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百科】梨穗嫁接

文/ 林慧貞 攝影/ 黃世澤

冬天是許多果樹落葉休眠的季節,卻是梨農一年辛勤的開端,台灣的梨子嫁接技術獨步全球,國人最愛的新興梨、豐水梨,其實是台日混血的結晶。

現在大家吃的是「幼梨仔」,也就是新興梨、豐水梨、二十一世紀梨等等溫帶梨子,不過年紀大一點的人可能還記得,有一種「粗梨仔」吃起來酸酸澀澀的,肉質比較粗糙,那就是土生土長的「橫山梨」,大約在40年前,聰明的梨農發現,只要將溫帶的梨樹花苞,接到橫山梨母樹上,就能結出細緻又多水的幼梨仔。

於是每年除夕前一個月,家家戶戶的梨園都會進行一場「器官移植手術」,將日本、中國進口的溫帶梨花苞,嫁接到橫山梨,結出來的果子,又稱為「寄接梨」。這場手術的醫生個個身懷絕技,就讓農傳媒帶你走進梨園手術室,一窺這個連外國人都五體投地的高超技術。

每年大約八月時,梨農會向農會登記今年需要的梨穗數量,農會再去跟配合的貿易商下訂單,大約到12月初,就能知道進口梨穗的數量夠不夠。

此時也是農會電話最過勞的時候,因為目前台灣開放的梨穗進口區只有日本和中國,其中日本供應八成以上,品質最優良,人人搶著要,但這幾年日本氣候不穩,疫病增加,進口量嚴重不足,農會一整天「關切」電話接不完。

為了好好款待從溫帶坐飛機來的貴客,必須把梨穗放在2~5度C冷藏庫,約20~30天,嫁接前一天才能拿出來。

這個階段的成敗大大影響開花成功率,到底要削多大片、削的角度為何,考驗農民的真實力,一般來說,削好的花苞枝條,和母樹的接合面大概在45度左右,必須削得很平整,嫁接時才能密合,要是手稍微一抖,一支花苞就報銷了,所以這個技術必須要有幾年以上經驗才做得來。

削好梨穗後,接著就是整修母樹,在嫁接術語中,橫山梨母樹稱為「砧木」,農民通常都是前一晚削好梨穗,隔天早晨到田裡嫁接。

聽說在還沒發明安全切接刀前,農民得一個一個慢慢削,非常考驗技術和耐力。附帶一提,這可是台灣人發明的呢。

看起來很簡單嗎?不不不,大自然生物都是獨一無二,砧木和梨穗有大有小,在接合前,農民得先判斷砧木和梨穗的枝條粗細,將身材剛剛好的兩個人送作堆,才能提高手術存活率;更別提一天纏了2、3000圈膠帶,手指有多痠痛,還要小心避免纏繞時有縫隙,讓傷口感染細菌。

母樹中有些枝條去年已經嫁接過,或是太粗、太細、徒長,不適合嫁接,梨農會趁勢修剪掉,避免浪費養分;而被選中要嫁接的枝條,嫁接的位置大約要離主幹一個手掌長,方便果實生長和套袋,當然,這些判斷全是連年經驗,沒有教科書。

技術好的農民,一天接個7、800枝是小case,白天嫁接完後,晚上還要削梨穗,趕在「雨水」節氣(國曆2月19前後)前完工,才能讓梨穗好好長大。

每個梨農家都有好幾個三角鐵梯,三個角皆能調整長度,厲害的梨農可以判斷在哪個位置落下鐵梯,作業範圍最大,不用一直移動,但即便是老手,還是有失足時候,農傳媒採訪的頭家娘,在我們到訪前一天才剛摔下來呢⋯⋯。

由於台灣梨園溫度普遍不夠低,溫帶梨穗難以生長,因此待七八月採收甜美果實後,稍微讓梨樹休養生息,梨農又得重新嫁接,年復一年。所以人客啊,你怎能不帶著感恩的心吃梨子呢!