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植金08》附錄:保存「種原」才能更新品種!品種權為何要有農民、育種家免責權?

種原保存具有農業、生態永續的重要意義,對持續培育新品種更是不可或缺。(攝影/張家瑋)

種原保存具有農業、生態永續的重要意義,對持續培育新品種更是不可或缺。(攝影/張家瑋)

文/陳大中

植物種原(germplasm)也就是遺傳資源,主要透過種子銀行、植物園或田間等實地栽培進行保存。任何品種的育成、延續,都是遺傳資源的重組與保存,種原收集對於農業上持續培育新品種,以及維持生物的基因多樣性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種子銀行大體上以低溫保存乾燥的種子及孢子,作為主要的種原貯藏方法,但並不是每種植物種子都能以低溫或乾燥保存,保存年限也有差異。馬鈴薯塊莖、地瓜塊根等能夠繁殖的根莖無法用低溫乾燥保存,但是可利用田間栽培或組織培養來存續種原,或以0~15℃的溫度冷藏常作為短期保存方法;此外還有保存花粉、休眠芽等不同形式可存續種原。

臺灣有兩大種子銀行  世界最大蔬菜種原庫在臺灣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存放近共7萬多個植物品種(系)種原,分別為中期10萬餘份、長期保存5萬8千餘份,是臺灣最大種原庫,在低溫保存外也利用田間栽培來保存,以及採種、更新種原。

低溫乾燥保存是種子銀行的主要保存方法。圖為農業試驗所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一景。(攝影/張家瑋)

低溫乾燥保存是種子銀行的主要保存方法。圖為農業試驗所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儲藏的種原。(攝影/張家瑋)

不適合低溫保存的植物可利用組織培養存續種原。(攝影/張家瑋)

就地保存外,種原也會進行異地保存,如總部設於臺灣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是世界最大蔬菜種原庫,存放共6萬5千份來自全球155國、330個植物物種的蔬菜種原;挪威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是全球最大的種子庫,又被稱為「末日地窖」,一共存放一百多萬份植物種原,我國種原也有送至斯瓦爾巴異地備援。

依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和《糧食與農業之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世界各國應該確保糧食安全和種原資源的永續利用,並盡可能公平分享相關利益,鼓勵在此前提下的種原交流。

在農作物之外,農試所種原中心也保存許多林木種子。(攝影/張家瑋)

種原保存、利用並不僅限於農作物,圖為農試所種原中心保存的林木種子。(攝影/張家瑋)

田間栽培也是評估品種、種原特性的必要方法,圖為農試所從美、日引進的兩種小麥試種。(圖片來源/農試所提供)

田間栽培也是評估品種、種原特性的必要方法,圖為農試所從美、日引進的兩種小麥試種。(圖片來源/農試所提供)

「免責權」助留種、育種  權利保障和資源開放犬牙交錯

有種原資源才有新品種育成,而新的品種也是種原資源的一種,基於糧食安全、鼓勵農民生產保種和新品種培育等因素,相對於植物品種權,各國都有設定育種家免責權以及一定程度的農民免責權,也就是育種家在實驗、研究新品種時不會觸犯品種侵權,農民也可以利用一些植物品種而無侵權之虞。

我國規定稻米、玉米、落花生、綠豆、紅豆,大豆(用於蔬菜的毛豆品種例外),可由農民自行留種;僅6項物種開放農民免責,就世界各國而言是相對限縮的,但同時國內農業改良試驗場所會將部分新品種免費授權技轉,也是顧及農民權利的作法。免費授權給國內農民的作物品種,仍可在國內外登記品種權,防止品種外流競爭,以維護我國農產銷售的利益。

保存種原是持續研育新品種的基礎。圖為亞蔬中心與臺中農改場合作選育的新品種番椒「台中亞蔬1號」。(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灣原生的蝴蝶蘭物種僅僅2種,但卻研育出其它國家難以迄及的蝴蝶蘭品種數,就是仰賴從國外引入的許多蝴蝶蘭種原。品種、種原資源在人類農業歷史上始終交流不斷,才逐漸累積出近現代農業,因此種原資源一方面被視為人類共同資產,然而隨著各國重視遺傳資源價值,尤其對農業、生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性,相關交流要在國家保護、國家間利益協調下進行,已成為一種主流觀點。

此外,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對現代利用植物種原很有幫助,比如以傳統醫藥知識協助篩選,更可能從傳統草藥找出新藥關鍵物質,原住民族的相關權利也是與種原交流、保存及利用關係密切的議題。

地方品種和作物野生近緣種

地方品種(landrace)是指經年累代,由農民留種繁育而逐漸篩選、自然演變出來的品種,又稱為農民品種或傳統品種。可以說在近現代育種發展前,人類農業使用的農作物大多是地方品種;相對於現代育種會對品種「純化」,地方品種變異性較大,而且作物留種未必輕鬆,在現代農業發展、商業品種競爭下已有許多地方品種被遺忘。

篩選優良種子需要細緻的人工作業,這也是影響農民留種意願的原因之一。圖為羅勒種子。(攝影/張家瑋)

今(2003)年農業試驗所「帶小米回部落,傳統品系田間觀摩推廣行動」分贈的100種臺灣小米品種系種子,就是過去美國學者在臺灣各地部落蒐集的地方品種;未來這些從美國帶回臺灣的小米,都將在各個部落由地方留種種植,保存種原。

作物野生近緣種(Crop wild relative)則是未馴化、或與農作物物種(親緣)相近的植物,比如「野莧菜」是莧菜的野生近緣種,山野中的野生苦瓜則是田間苦瓜的野生近緣種。野生近緣種同樣可作為提高生產力、抗逆境以讓農業永續發展的種原資源,包括稻米、玉米、番茄等重要作物育種都曾利用野生近緣種來取得成果。

臺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右)也長年關注種原議題,是小米回臺灣的推手。泰雅族文史工作者芭翁都宓(中)及布農族青年教師全慈豪(左)在「帶小米回部落」活動中參觀農試所復育的小米植栽。(攝影/梁鴻彬)


【品種植金】農業永續競爭力的智慧種子 新品種育成路迢迢、權利誰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