、容易落花落果,因而偏好使用進口的溫帶國家梨穗;國內使用的梨穗約有3成自日本及中國進口。

「平地梨每年要接穗,成本本來就高」,東勢梨農詹德明表示,豐水梨價格好、但採收量少,新興梨果形大小、口感更是差甘露梨很多;梨子栽培成本高,種以前流行的這些品種頂多賺一些工錢,甘露梨產量多價格好,他3年前起便全改種甘露。

臺中石岡公務員退休兼業梨農賴永清則指出,進口梨穗每箱要1.6萬至1.8萬元,農藥肥料、包材等資材及人工成本都很高,每分地大約得投入10萬元成本,種豐水梨最多收20萬元、新興梨25萬元,但甘露梨每分地可以到40萬元,栽培甘露梨讓他整體收益增加3至4成。「梨山上的梨農還是果實、梨穗兩收,現在每家每戶都是開BMW、Benz。」賴永清說。

肉質細緻、甜度佳的溫帶梨曾是高單價水果代名詞,上世紀國內曾長年維持約1萬公頃的栽培面積,2002年臺灣加入WTO時仍有8,914公頃,隨著進口梨加劇競爭,以及氣候變遷、人力缺乏逐漸墊高栽培成本,種植面積遂逐年下降,到2021年僅剩5,000公頃,20年間降幅近4成5。目前栽培面積雖未回升,但看到高價高產的寶島甘露梨問世,梨農彷彿已見到復甦曙光。

國產梨生產面積逐年下降

目前臺灣梨栽培總面積約1,600公頃為梨山地區的高山,3,400公頃為需寄接梨穗才可生產溫帶梨的中低海拔、平地產區。

資料來源:農糧署。製表/王慧雯

  • 對照梨栽培面積和進口梨穗的需求,可發現近年面積雖未大幅下降,進口梨穗量卻遽減,可見國產梨穗——主要就是崛起的寶島甘露梨梨穗——應已產生進口替代效應。

品種授權起爭議  問題卻不僅在品種權觀念

劉申權2015年開始推廣、授權農民種植寶島甘露梨,之後在全方位農業振興基金會輔導下成立「寶島農業精品產銷聯盟」。由於和王姓農民的訴訟案自2019年持續至今年,他為減少憂煩,去年便將寶島甘露梨授權「景茂農企業公司」登記,負責維護寶島甘露品種權。對於授權生產,劉申權想法單純,就是生產寶島甘露梨果實或梨穗的果農,都應該先付5萬元的授權金並簽約,表示經過他同意。

劉申權在自家田間講述育種歷程和種梨技術。寶島甘露梨之後,他已經提出寶島金碧、寶島夏月香兩個新的梨品種申請。

劉申權在自家田間講述育種歷程和種梨技術。寶島甘露梨之後,他已經提出寶島金碧、寶島夏月香兩個新的梨品種權申請。(攝影/吳尚鴻)

張美紅說:「照道理來講也是這樣子(先取得授權)才對啦,要不然人家辛苦(育種)那麼久,好幾十年呢。」環山部落梨農種植寶島甘露梨,大多都有劉申權授權,但他們並不是沒碰過想直接拿枝條接枝、沒經授權買梨穗的農友,因此會先向劉申權確認,否則只有一句話:「不行。」張源育說:「人家信任我們,我們要把持住。」然而過去農民習慣「我拿給你接、你拿給我接」,未必有品種權觀念,夫妻倆還曾被罵「囂俳(hiau-pai,囂張)什麼!」

不只個別農民自行嫁接生產寶島甘露梨,東勢區農會及卓蘭鎮農會更傳出在未經劉申權授權下,自行上梨山與農民簽約採購甘露梨梨穗,轉手販售給平地梨農,引發爭議。

去年東勢及卓蘭農會自行上梨山採購梨穗,未經正式授權,引發爭議(示意圖,非當事梨穗,圖為梨穗包裝前)。(攝影/吳尚鴻)

卓蘭鎮農會總幹事徐文欽表示,因為梨農「請農會幫忙拿梨穗」,他去年3月才和梨穗農簽約、以每箱(10臺斤)1萬元購買,再以1.1萬元轉賣,目的「只是為了服務農民」,價差是因應行政、庫存等成本,不小心買太多還會賠錢。他指出,寶島甘露梨的品種授權採會員制,但農民入會、繳了會費,卻不保證能取得生產所需的梨穗,授權方和農民的權利並不對等。

「其實農友也不想被笑是偷種的」,張美紅認為,授權金很快能賺回來,有品種權概念的農民大多會取得授權,不過大梨山地區到百分百授權還有些距離,劉申權估計全國未授權盜種的梨農仍有上千人,自然有未經授權的梨穗流通。

張美紅(左)表示「農友也不想被笑是偷種的」,環山部落大多農友都有經劉申權授權生產寶島甘露梨。(攝影/吳尚鴻)

張美紅(左)表示「農友也不想被笑是偷種的」,環山部落大多生產寶島甘露梨的農友都有經劉申權授權。(攝影/吳尚鴻)

就景茂公司的立場,梨穗應和景茂簽約生產合作,由其轉賣給經授權的梨農生產果實,以調節寶島甘露梨的產銷與價格,甚至希望果農使用具甘露梨商標的套袋、紙箱,以「驗明正身」並共同打造品牌。催生國內《植物品種與種苗法》的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對各地屬於不同農會、產銷班的農友,要如何銷售也有自己的想法、管道乃至自有品牌,未必願意和景茂公司合作。

授權爭紛屬於私權  農委會:立法保護但不過度介入

「法律上當然他(景茂公司)站得住腳」,東勢區農會總幹事田士欣自知在法規上理虧,但他也表示,景茂無法提供會員足夠梨穗、品質又很糟糕,造成梨穗市場大亂,農會是不得已才介入。東勢農會去年以每箱1.1萬元購買梨穗,再以9千元賣給平地梨農,總計還賠了300多萬元。田士欣說,「農會不是靠這(賣梨穗)賺錢」,他是為了幫梨農找梨穗,穩定梨穗市場價格。

和平區農會總幹事李順冬指出,梨農不願取得授權,固然有的人是投機,但也因為甘露梨授權不分栽培規模均收取相同授權金,「種1公頃繳5萬元、種1分地也是繳5萬元」,農友心理不平衡,因而不願取得授權;他建議,景茂可將梨穗以便宜價格賣給授權會員,以較高價格賣給非會員,作出價差即可,如此人人都能種甘露梨。

和平區農會總幹事李順冬指出,寶島甘露梨授權不分栽培規模均收取相同授權金,有的農友心理不平衡,因而不願取得授權。(攝影/吳尚鴻)

陳駿季說,「品種是推動農業發展重要關鍵,若育種者沒有適當權利保護,就會喪失培育新品種的動力」,但即使近期完成修法,將會指定部分作物種苗違法輸出入納入刑責、以維護品種不輕易外流,品種權糾紛仍屬私權範圍,須透過民事訴訟解決。

針對兩大農會未經授權即買賣甘露梨梨穗,農糧署今年初協調景茂和農會洽談授權,最後卻告破局,景茂表示將採取法律行動,6月底要和東勢農會在臺中地方法院簡易庭開調解會。

攤商、超市中飽滿甜美的梨,既是改變產業生態的成功新品種,也是許多糾紛的核心,來自育種者的智慧財產——我們該如何認識這些可讓農業更茁壯的智慧果實、智慧種子?


【品種植金】農業永續競爭力的智慧種子 新品種育成路迢迢、權利誰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