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林業保育署推動與原住民族自然資源共管 丹大地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可望上半年公告劃設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動原住民族自然資源共管機制,透過輔導部落成立合作社,發展森林多元綠色產業,並以部落為主體參與決策,推動森林遊樂區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劃設等政策。在南投縣丹大地區,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與信義鄉布農族成立共管會,推動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劃設,可望於今年上半年公告完成。

新聞
《野保法》修法三讀 全面禁用獸鋏 保育類動物逸失圍捕費用飼主負擔

立法院今(21)日三讀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包括全面禁用獸鋏、炸藥與其他爆裂物;並為避免「王光祿事件」再度發生,原住民未經許可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應處以行政罰,免受刑事司法追訴,並保留首次不罰規定;以及保育類野生動物逸失,飼主應負通報圍捕責任,圍捕費用得由飼主負擔等規定。

歷經2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繁殖更新了163個小米品系。(照片來源: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
新聞
小米種子留在部落 原鄉傳承永續、多元加值利用

為推動原鄉部落作物永續利用,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合作建立原鄉小米種原保存體系,一路走來近三年的時間,與原鄉的夥伴一起建立各地小米品系性狀調查及提昇種子品質與發芽率,同時實現「種子留在部落」的保存體系。

新聞
《野保法》修法初審通過 全面禁用獸鋏 大口徑金屬套索逐步納管禁用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4)日針對《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草案進行黨團協商,決議修法全面禁用金屬獸鋏,但對於俗稱「山豬吊」的金屬套索陷阱,考量實務上農民防治獸害及原住民狩獵仍有使用需求,不宜全面禁用,但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為避免山豬吊誤傷臺灣黑熊等非防治目標動物,將推動優先禁用大口徑山豬吊,推廣改良式獵具。

新聞
政大、林業署與南庄賽夏蓬萊部落簽署三方合作MOU 打造「PakaSan國際教學基地」促國際交流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苗栗南庄賽夏蓬萊部落及政治大學三方今(6)日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政大將於蓬萊部落建立沒有圍牆的森林教室「PakaSan國際教學基地」,開設田野調查與走讀課程,記錄整理部落歷史與自然資源知識,進而協助部落增加國際交流合作機會。

新聞
原住民特色作物火蔥新吃法 熟成風味酸甜雋永 調味粉保留嗆辣本色與蔥蒜香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火蔥熟成及調味粉製作技術,要創造原民作物多元應用,開拓原鄉以外廣大消費市場。熟成火蔥將生鮮火蔥的嗆辣大幅轉化為酸甜口感,帶有老菜脯及蒜頭香氣,熬煮雞湯,口感酸、甘、甜;火蔥粉則保留下生鮮火蔥的嗆辣本色及蔥、蒜香氣,適合料理、烘焙運用,是極具特色的明日調味之星。

新聞
不怕烹煮料理耗時 臺東場「即食樹豆加工技術」可鹹可甜輕鬆上桌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即食樹豆加工技術」,製成即食樹豆可當零嘴直接食用,且復水性佳,稍微浸泡即可入菜,用於製作多種料理,可鹹可甜。加工後的即食豆比原本乾燥籽實鈉含量更低,仍有高於其他豆類的膳食纖維,保存期限可達1年以上。

泡水的水牛是臺灣農村的共同記憶;水坑能幫助水牛快速散熱降溫,也能提供水牛飲水。
新聞
發展原鄉水牛 傳承文化並促進多元產業

農業部為保護臺灣水牛及其文化價值,由畜產試驗所東區分所規劃透過選拔改善性能、冷凍精液技術應用、提供陰涼場所及泥坑、開發牛油皂及調理包等策略,開發水牛肉多元化利用,輔導原住民藉臺灣水牛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鄉間小路
【神明好農情】走進布農族部落賞鳥,聽神話

在布農族神話中,有一種叫Haipis的聖鳥,現代稱為紅嘴黑鵯,一身烏漆墨黑,頂著龐克髮型,有雙紅色鳥仔腳及紅色鳥喙,聲音帶著孩子氣,有時喵喵叫,有時像在說「小氣鬼、小氣鬼」。布農族代代相傳,紅嘴黑鵯在很久很久以前拯救了全族人,聽起來就像「漫威英雄」一樣神。

新聞
苦瓜教父全中和苦盡甘來 選育高雌花山苦瓜掀產業「綠色革命」山產店都愛用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人稱「苦瓜之父」的退休副研究員全中和,挖掘臺灣山苦瓜,以結果數量高的高雌花品系育成8個品種,開啟產業「綠色革命」;並開發山苦瓜醫療保健等機能性用途,把山苦瓜從山產店帶進生技領域,創造上億元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